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个维度_陈井安.pdf
下载文档

ID:479922

大小:438.05K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构建 中华民族 共同体 三个 维度 陈井安
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13DOI:10.3969/j.issn.1674 9391.2022.12.002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个维度陈井安李东海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研究的核心问题,可以从国际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进行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揭露了民族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民族学界需要关注的对象。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民族工作成分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学说、中国民族工作同苏联民族工作和越南民族工作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国家构建全民族共同体的必然性、更好地认识中国民族工作和中华民族的特色。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民族工作;苏联民族工作;越南民族工作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9391(2022)12 0013 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16ZDA155)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陈井安,男,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问题、党的建设;李东海,男,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四川 成都 611756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守正创新,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7 月 12 日至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疆时,要求“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1 为当前民族学界的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既具有共同体的普遍性,又具有中华民族的特殊性,需要我们系统把握与认知。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凝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理论、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吸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民族工作成分的三重背景,有必要从国际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进行把握。一、国际维度:全民族共同体是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工作的必由之路全民族共同体是一国内部各民族共同建设的命运与共的自觉组织。与全民族共同体相对立的,是一国内部某个民族的共同体、一国内部某个区域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全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实践为参照,为我们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新的视野。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对他而自觉为我”2 的意涵。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做出比较,有助于凸显中华民族本身的特质。其次,仅从中国角度出发研究全民族共同体,对于矛盾的特殊性把握有余而对矛盾的普遍性把握不足。关注苏联和越南在处理全民族共同体事务中的特点,有助于发现和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推动民族工作的一般规律。(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全民族共同体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认识到一国范围内各民族有着共同的前途,各民族都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指引后人向着民族平等、民族解放的方向前进,并且明确了单一制共和国作为解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14决民族问题的国家制度。恩格斯将现代民族视作被压迫阶级的产物,3 认识到“每一个民族都应当是自己命运的主宰”,4 但囿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并不能给出各民族主宰自己命运的方法和路径。马克思认为终结民族冲突的条件是无产阶级取得了革命胜利。5 因而,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各民族才能终结被压迫的命运,具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列宁反对将民族因素作为建党的重要考虑,他强调以无产阶级的团结带动各民族的团结,6 确立了党对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的领导,也明确了党发动各族群众的一般方法,从而将一个国家内部的各民族紧密团结在无产阶级周围。斯大林主张打破民族壁垒,提出无产阶级的各民族联合。7 尽管列宁和斯大林还未意识到建设“苏俄(联)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但已经认识到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之下,各族群众有着相同的命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各民族团结才能对抗帝国主义压迫、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尽管未明言全民族共同体这一关键形式,但实际上,脱离这一形式,或缺乏客观实在作为物质基础,或缺乏共同体意识作为反作用来源,均存在显著局限性。而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均主张无产阶级建立单一制共和国,8 这实际上是为建构全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制度保障。因而,建构全民族共同体,成为推动民族工作的最佳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二)苏联未能建设全民族共同体的教训苏联实际上已经具备建设“苏联民族共同体”的实践基础,但尚未从认识层面脱离革命初期的窠臼。十月革命后,基于原沙皇俄国范围内许多民族已经独立建国的现实,为了尽快团结各民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苏联不得不采取加盟共和国制度,基本维持了革命初期的安定团结局面。在苏联执行若干个五年计划之后,各民族在经济上、政治上已经形成紧密的同盟,苏联也通过转移支付、派遣干部等方式支援民族地区发展,苏共中央获得各民族广泛拥护,此时再强化加盟共和国制度尤其是允许加盟共和国脱离联盟已经不合时宜,9 但斯大林及以后的历任领导人对此未予调整,甚至顽固坚持列宁作为民族团结过渡策略的“民族自决”,10 错过了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提出和建设“苏联民族共同体”的关键时机。与之同时,苏共虽然在各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外)成立有共产党组织,但对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不断弱化,党的建设日益散漫。赫鲁晓夫时期,各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山头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民族成分成为区别各派系的显著因素。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大俄罗斯主义”、各民族地区的地方民族主义思潮显著侵入党内,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地的党组织在贯彻中央决议方面很不彻底,列宁时期确立的党中央对地方的领导被日渐弱化,6 苏共中央对此仍旧放任不管,理论上准备不足,实践中束手无策。苏联建设全民族共同体的实践基础被进一步破坏,甚至被错误地建构为“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共同体”或“各加盟共和国的主体民族共同体”,严重损害了加盟共和国非主体民族的权利,也恶化了全联盟范围内的民族冲突。在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后,民族问题成为压垮苏联的关键因素之一。(三)越南尚未建构全民族共同体的困境越南缺乏构建“越南民族共同体”的实践基础和制度保证,民族共同体建设还处在自发状态。目前,越南党和政府的“共同体”概念多用于对外场合,如越共十三大提出“东盟各国建设团结、稳固的共同体”11,尚未提出“越南民族共同体”或近似概念,仅一些学者有所讨论。越南以“民族大团结”作为民族工作的指导方针,建立了以北方为中心的历史叙事逻辑,整体上取得了稳定全国局势的良好效果。但是,此举也激化了南方部分地区、部分民族对越南民族缺乏认同度的问题。基于加强南方少数民族认同的考虑,一些学者提出形容各民族已经得到发展的“越南各民族共同体”12、旨在保护少数民族权利尤其是集体权利的“各少数民族共同体”13 概念,希望先行加强各个民族的共同体,至多提到加强各民族团结的意涵,但未明确提出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民族共同体,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团结,但也可能在强化各少数民族自我认同的过程中进一步弱化对越南民族的整体认同感。因而,越南在民族工作中以各少数民族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实践基础和意识建构对象,如越南学者在讨论民族文化建设时,常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体,指出“越南各少数民族文化既统一又多元”14,这与我国强调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15整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显著不同的。究其原因,在于越南欠缺构建全民族共同体的实践基础。越南统一前,在中央和省之间一度设置有越北自治区、西北自治区两个民族自治区域,取得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良好效果。但两个民族自治区域的存在影响了行政效率,在统一后也面临着南方的西原地区、占族和高棉族聚居区域是否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问题。基于加强中央领导、消除中国民族政策影响、探索具有越南特色的民族问题解决方式的考虑,越南通过修改宪法取消了民族自治区。15 越南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未建立新的民族地区专门制度,丧失了建设全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基础。在民族杂居地区存在主体民族与人数较少的民族、本地民族与迁来民族的多重矛盾,仅靠在政府和国会分别设置的民族委员会推动民族工作、以多个专门计划扶持民族地区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种发展并非内生性发展,依赖于财政转移支付,民族地区整体上仍然很穷困,也就没有建设全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社会条件。(四)中国与苏联、越南构建全民族共同体的比较以苏联、越南为参照,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铸牢全民族的共同意识、坚持党中央的领导、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避免个别地区的中心论。中国、苏联、越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从实践论的角度出发,便于我们对比三国在构建全民族共同体事务上的差异。从实践基础出发,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体上均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但在民族工作基本制度方面呈现显著差异,中国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模式、苏联采取加盟共和国模式、越南采取不区分民族地区模式(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采用相同制度)。从意识层面出发,中国在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苏联在坚持民族分离权的同时宣称民族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越南在“民族大团结”的主导下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及建构少数民族共同体。整体观察,苏联具有建设全民族共同体的客观实在,却不具备建设全民族共同体的主观意识,共同体意识未能服务于本体建设,不仅未能延续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反而造成了民族关系紧张,恶化了客观实在。越南既不具备建设全民族共同体的客观实在,也不具备建设全民族共同体的主观意识,停留在建设统一生活圈、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层面。中国在完成脱贫攻坚、促进共同富裕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实现了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相互促进。吸取苏联未能建设全民族共同体的教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要铸牢与实践基础相适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避免仅形成区域性的或者个别民族的民族共同体;其次,民族地区建设要实现民族团结和落实党中央意志相统一,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提供物质保障和制度支撑。与越南尚未建设全民族共同体所面临的困难相比,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两个显著优势。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制度保障,能以善用民族区域自治权加快地方发展。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全民族出发,能够避免个别地区的中心论,更好地将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需要指出的是,苏联未能把握时机建设全民族共同体的错误,已被实践所证明。中国在建设全民族共同体时从全民族层面出发,越南在建设全民族共同体时从各民族层面出发,均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而且,由于两国选择了不同的建设路径,在构建全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为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贡献智慧。二、理论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丰富内涵进入新时代后,我国民族工作呈现出新的显著特征。应当如何认识中华民族的现状?中华民族未来将朝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引发民族学界讨论。在较为分散的讨论中,“多元”与“一体”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实在、本体建设与铸牢意识的关系成为相对集中的讨论。这些观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来源之一。(一)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来源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批判国民党反动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几个来源。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16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证明,在单一制共和国内部实现民族平等、坚持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解放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较早认识到苏联处理民族问题的弊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就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进行不懈探索。其次,中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