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业智能化对劳动者职业伤害的影响研究_杨思莹.pdf
下载文档

ID:479907

大小:1.40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工业 智能化 劳动者 职业 伤害 影响 研究 杨思莹
第 卷 第 期经济经纬 年 月 工业智能化对劳动者职业伤害的影响研究杨思莹,王冰冰(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上海政法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摘 要:从劳动者技能匹配与产业基础条件匹配的思想出发,分析工业智能化转型对劳动者职业伤害的影响,并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加以检验。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非但没能有效降低职业伤害,反而提高了城市职业伤害程度;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转型次年,其对职业伤害的影响不再显著,并且在后续时间,工业智能化转型逐渐能够降低职业伤害。此外,考虑城市文化特征和产业特征后发现,文化底蕴会强化劳动者安全意识,降低工业智能化对职业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引导和优化产业布局为工业智能化转型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可以有效降低工业智能化带来的职业伤害。研究结论对工业智能化发展初期的中国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工业智能化;职业伤害;劳动者技能;产业基础;文化底蕴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杨思莹(),男,山东滕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创新经济与智能经济、国有经济研究;王冰冰(),女,吉林长春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引言据估算,全球每年大约有 亿起工伤事故和 亿名与工作相关的疾病受害者,约有 万工人死于与工作有关的事故和疾病,职业伤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球 的。中国是世界上职业伤害事故死亡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因此国家不断采取措施强化安全监管,降低职业伤害发生率。从工业机器人对工人的替代效应来看,人工智能时代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使得暴露在危险工作环境中的劳动者得以退出工作一线,降低了工人受伤的可能性(,)。工业机器人内部智能化识别和预警设备使其能够对危险环境进行监测预警,这也帮助工人能够在危险发生前夕撤离,保障了工人的安全(,)。此外,智能机器人在事故救援等方面的应用也大大降低了生产事故中工人受到二次伤害的概率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生产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因此,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一直被认为是降低职业伤害发生率、保障工人职业安全的重要措施(,)。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工业智能化转型能够有效降低职业伤害,但是这种理想情况的发生需要满足一系列前提条件。第一,工业机器人研发和应用是以安全为基本原则的,并且设计科学、运行稳定(,)。第二,机器人的操作者满足熟练操作工业机器人的技能条件,即满足劳动者技能匹配的要求(,)。可见,工业机器人稳定运行受到了严格的技术约束(,)。此外,受限于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条件,充分的技能培训以使得操作者能够熟练准确操作机器人从事高效率生产,这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实践中工业智能化转型能否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是存在疑问的。现有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发现,智能机器人应用本身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职业伤害(,)。一方面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局限所导致的。目前的工业机器人在作业的灵巧度、在线感知能力、对人的行为和DOI:10.15931/ki.1006-1096.2023.01.013抽象命令的理解、认知与决策能力等方面均远低于人,无法与操作工人实现高效人机交互(,)。另外,工业机器人的内部程序设计缺乏可靠性、人机协调合作模块设计不完善、安全机制欠缺等原因也会导致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可靠性和稳定性,极易与周围的人或物发生碰撞,造成工作人员的伤害(,)。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操作者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操作者技能约束会导致人机交互不畅,并进一步导致更高的职业伤害发生率(,)。虽然工业机器人替代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事故发生率(,),但现有研究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机器人本身对操作者或工人造成的伤害(,)。探究工业智能化背景下的工人职业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我们基于中国海关统计的机器人进口数据测算城市工业智能化水平,并利用广东省 年至 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工业智能化对城市职业伤害程度的影响。之所以选择广东省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出于数据可获得性的考量。年前后,广东省出现“用工荒”,各地区开始加快工业机器人进口以弥补劳动力缺口,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现实条件。但是企业层面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数据较难以获得(,),因此我们基于海关所统计的工业机器人进口数据得到每个城市工业机器人进口量,以此测算城市工业智能化水平。并且广东省统计年鉴给出了各城市工伤事故死亡人数,这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数据保障。另一方面,广东省工业智能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并且与国内其他省份类似,广东省正处于加速推进工业智能化和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时期。探究广东省工业智能化对职业伤害的影响,对于我国其他省份在保障职业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工业智能化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现有关于工业智能化与职业伤害的研究相对有限,更多文献是从工程学等角度探讨面向安全高效目标的工业智能化技术改进路径与方案等(,),少有文献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工业智能化对发展中国家职业伤害的影响。我们基于中国广东省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分析工业智能化对职业伤害的影响,研究结论扩展了工业智能化对职业伤害影响的研究。第二,以往文献也忽视了工业智能化对职业伤害的长期影响特征。考虑工业智能化对职业伤害的长期影响后我们发现,工业智能化仅在当期加剧职业伤害,随后这种负面影响逐渐消失,并且两年后工业智能化降低职业伤害的效应逐渐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工业智能化初期的技能培训对降低职业伤害的重要意义。第三,文化会对人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有文献忽视了城市文化底蕴对劳动者安全意识和行为以及工业智能化背景下劳动者职业伤害的影响。我们考察了城市差异化文化底蕴背景下工业智能化对职业伤害的影响,研究结论进一步丰富了工业智能化背景下的职业伤害问题研究。第四,以往文献忽视了政府产业政策冲击下工业智能化对职业伤害影响的研究。考虑到政府在地区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异质性产业体系中职业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的差异,我们进一步将政府产业布局政策纳入研究范畴,丰富了相关问题研究。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工业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发达国家的工业智能化转型大多是在产业与科技相对成熟的条件下开展的,采用的是技术引领智能化发展的模式。而中国处于工业智能化转型初期,人工智能设备多依赖于进口,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劳动力短缺和人工成本上升所导致的被动智能化转型。这种劳动力短缺倒逼的工业智能化转型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条件、人力资本条件和产业基础,可能会在短期引发职业伤害等负面效应。从人力资本条件来看,依据劳动者技能匹配理论,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劳动者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技能条件(,)。例如,机器人操作者应当熟知工业机器人性能,并且能够熟练操作机器人。如果劳动者不具备这种技能,在操作机器人的过程中人机交互不畅就会发生诸如职业伤害等安全事故。因此,当劳动者技能与工业智能化发展要求不匹配时,职业伤害的发生在所难免。中国的就业人口中,低技能劳动者占比较大,并且大多数劳动者难以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以 年为例,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 年,教育程度在中专及以上的人口仅为 ;而美国 年劳动人口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就达到 。因此,中国的工业智能化发展还缺乏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本基础,忽视这一现实而盲目推进工业智能化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效应。例如,由未经充分培训的低技能劳动者操作工业机器人可能会引致人机交互不畅,导致机器人与人发生碰撞、挤压等安全事故,由此增加了工业生产中的职业伤害发生率和死亡率(,)。此外,中国工业智能化发展起步较晚,人工智能技术尚未成熟。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短短几十年内工业机器人技术很难完全满足人们对效率、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工业机器人性能的不稳定性是导致工业智能化转型中职业伤害死亡率走高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相对于德国等国家,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工业智能化转型初期需要大量进口工业机器人,并且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进口国(,)。在工业机器人高度依赖进口的背景下,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者或操作者并未实际参与到机器人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当中(,),大量进口机器人很难满足中国使用者的特定使用需求(,)。并且,不同国家在价值观和操作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中国的操作者和工人在操作进口工业机器人时面临着技能甚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技术门槛。此时,机器人操作者和工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导致职业伤害甚至死亡等安全事故(,)。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说。假说:工业智能化转型会加剧当期职业伤害。如前所述,劳动者技能约束是工业智能化转型引致职业伤害的重要原因。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发展仍旧没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着政策体系不健全、技能培训不重视等问题(徐艳 等,)。工业智能化转型背景下,工人对工业机器人操作与应用大多依赖短暂的、非正规的培训与“干中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强调了就业稳定性对职业伤害的影响,认为临时性和频繁更换工作对职业安全存在负面影响,长时间适应和熟练程度能够降低职业伤害。由此可见,摸索和适应可能是工业智能化转型背景下人机和谐的重要途径。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干中学”后,工人能够渐渐熟悉工业机器人性能等关键特征,能够提升自身操作技能与操作过程的安全性。因此,工业智能化初期,机器人应用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职业伤害;而随着工业智能化深入推进,通过摸索与“干中学”等方式,工人逐渐掌握机器人操作技能,此时工业智能化能够降低职业伤害发生率。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说。假说:从动态角度来看,工业智能化转型对后期职业伤害发生率会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文化会影响人的安全行为(,)。作为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城市文化书院的数量与安全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存在着内在关联。这是由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正如 等()所指出的,文化是影响职业安全和生产事故发生频率的重要因素。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更有可能形成一种安全文化,这种安全文化会直接影响工人在生产中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对生产事故起到预防作用(,),并对城市工伤事故死亡率产生显著影响。而在智能经济发展背景下,文化对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也会产生显著影响。在智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职业伤害时,安全文化会规范劳动者行为,降低工业智能化转型对劳动者职业安全的负面效应。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说。假说:文化会影响人的安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业智能化转型带来的职业伤害。从职业安全指数的产业异质性特征来看,不同产业、领域的职业安全事故发生率是存在显著差异的。例如,等()基于韩国的数据研究发现,建筑业是职业伤害发生率最高的行业,其职业伤害发生数约占各类职业伤害总数的 。等()研究发现,油气开采等采掘业工伤事故受伤率低于建筑业,但死亡率是建筑业的 倍,是一般行业的 倍。可见,产业结构的变迁也就意味着城市安全事故发生率的改变。此外,工业智能化转型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条件,而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布局直接影响地方职业伤害发生率(,)。因此,政府产业政策对地方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广东省制定了新的产业布局政策,旨在促进珠三角地区金融、物流、商务会展等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同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珠三角地区以外的周边城市,被称为“腾空换鸟”政策。在该政策引导下,珠三角地区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同时也降低了地区职业伤害发生率。此外,该政策优化了珠三角地区产业布局,为工业智能化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缓解了工业智能化转型对职业伤害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说。假说:政府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会弱化工业智能化转型对职业伤害的影响。二、变量与数据(一)变量构建职业伤害。职业伤害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对人身的威胁和伤害。()为我们提供了衡量地区职业伤害程度的两个角度,即职业伤害死亡人数和职业伤害相关的赔偿金额。考虑到工伤事故赔偿谈判能力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