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程回顾、问题分析与策略研究_李晓波.pdf
下载文档

ID:479990

大小:888.42K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互联网 创新 创业 教育 回顾 问题 分析 策略 研究 李晓波
第 13 卷第 6 期 Vol.13 No.6 2022 年 12 月 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Dec.2022 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历程回顾、问题分析与策略研究 李晓波,吕栋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湖北工业大学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68)摘要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是以“互联网”为中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通过二者深度融合而综合实施的教育系统的改革与创新。高校是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体,当前仍存在资源平台支撑不力、教师参与不够、学生自主发展受限、评测与改进难以实施等现实问题。高校可通过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师资队伍、提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服务、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深入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键词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2)06005107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受到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较少将“互联网”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但相关联的词汇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早在 2015 年就已经出现。能否明确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个教育新形态,并以高校为主体研究如何深度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这值得关注。事实上,“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是“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应用,是以“互联网”为中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通过二者深度融合而综合实施的教育系统的改革与创新。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政策引领与强力推进之后,有必要进一步研判形势,破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困扰与难题,更好地借助“互联网+”构建教育发展新形态。正因为如此,客观审视并持续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历程回顾 起初,“互联网+”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词汇,随着“互联网+”发展理念的普及推广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两者迅速融合并产生了巨大的教育与社会影响。(一)从自主探索到全面推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1997 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 MBA 项目中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1,以此为起始,各高校开启自主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历程。2002 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 9 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并在 2008 年建立 30 个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早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少数试点高校,尚未在全国普及。2010 年,教育部关于 收稿日期 2022-05-10;修回日期 2022-11-11 作者简介 李晓波,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联系邮箱:;吕栋,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实践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 2022 年第 13 卷第 6 期 52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2。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入到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改革方面,教育部于 2007 年以“211”重点建设大学为对象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用以资助在校本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自 2012 年起,该计划调整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面向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分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支持本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从当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预设“2017 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 2020 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体系”3。至此,在教育主管部门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所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二)从技术创新到联通融合的“互联网+教育”政策聚焦 “互联网+”概念在国内首次提出的时间是2012 年。它被表述为:“在未来互联网+这样的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4作为新一轮技术改革背景下的产物,伴随着技术革新与生产转换,“互联网+”催生新生市场并引导产业爆发式增长,大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并形成各类新的投资、生产、消费需求,为人们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5。同年 7 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6。政府正是希望通过互联网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技术升级、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从而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7。2021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教育专网和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底座”8。我国提出“互联网+教育”,不只是将互联网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将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和技术,对教育进行系统性重构”9。显然,这样的改变意义深远且操作复杂。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教育是一个内涵不够清晰的概念”10。人们可能会将“互联网+教育”的词意泛化或滥用。也有学者指出,“互联网+教育”可能带来包括资源形态、教学形态、学校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互联网和互联网+正在颠覆时代,变革时代,升华时代,定义时代”11。从高校一线的教育实践来看,“互联网+教育”是一场宏大且深远的业态变革,而在世界范围内的一些高等教育创新举措的出现也正在印证这种预期。例如,斯坦福发布的 2025 开环大学计划发布,密涅瓦大学作为“数字时代创新性大学”12所开展的全球沉浸式学习体验,都凸显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新形态的塑造。当然,在现有高等教育体系与制度框架内,众多高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着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痛点与难点的解决才是当务之急。聚焦“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应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落地的最佳选择之一。(三)从政策驱动回归高校主体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同步,2015 年教育部会同相关部委与地方政府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后更名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的目的之一就是:“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教育创新 李晓波,吕栋: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历程回顾、问题分析与策略研究 53 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13。作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教育部将大赛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并将参赛情况纳入高校年度本科教学状态数据统计,每年由不同省份巡回办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持续高涨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浪潮。不断涌现出的一大批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和优秀团队,形成“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引领效应,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尤为关键的是,大赛使得“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深入人心,“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深度融入高校办学日常。当然,“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可视为一种组合体,将“互联网+”作为一个时代背景;后者则可被视为一个全方位的深度融合,更趋于一个整体。“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激发教育改革活力,推动人才培养流程再造,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构建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新形态,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总体上看,科技创新引领、政府政策驱动、大赛示范推广、高校推进落实等四个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我国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阶段性实施策略。按照政策设定,从上至下、由外到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 2020 年已完成阶段性任务,而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仍会在教育领域持续产生影响,下一阶段的改革路径已经日渐明晰。那就是,回归高校主体,进一步融入专业教育,融合技术革新,协同内外资源,加强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显然,“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今后高校教育教学深度改革发展的主题。二、当前高校深入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科技进步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可能,要实现目标,总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与障碍。长远来看,科技进步无疑会对教育改革创新产生深远影响,但科技创新并不能保证教育变革的必然成功。爱迪生就曾断言,“电影注定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上引起革命”,并预言它在几年内就会“弥补课本的不足”14。但“电影+教育”时代,甚至之后的“电视+教育”时代并没有如期到来。事实证明,技术不是根本,“互联网+教育”改革的重心不是网络,而在于人。只有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真正从育人要素变革上引领教育发展,技术革新才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实际动力。反观现实,在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高校层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实施困难和障碍。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源平台支撑不力 相较于拥有海量资源、实时更新、自主组合、交互学习的“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等国家资源平台和可汗学院、B 站等学习平台,大多数高校自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与运营总是费力不讨好,存在构思宏大、内容表浅、建多用少、体验不佳等问题。与此同时,高校所能直接提供的经费与政策支撑不足,包括各类信息、人脉、资金、项目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似乎永远满足不了师生个性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发展要求。究其原因,“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对平台及网络依赖程度高,需要强大的信息资源供给与技术支撑。仅就包含课程、虚拟实践项目在内的教育及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其基础性投入与运营支出就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尤其是一些涉及科技前端的设备与技术不仅售价昂贵,而且存在更新迭代快、生命周期短、易过时的特点,如果没有相关行业企业的参与,仅靠个别高校分散投入软硬件设备和建设系统资源平台,很难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在高校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仅依靠高校自有资金与平台支撑,根本无法满足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战活动需求。(二)专业教师参与不够 由于“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推行时间尚短,缺少专业教师队伍,大多数老师是“半路出 2022 年第 13 卷第 6 期 54 家”的非专业人员,如辅导员、行政人员等,这部分非专业教师存在对“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不透彻、能力储备不足的问题。就部分已参与的专业教师而言,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本专业课程范围内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并不关心。在教师制度保障方面,受到制度惯性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被认为与专业教育教学不直接相关,难以得到政策或经费的支持,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及相关实践活动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回报少,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干扰正常教学的声音还时有出现。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看,低年级学生对“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了解不够,指导老师不愿意花时间到明知道不会成功的项目上,而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与升学的选择,他们往往不愿意在不一定能马上成功的创新创业活动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导致一些有潜力的项目或“苗子”提前被终止或中途荒废,这也会打击专业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三)学生自主发展受限 受到学校相关制度、创新平台、创业经费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