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体环保行为媒介化——对B...生产环保视频日志的内容分析_王雪.pdf
下载文档

ID:479581

大小:1.17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个体 环保 行为 媒介 生产 视频 日志 内容 分析 王雪
科技传播1332022 中国科技传播论坛作者简介:王雪,2021 级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研究方向为环境传播。1 引言在社交媒体活跃的今天,新媒介技术作为一种中介性的工具,改变了个人互动、群体表达的方式,也促使环境传播参与主体具有了多元化特质,更新了环境议题的传播方式。以往,环境保护议题的传播主体多以学者、专家、新闻从业者等精英为主,通过以大众媒体为核心的传统媒体进行科学性、经验性内容的宣教。人们多作为受众,被动接收着关于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灌输”。随着短视频平台成为当下人们媒介消费的主要途径,并借助移动端视频剪辑软件的普及,降低了视频制作的门槛,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短视频发布的主体。Vlog 以其将图像日记和文本日记以视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特殊形式,日益成为人们视频消费和使用的日常实践。正如卡茨认为新媒体通过扮演破除多数物质的角色,让人们看到很多和自己一样的人,存在着类似的意愿,促使人们尝试去采取实际行动,将政治进一步日常化。由此,新媒体是否也通过如此逻辑促进环境保护议题的传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胡翼青1指出,要从日常生活入手考察数字媒介与人的相互关系,“重新理解传播及其技术是如何嵌入人的生活”。借助这一思路,本文将关注点放在普通人如何借助短视频的媒介逻辑来传播其日常的环保实践。以 B 站中用户自生产所呈现的环保视频日志为分析对象,考察这一媒介化事实呈现。目的之一在于探究普通人的个体环保日常如何进行媒介化。也就是,曾经作为日常实践的自我环保活动被放置在大众的观看视野中,普通人如何运用媒介技术来生产自我的环保理念、环保知识,为日常环保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目的之二在于探究以 Vlogger 为创作主体的短视频日志带给环境传播怎样的创新启示。2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2.1 环境传播环境传播作为风险社会这个现代性语境下催生出来的新兴传播学研究领域,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分支领域。国内的研究“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研究视阈,将其视为一个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问题”2。更多是从其实用性维度进行思考,强调大众媒介在环境议题中的作用。而这种实用主义角度的认知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进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功能主义意义框架,将环境传播视为一种认知途径和干预手段。强调一种能够有效介入社会生活的行动方式,“从而培育公民的环保意识,以利于环境个体环保行为媒介化对B站中用户自生产环保视频日志的内容分析王 雪摘 要 选取哔哩哔哩中发布的 267 个用户自生产的环保视频日志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用户自生产的环保视频如何将个体环保日常行为媒介化。研究发现:环保人士将其个体的环境实践行为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扩大了环境传播的主体范围,第一视角的传播方式可以促进环境议题向日常化叙事的内容传播进行创新;Vlog 的日常化叙事模式提升了个体在环境保护中的自我意义,而视频的视觉再现逻辑、超越日常行为的展演性也使得普通人的日常环保行为逐渐媒介化。关键词 环境传播;环保视频;媒介化;环保行为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3)323-0133-06DOI:10.16607/ki.1674-6708.2023.02.02020231(下)科技传播134信息科技冲突的根本改善”3。我国对环境传播的相关研究,大致包括 3 个部分:环境媒介研究,以大众传媒及其环境新闻研究为主;环境呈现与话语建构,以环境议题的建构与话语分析为主;环境社会研究,则涵盖环境传播中的公众参与、绿色公共领域、环境政治以及生态哲学与传播4。随着新媒介技术不断融入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实践中,考察环境传播的多元主体及媒体平台的研究不断增多。有研究从环保 NGO 的议题建构与公共表达进行分析,认为 NGO 借助媒体渠道进行公共表达,拓展了社会的话语空间,促进社会舆论的生产,并且丰富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互动机制。在对传统媒体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渠道进行垃圾分类的倡议研究中,发现两级政府在社交媒体中的环境倡导突破“命令控制”模式,为其提供了一个灵活有效的倡议渠道。此外,在对“蚂蚁森林”使用游戏化策略的相关研究中,将低碳宣传与游戏结合,改变了以往宣传引导的传播方式,让公众在娱乐中对低碳减排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就目前而言,立足于我国语境,聚焦于环境传播的传播主体视角的实证研究并不充分。为了更好地理解个体从环境信息的接收者到传播者这一角色变化对其环保行为的影响,本文从环境传播主体的转变视角探究个人环保日常实践的媒介化现象。2.2 Vlog(视频日志)“世界通过视觉及其被编码成图像”5,现代社会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逐渐变得视觉化、影像化,而以视频为主的传播媒介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置于视觉世界之中。Vlog 作为一种视频形态,以真实、个人故事、第一人称视角等特点能够实现创作者与受众的共享与交流,并以更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叙事逻辑、适宜的长度等,使其成为当前社交媒体中较为流行的短视频来源。目前学术界对于 Vlog 的研究已经跨越了其视频日志的原始背景。综合对国内外 Vlog 相关论文进行分析,国外研究的内容集中于中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包括从商业营销角度,YouTube 上观看了携有相关产品信息的 Vlog 的消费者较之未观看此类 Vlog 的消费者更有购买意向6;从视频创作者角度,Vlogger 主要通过与受众形成亲密关系,并将这种亲密关系延伸至其在 Vlog 中所展示的商品,最终引导受众产生购买行为7;从受众认知变化和心理变迁等角度,Vlog 对于受众有社会支持、情绪安抚、娱乐消遣等影响。而国内则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思考和业务层面的新闻生产活动8。从影像叙事角度分析 Vlog 作为一种短视频形态对于受众的审美和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式说服效果9。从受众需求视角分析,Vlog 满足了文化群体被承认的需求、满足了受众从多个角度了解新闻事件、政治事件的需求,满足了受众参与社会交流、休闲娱乐的需求,其多维呈现世界的方式,会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10。从创作者视角分析,以 B 站 UP 主“我是郭杰瑞”为例,洋网红以第一人称和他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如何打造让世界客观了解中国的新窗口11。从新闻业务角度关注国内主流新闻媒体的 Vlog 生产实践,以康辉的 Vlog 为例,探讨主流话语的传播创新路径12。从内容和话语的建构视角,认为 Vlog 完全可以在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方面有一番作为,其能弥补时下短视频“只短不深、只视不思、只频不精”13的劣势。因此,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 Vlog 的生产、传播、影响等各环节研究已屡见不鲜,但将社交短视频与环境传播相联系进行分析较少。根据以往研究,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Q1:B 站中的 Vlog 环保片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环保行为的关系?2.3 媒介化、Vlog 与环境传播鲍辛格(HermannBausinger)曾指出媒介世界不仅和媒介内容相关,媒介本身已经被编织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14。夏瓦认为当某个特定活动在形式、内容、组织或预警方面越来越受到媒介符号或机制的影响是,间接媒介化便开始了。然而,短视频除了具有夏瓦所说的增进选择、影响体验、改变行为等作用之外,更是嵌入到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中去,改变了公众的认知图底15。如果将媒介化日常与传播相连,就必然会涉及到一个线上与线下的空间联系。有学者认为数字媒介成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转接器”16。媒介不只是承载着信息的流动,也构建着人们的生活时空,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因这个时空而重塑17。当媒介技术自然而然勾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媒介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借助信息力量,不断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18。罗伯特考克斯曾提出环境传播的两大功能,“符号行为”与“唤起行动”。“符号行为”则通过语言、图像、音频等各种符号的生产与消费,构建公共领域各主体对环境的认知。由于 Vlog 能够将日常生活与视觉化符号相连,作为“一种生活化的表现形式,非正式的视频类型,与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19。借助视频制作软件的可操作性,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大众媒体时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难以进入媒体视野或视频内容之中。普通的环保人士可以通过图像、音频等视觉化的符号将环境保护、科技传播1352022 中国科技传播论坛低碳可持续等实体化的生活实践行为呈现在社交媒体中,进而构建起观众对个人环境保护行为的认知。伴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短视频从代言“日常化”生活的工具,逐渐变成人们直接沟通的日常话语本身20。这颠覆了以往的媒介特质,使得日常生活的视频化、媒介化这一媒介景观不断显现。据此,本文将对个人环保行为的环境传播实践放置在社交短视频这一媒介平台中进行探讨,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Q2:Vlog 的媒介化逻辑是否给人们日常环保实践带来影响?Q3:短视频平台的商业逻辑是否对人们的环保行为带来影响?3 研究方法本研究于 2022 年 8 月展开,通过对 B 站中以环保、环保 Vlog 等为标题、主题词或标签的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编码过程由两名编码员完成,在正式编码前,两名编码员另外选取了抽样样本以外的10 个视频进行编码信度检验。3.1 样本研究与方法本文关注的视频样本来自于 B 站,选择 B 站的原因有二:首先,B 站的 Vlog 视频大多是用户的自生产创作。其次,在国内Vlog使用短视频平台中,B 站的月活跃用户为 1.87 亿人次。基于这两个原因,本文将 B 站作为抽样的视频库来源。在 B 站进行视频样本获取时,通过搜索“环保”“可持续”“低碳”“Vlog”等关键词,筛选的视频时长在 0 10分钟之间(更接近 Vlog 视频样式)。通过对视频的内容、发布者的个人标签、以及其在 B 站中内容发布的持续时间作为选取标准。由于 B 站的搜索功能难以对视频进行发布时间的区分,研究者选择 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作为视频选取的有效时间跨度,以此获取到了 267 条环保视频作为研究样本。3.2 编码类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视频的媒介特质对创作者日常环保行为的影响情况,包括 3 个分析单位:一是视频的基本描述内容;二是视频制作的技术特征;三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和所在地。3.2.1 环保实践视频发布内容:按视频内容否是存在环保实践(环保行为)记为两类:1)包括环保实践;2)不包括环保实践。内容区分:按视频中的环保实践(行为)是否属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记为两类:1)包括日常生活行为;2)不包括日常生活行为。按视频内容是否存在环保/环境知识科普记为两类:(1)包括科普;(2)不包括科普。3.2.2 视频制作的技术特征进一步细分视频内容的技术制作特征:字幕、转场、自制特效、片头片尾设计;视听元素(是否使用背景乐、同期声)等。3.2.3 人口统计学变量本文选择了人口社会学的一些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地、职业,以及社交活跃度(入站时间、视频发布数量、粉丝数)作为分析环保视频创作者的变量。4 研究发现本研究共搜集到有效视频 267 个,发布时间在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9 月。对各个核心变量及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频率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表1 各类目数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环保视频N=267MSD视频中存在环保实践1.070.251属于日常生活行为的环保视频1.260.441以家为拍摄场景的环保视频1.370.485视觉符号叙事的环保视频1.200.402带有剪辑痕迹的环保视频1.280.450多机位的环保视频1.360.482相机距离有变化的环保视频1.360.482含有商业化内容呈现的环保视频1.750.437研究问题 1 考察 B 站中的 Vlog 环保片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环保实践的关系。通过描述性分析(表 1)可以发现,B 站中的环保视频中包括人们日常环保行为的比例相对更高。为了更好地确定样本视频的内容属于日常的环保实践的视频化呈现,通过 SPSS 软件分别对视频内容是否存在环保实践行为的数据、视频中的环保实践是否属于日常生活行为的数据以及环保视频日志是否以家为拍摄场景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表 2)存在环保实践的视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