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建“一带一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探究_陈甬军.pdf
下载文档

ID:479763

大小:1.32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共建 一带 一路 国际 产业 转移 模式 探究 陈甬军
3 3 3国际商务财会2023 年第3期“The Belt and Road”“一带一路”十周年特稿【摘要】面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现实国情,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理性路径选择。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作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呈现了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在“一带一路”特殊情景下的继承与发展。文章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产业转移实践,提炼出共建“一带一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指出其继承了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性和互补性,同时发展出了阶段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新特征。共建“一带一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包括三个阶段:一是由政府及国企主导的培育市场阶段;二是由私人资本为主的民企主导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三是世界经济格局再均衡阶段。【关键词】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能合作【中图分类号】F125;F741一、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工作抓手。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了共建“一带一路”下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旨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的提升。”1因此,本文以国际产业转移为研究重点,总结共建“一带一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与以往模式的共性与特性。国际产业转移模式作为一种对国际产业转移经济现象的概括性描述,其理论根源在于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国际产业转移理论以企业迁移动机为分析起点,不同学者从不同微观基点发展出不同理论,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分析起点:比较优势,生命周期及国际分工体系。(一)立足于比较优势李嘉图(1817)在研究关于特定产品生产的区位理论时提出“比较优势”的概念1。学者对比较优势来源进行拓展,从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基本要素拓展到技术、知识、信息、组织优势等。Dunning(1977)从比较优势视角出发分析产业转移,指出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三大关键因素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优势、交易成本决共建“一带一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探究陈甬军1,2 余雯雯1(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2.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研究项目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19VDL004)。本文作者陈甬军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一带一路”倡议;余雯雯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一带一路”倡议,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等。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30 号A/OL.(2005-05-13).http:/ 4 4国际商务财会2023 年第3期“一带一路”十周年特稿“TheBeltandRoad”定的内部化优势和区域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区位优势2。进一步,学者基于动态视角观察比较优势的演化。首先,有学者认为国际产业转移能够带动发展中国家培育新比较优势,使得转出国和承接国实现双赢。Akamatsu(1935)根据日本产业发展经验提出雁形理论,指出日本产业发展包括四个阶段:一是进口商品国内市场形成阶段;二是引进技术进口替代阶段;三是国内市场转向后进国际市场阶段;四是向发达国出口增加,协调国际分工阶段3。其次,也有学者认为国际产业转移会固化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使其长期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Prebisch(1949)提出“中心外围”理论,强调“外围”和“中 心”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平等地位,“中心”国家将长期占有技术进步的福利,而“外围”国家将长期承担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任务,直到资源衰竭4。尽管两种理论对于国际产业转移态度有积极、消极之分,但从此两个理论共同延伸出“雁型模式”,并针对不同国家分工的不同作出了雁首、雁身的区分。与此同时,Kojima(1978)从比较优势出发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问题,指出转出的产业是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而转入的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5。结合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的低级与高级之分,提出国际产业转移模式中的梯度转移模式。顺梯度模式认为产业转出顺序从低到高依次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出目标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要素资源禀赋差异进行从低到高排序,一般从高梯度向低梯度转移。逆梯度模式则是从低梯度的地区向高梯度的地区转移。(二)立足于生命周期有的学者根据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从生命周期的视角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区域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Vernon(1966)指出产品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创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6。Thompson(1966)认为在成熟期区际竞争越发激烈,区域企业出于应对竞争的需要,倾向于采取多区域化布局,呈现“分厂的转移”现象7。Gort&Klepper(1982)指出生命周期理论不仅适用于产品层次,也适用于产业层次,单一产业的演化规律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相通8。以 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本支文献通过对阶段性特征的总结提炼出国际产业转移模式中的产业循环发展模式,认为发达国家的产业循环经历新产品研发、国内市场形成、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产品进口、新一轮的产品创新开发六个过程。(三)立足于国际分工体系伴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完善和扩大,Gereffi(1994)提出全球商品链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中,商品生产形成的跨国生产体系将世界各地的企业组织在一体化的网络中9。同时,Gereffi(2001)提出全球价值链理论,将全球价值链分为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不同环节创造不同的附加值10。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结合跨国公司将研发、营销和生产分布不同国家的经济现象,本支文献提出新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网络型国际转移模式,并结合梯度转移模式,提出顺梯度工序转移模式,逆梯度工序转移模式。其贡献主要在于对产业转移的分析从产业层面落到更微观的工序层面,同时不仅仅关注顺梯度工序转移模式,也关注逆梯度工序转移模式。(四)三种理论体系的比较现有针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从产业转移理论出发,紧跟经济现象的变化,对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经验作出了较好的概括与梳理,但是较少系统性地将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特点相结合,如何运用一般性的产业转移理论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产业转移实践做出较好的解释和指导,尚需进一步的学理5 5 5国际商务财会2023 年第3期“The Belt and Road”“一带一路”十周年特稿研究。与此同时,过去的产业转移模式或者说国际分工体系间接促成了今日失衡的世界格局,面对着新兴国家的崛起而带来的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欧美在金融危机后的增长低迷,以及显著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急需挖掘新的国际产业转移或者说国际产能合作模式,共建“一带一路”模式作为一种有益探索,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其可行性和优越性的学理基础。雁型模式和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分别从后起国家视角和发达国家视角出发对产业转移活动进行刻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本质上属于同一种分析思路。本文立足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共建“一带一路”的特殊性,对国际产业转移的“一带一路”模式分阶段概括其参与主体、主要任务等特征。二、国际产业转移模式总结(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浪潮历史上主要发生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第一次产业转移的浪潮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跨国公司为实施主体,美国向联邦德国、日本等转移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与此同时,美国集中精力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巩固经济霸主的国际地位。第二次产业转移浪潮开始于 20世纪 70 年代,日本受石油危机影响,发展受到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缺乏、劳动人口不足等的限制,以中小公司为主体开始向亚洲四小龙转移轻纺类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部分耗能大、污染大的重化工业,国内集中发展出口导向型资本密集型工业和部分高附加值技术、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涉及钢铁、化工、汽车、机械、电子、航天等多个领域。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是指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日本为主经亚洲四小龙转手向中国内地的产业转移,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美国、日本全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升级。分析三次产业转移经验,可得出过去国际产业转移的内涵: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国际产业转移主体出于占领更大市场、拥有更多要素资源、获取更大利润的动机,以国际贸易活动或国际投资活动的形式,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整合和有效配置。国际产业转移模式分为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市场寻求型模式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资源寻求型模式11。(二)市场寻求型模式与资源寻求型模式1.市场寻求型模式及评价市场寻求型模式是指大型跨国公司出于获得垄断利润、占领世界市场的利益需求,将已在国内成长壮大,具有成熟的和可迁移经营经验的比较优势产业向国外转移。为了长期维持垄断优势,这种跨国公司十分注重关键技术的保密工作,并为了保护技术采取独资的经营方式。市场寻求型模式将导向贸易失衡。由于将优势产业在周边国家进行投资,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逆差形成并逐年增大,贸易失衡问题加重。这正与我们观察的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反映的贸易失衡问题相吻合。2.资源寻求型模式及评价资源寻求型模式是指公司出于获得自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目的,由中小企业牵头将落后产业转移出国外的模式。这正是日本在石油危机之后处理自然资源稀缺、劳动人口不足的发展瓶颈所采取的应对措施。通过与东道国合资的方式,日本的中小企业绕过贸易壁垒,尽可能避免贸易摩擦,顺利转移出落后产业。资源寻求型模式在获得必须的要素资源同时凸显了产业互补性,增大转移国与承接国之间的分工合作与贸易。此外,由于日本占领具有优势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和工序环节,在贸易中具有优势地位,出口的价值大于进口的价值,实现贸易顺差。(三)新的国际环境呼唤新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市场寻求型模式和资源寻求型模式有其特定6 6 6国际商务财会2023 年第3期“一带一路”十周年特稿“TheBeltandRoad”的背景和适用的国情,具有其合理性,但该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今的国际环境。市场寻求型模式从需求侧角度出发,积极参与争夺现有的全球市场,但是面对金融危机后萎缩的全球市场,其不能培育新市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资源寻求型模式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关注生产问题,追逐生产过程中的要素,但是这种合作模式是以承接国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损耗、压低劳动力价格为代价,是“一输一赢”而非“双赢”,长久以往容易产生贸易摩擦。当今国际环境的主要特征包括全球市场的收缩、逆全球化的潮流、新旧力量的冲突。2008 年金融危机的阴影始终未曾消散,欧美国家的消费需求尚未恢复到原来水平,全球市场的收缩是一种客观现实。与此同时,在经济低迷的刺激下,叠加新冠疫情的冲击,俄乌冲突,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世界两大经济体中美之间贸易摩擦加剧。此外,伴随着老牌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进行艰难调整,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惊人,呼吁与其新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呼吁更为合理公平的世界格局和治理体系,新旧力量正处博弈中。这些矛盾与冲突一定程度上也是过去国际产业转移市场寻求型模式及资源寻求型模式的结果。在过去的产业转移中新兴国家得到发展与壮大,同时由于环境污染、发达国家工作机会减少等原因贸易摩擦在增加,这些都说明过去的产业转移模式具有其缺陷,在问题逐渐暴露的当今时代,呼唤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及产能合作模式来顺利实现新旧体系的过渡。历史上的经济体系过渡伴随着世界战争,如德国之崛起和世界二战,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而出现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是一剂良药。三、国际产业转移的“一带一路”模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