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合作
融合
机制
探讨
刘思宇
产 学 融 合INDUSTRIAL INNOVATION 产业创新研究193基金项目:“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探讨”(项目编号:JGYB19004)。作者简介:刘思宇,女,江苏扬州人,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校产学融合、教育改革。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探讨刘思宇(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摘要:我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对各行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职业教育的作用也愈加显著。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纷纷与企业开展合作,逐渐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基于此,本文分析研究了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高校;机制探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推动高校现代化发展、促进高校教育改革、优化高校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下,各高校和企业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教育和产业的共同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教育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探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有其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各高校也应依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以强强联合的方式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性技术人才。一、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的实践意义(一)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长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2022 年8 月,教育部发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 2948 号建议的答复”,就“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做出答复。答复中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反映了国家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度重视,成为近年来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专业化人才,促进职业教育长效发展的重要决策。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相关政策的理解和贯彻,积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二)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行业、各领域都在不断创新技术,从而对高素质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想切实有效地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就需要依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来保证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可以匹配社会经济及企业发展需要,继而保证高素质人才适应性和针对性。产教融合通俗地理解就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按照所设的专业主动开办专业产业,并与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技能培训,使产业和教学有机融合,做到学校与企业资源相互补充,产业和教学互相促进、互相支撑,使高校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服务于一身的办学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产教融合之路。产教融合作为产业和教育之间的深度协作,也是高校对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和全面性培养的重要举措。(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成了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逐渐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给高校职业教育带来了良好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创新人才培产 学 融 合产业创新研究 2023.1 第2 期194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可以通过其特有优势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科研人才,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达到合作共赢2。(四)成为培养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模式校企合作是以学校与企业为主体,校企双方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合作育人模式,它是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表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校企间的深入合作与交流。从产教融合发展含义出发,高校在提升产教融合重视程度的同时,也需借助校企协同育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在当前阶段,高校教师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水平虽比较高,但实际操作能力整体偏弱,知识应用能力不足,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改革。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差等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办学模式,既能有效地提升教师实训操作的能力,又能促进教师将理论联系实际,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很大价值。二、当前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存在的问题(一)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是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较突出问题。如: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细则和制度规范、缺乏明确的主体权责和实施方式、利益分配管理不够到位等。造成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地方政府制度建设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等。目前我国的高校职业教育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存在着许多制约其进一步深化和推进的因素,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3。(二)企业参与内驱力不足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因为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导致当前企业多处于被动地位,产教融合积极性不高,也不愿承担职业教育社会公益责任,合作关系多依赖个人情感来维持。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企业对高校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有效的沟通,导致校企合作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在协作中,校企传递信息的过程冗长且缺乏反馈性,由高校流向企业的信息较多,而企业返回高校的信息较少,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部分企业功利性过强,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异化现象,企业倾向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对专业性及技术性的职业指导。由于企业是社会经济组织,以营利为目标,而高校是教育事业,是公益性的组织,这就使培育人才难以成为企业的职责。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结成伙伴关系存在一定的困难,双方在组织功能及文化上,仍有待进一步融合4。(三)行业组织对校企合作的指导能力不足行业的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行业规范、行业标准的现代化发展,而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恰恰是高校职业教育专业设立和课程建设、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受行业发展水平、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制约,地区许多产业组织有名无实。行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严重阻碍了地方职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部分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不清,盲目追求数量规模,忽视质量内涵提升。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出现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限制了各地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法律对行业协会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未做明确的规定,以及行业本身水平的限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引导能力还不够强,还未具备制定标准、组织考试,发放资格证书等权力与职能,因此行业组织对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比较薄弱。(四)高校自身内功不强高校自身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教学质量及评价等要素对校企合作产业融合的效果都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部分高校存在自身内功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办学定位较低,整合资源的能力不强;专业设置和行业发展主动衔接不紧密,所设置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职业标准、企业生产过程较为脱节;高校的生源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体素质;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专业能力的发展,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现象严重等问题。在校企合作方面,部分学校欠缺高等院校应具备的科学研究深度,缺乏学术文化、专业水平、技术技能上的累积,缺乏校企双方普遍推崇的教育规范与准则,其技术服务能力薄弱,很难为合作企业提供高效而又专业的服务。(五)政策安排尚未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利益兼顾由于教育机构处于“体制内”,造成高校在思维方式上比较倚重政府设立政策、法规,以政府为主导指导实施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但通常政策下发是以倡导为主,引导为辅,无法用法律法规强制构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另外,企业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若要在具体校企合作中得以实施,企业势必也需要进行经济和财务方面的估量。所以,校企关系必须做到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双赢局面。在此背景下,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企业参与到与高校合作中去,而高校也有必要制定细致的激励措施来吸引其参与到合作中来。为促进高校职业教育及校企合作的发展,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如:抵免企业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等,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将企业运行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职责报告”,为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产 学 融 合INDUSTRIAL INNOVATION 产业创新研究195三、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的发展策略(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高校内部改革认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地位,加快推进高校内部与校企合作相适应的改革,是校企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改革过程中,要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组织机构和条件保障管理模式。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来看,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依赖于“双赢”目标,还依赖于双方进程的顺应和合作长久性发展。零散、短期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停留于表面形式和缺乏深入思考与探索的合作,既费时费力也缺乏效果。因此,构建长期、稳定、互动且具有全面性和前瞻性的校企合作机制,是确保产教融合全面实施的重要内容。高校决策者必须在观念上勇于突破,积极成为校企合作联合体中的协调者,为校企合作提供稳定的组织机构。在高校内部改革的过程中,以开放和合作的理念为指导基础,设立校企合作专职的协调机构,并设置校企合作专职或兼职岗位,规范校企合作的保障条件。同时,高校也应积极设立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计划、教学制度,加大对校企合作师资、设备、教学费用等方面的投入,为校企合作提供资源上的保障5。(二)落实校企合作育人双主体,同步规划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为更好地实现校企双方协同育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就必须深度落实校企合作育人的双主体,构建良好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高校要主动扩大与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办学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校企合作的运行和管理,着力打造政府统筹管理和行业企业主动参与的办学格局,以“双证书”制度为切入点,探索建立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生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推动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从加强社会评价、丰富办学形态、完善教学内容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入手,建立校企合作多元育人体系、明确校企双主体育人职责、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增强实践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教育链和人才链以及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对接。同时,企业要强化自身的主体作用,拓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途径,多元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健全企业实训制度、完善企业实训教育培训方式等,与高校协作建立共享性的实习实训基地,并积极协助高校完善实习实训相关的评价体系,利用产业基金支持高校对新技术的创新,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三)促进产教融合双向供需对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充分利用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和优化差别化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将市场供需比例、就业质量作为高校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规模的重要依据,进而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办学制度,提高应用型人才的比重。通过健全高校理事会等方式,充分调动高校发挥教学科研的自主权,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行业主管部门要强化行业协调指导,制定深化产教融合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