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给水
排水管道
工程
课程
政教
实践
探索
席颖
第 23 期(总第 797 期)科学咨询 课程思政 193基金项目:水利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峡大学)开放基金(编号:2020KFJ06)。*通信作者:席颖(1988),女,湖北宜昌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染生态学。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印发的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也积极强调“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倡导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进行有机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1。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工科课程中,教师要积极思考思政融入途径,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浸润学生,使工科课堂更加有血有肉,培养的未来工程师更加有灵魂、有思想。一、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学科特点及课程思政内涵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涉及到给水和排水管道的设计计算,关系到环境健康和民生需求,是我国基础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2。该课程主要针对给排水工程中用水的输配、废水收集及排放的管道计算理论和工程设计,培养未来投身于国家给排水工程建设的工程师3。传统给排水管道工程的教学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对思想政治的引导,导致学生出现“干一行恨一行”的现象,成为没有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开展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思政,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对实现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响应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把“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改革、优化的首要任务;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大国工匠精神”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给排水工程师作为总目标,这种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有机融合的培养模式,就是课程思政4。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实现“思政进课堂,润物细无声”的目标是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思政改革研究的重点。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为培养责任,完成给排水管网设计过程中的管道对象特性认识、管道系统规划、管道系统计算和管道系统设计,完成基础知识目标;在基础知识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管道设计能力、管道规划能力、管道管理能力和管道施工能力,完善能力目标,最终使学生建立工程设计理念,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技术工程师,课程培养目标思政线路如图1所示。图1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培养目标思政路线图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席颖1,2*,罗 玉红1,2,袁喜1,2(1.水利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三峡大学环境工程系,湖北宜昌 443002)摘 要:本文基于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课程思政内涵,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两个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案例为例,深入探讨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堂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的路径与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给排水工程显性和隐性课程中,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其他高校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关键词: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课程思政 科学咨询 第 23 期(总第 797 期)194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给水排水课程思政案例一本案例为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教材为 给水排水管网工程(第二版)5,第一单元主题为“给水排水系统概述”,授课对象为2018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全体学生。1.教学目标与方法教学目标:(1)在给水排水系统概述章节,增加我国给排水工程和国外给排水工程发展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给排水工程发展存在的挑战。(2)在认识给排水管道工程的重要性层面,通过年年“看海”的城市内涝问题,指导学生从管道设计方面来分析原因。(3)在爱国主义培养方面,通过赏析我国给排水工程的飞速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帮助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增加对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的热爱。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在深入挖掘课程特征和思政元素的同时,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输入引导从而输出驱动。2.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设计:以给水排水管道工程的专业知识教学为铺垫,通过提问、反思的教学方式,逐步渗透思政育人理念。在后续单元任务拓展阶段,开展主题为“当代给排水工程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的任务型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教学过程:(1)课内教学。教师通过展示国内外经典的给排水工程,引入“比较国内外给排水工程的特点”这一热点话题,例如欣赏故宫排水系统中极具中国元素的地方,以提问的方式,如“为什么北京2018年暴雨来袭时,故宫没有出现淹水情况?”来激发学生对故宫排水系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中国特色的排水系统。话题讨论旨在激发学生对我国给排水工程中中国元素的思考,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给排水管道工程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话题讨论结束后,教师设计“给排水系统的任务”这一话题,通过各大城市城市内涝的新闻、照片,启发学生思考排水系统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内涝现象背后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给排水管网设计与民生的紧密联系。(2)课外任务。教师以“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发展的机遇与瓶颈”为主题,设立“机遇”和“瓶颈”两个子话题,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现阶段我国给排水管网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话题类型并进行分组,根据所选话题搜集电子和纸质文献的资料进行文本研究,三周后进行小组课堂分享和成果汇报。要求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对话题进行构思,通过资料收集与文字编写的方式完成初稿,与老师讨论并结合教师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最后通过PPT等演示内容的制作完成课堂口头汇报。教师在课外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对学生初稿及汇报PPT进行指导。(3)课堂展示。A组同学以“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发展的瓶颈”为话题,从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中涉及的环境问题、经济制约以及地域限制等方面收集众多制约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从三个方面分别总结具体的瓶颈问题,并积极提出自己对这类瓶颈问题的思路和方法。B组同学则以“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发展的机遇”为话题,结合中国新农村建设以及精准扶贫战略下国家对农村给排水工程的重视,以及我国基础工程建设项目逐渐走向海外的背景,分析未来我国给排水管道工程可能在农村以及非洲第三世界国家存在很大发展机遇的可能性。通过正反两组同学的展示和讨论,使同学们了解我国给排水管网的发展现状。以正反两组同学进行讨论学习的形式,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使学生对我国给排水管网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学生后期基础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学习动力。(二)给水排水课程思政案例二本案例选取教材 给水排水管网工程 第十一单元,其主题为“雨水管渠的设计与计算”,包括雨水管渠设计和排水体制选择两部分内容,主要授课对象为2018级环境工程专业大二本科全体学生。1.教学目标与方法教学目标:(1)在雨水管渠设计计算的认识层面,增加对“海绵城市”的介绍,引导学生分析海绵城市建设背后的和谐、绿色、发展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展示生态绿色发展在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2)在排水体制选择的认识层面,通过引入辩证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在工程设计中运用哲学智慧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在讲解给排水工程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国家政策和哲学思想,采用任务型和启发型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地第 23 期(总第 797 期)科学咨询 课程思政 195认识给排水管道工程,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2.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设计:以雨水管渠设计计算的专业知识教学为铺垫,通过提问、反思的教学方式渗透育人理念,开展以“堵水疏水生态治水”为主题的任务型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雨水处理中的生态哲学问题。教学过程:(1)课内教学。教师通过展示内涝图片引出雨水管渠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雨水处理的方法。通过“海绵城市”的视频介绍,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海绵城市”反映的生态绿色治水思想和理念,海绵城市通过开发雨水系统,使得土壤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由迁移。教师要从海绵城市的存蓄水特点到海绵城市所折射的创新理念,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背后的绿色发展理念。话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出传统雨水管网的设计,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设计理念的差异和各自的优缺点。教师设计“排水体制如何选择”这一话题,启发学生以辩证的思维从技术、经济两个方面去选择排水体制,通过列表分析各种排水体制的优缺点及使用范围,组织学生讨论排水体制背后蕴含的辩证与统一的哲学原理,引导学生体会给排水管网工程中的辩证思想。(2)课外任务。教师以“堵水疏水生态治水”为主题设立话题,比如,可以结合神话故事中“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首次使用了疏水的方式来治理洪水,教师要通过这个案例启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学会变通,学会把握核心问题。教师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外围绕话题,通过文献与资料收集、调研、文本研究等方式,提交以“堵水疏水生态治水”为主题的课程论文,三周后上交成果。课后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的方式,在全面了解和理解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编写,并与老师进行沟通修改,最后形成课程小论文。教师在课外辅导学生完成论文的结构梳理和文字修改等工作,并通过课程小论文及时了解学生对生态治水的掌握情况。(3)课堂展示。要求学生以“浅论海绵城市背后的生态治水”为主题,通过PPT的形式分享其对海绵城市背后的生态治水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认识海绵城市的运行机理,并对比传统的治水技术分析海绵城市如何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达到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这一目的。三、教学效果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通过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启发学生对专业内涵进行思考,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相比于往届学生,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灵活的教学形式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普遍认同我们的教学尝试,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面更广了,不再局限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将学习拓展到与专业有关的课外知识的学习。运用思政教育的思想,从专业知识学习意义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上课下,学生交流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多,课堂师生互动更加频繁,作业完成的态度更加认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越发高涨。总之,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是一种双赢的行为,既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又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可度和参与程度。四、结束语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思政通过启发式和任务型教学模式,将课本专业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的输入端,同时将蕴含思政育人主题的反思活动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输出端,深入挖掘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在立足于专业教学的同时,积极探寻二者的契合点,建立专业课堂与思政教育之间的隐形联系。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以培养有灵魂的工程师为目标,在增强专业素养硬实力的同时,也通过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信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阐明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思政内涵和学科之间的逻辑关联性,为工程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履行了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EB/OL.(2018-10-08)http:/ 刘旭来.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设计中对施工问题的策略研究 J.工程技术研究,2019(16):190-191.3 杨富国,朱琼霞.给水排水管道工程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