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比较视野下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焦点与学术发展_闫静.pdf
下载文档

ID:435933

大小:1.38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西 比较 视野 档案 身份 认同 研究 焦点 学术 发展 闫静
学 界 观 察3档案管理1/2023总第260期档案管理投稿信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将其作为“中国方案”的核心内容,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命”的内涵进行阐释:“即是解决身份认同的问题、解决安全感和获得感的问题”。由此,身份认同问题深刻地融入了国家战略,成为党和国家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第十七届国际档案大会将“身份认同与档案”作为三大议题之一,随后,国际顶级档案期刊档案科学(Archival Science)专门以“记忆、认同与档案范式”为主题进行组稿,引发全球档案界的广泛关注。档案与身份认同开始成为档案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对国内外档案与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管窥现有研究不足和尚待突破空间,以期为未来这一议题的深化提供指引。1 国内外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概况1.1 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问题的提出。档案作为一种原始性记录,是历史存在面貌的过程呈现,更是人类社会留存记忆的外化显现。正如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在记忆,历史,遗忘(La Mmoire,lHistoire,lOubli)一书中写道的那样:“记忆的外化结果就是历史”“我们可以说记忆被档案化、被文件化”。1“身份认同”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学科概念,2在不同学科领域其内涵与外延亦有所偏重。在中国语境下,“身份认同”作为一个舶来词汇,系identity的译义。Identity对应中西比较视野下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焦点与学术发展*闫 静,刘洋洋,赵婧羽摘 要: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是档案学领域近十年的热点议题之一。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国内相关成果聚焦档案、身份认同、集体/社会记忆的综合研究,关于社群档案与身份认同的主题研究,关于档案或档案工作/职业的身份认同研究,关于档案管理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身份认同的研究等;国外则聚焦于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功能实现路径研究,档案工作者在建构身份认同中的能动作用等。在后现代思潮的裹挟下,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或将朝着更加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转向社群、聚焦个体的同时,深挖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关注共同体,探索档案叙事的无限可能性;更加关注档案实践的深化与延展,消解与应对后现代档案观的虚无倾向。关键词:档案;身份认同;后现代思潮;中西比较Abstract:Archives and identity research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field of archives in the past decade.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it is revealed that the relevant domestic achievements focus on archives,identity,collective and social memory,thematic research on community archives and identity,research on archives or archival work and occupation identity,research on archives management or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identity.The foreign achievements focus on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ves and identity,the research on the role mechanism of archives in identity,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function of archives in identity and the active role of archivis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archives and identity research may develop in a more diversified and open direction:turning to community,focusing on individuals and digging deep into the identity value of archives;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mmunity and exploring the infinite possibilities of archival narrative;focusing much more on archival practice,so as to encounter nothingness tendency of postmodernism.Keywords:Archives;Identity;Postmodernism;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中文有“同一性”“身份”“认同”多重含义。当作为“同一性”时,其与sameness/oneness含义相当,而该含义的词源可追溯至拉丁语identitas和古法语identit,取词根idem“同一”的意涵。3当作为“身份”时,其表征了个体或群体在某种划分标准/尺度之下的地位与特征。当作为“认同”时,其描述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或承认某种身份的行为。查尔斯泰勒(Charles Margrave Taylor)就将“认同”界定为“主体间关系中确立自我意识,并在普遍有效的价值承诺和特殊认同意识的张力中获得自我归属感和方向感的过程”。4在社会学中,对身份认同的追溯往往来源于对“我是谁”“什么对我有意义”的溯源,5并常常借助于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两极被构建出来。6查尔斯泰勒在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所界定的:“知道我是谁,就是知道我站在何处。我的认同是由提供框架或视界的承诺和身份规定的,在这种框架和视界内我能够尝试在不同的情况下决定什么是好的或有价值的,或者什么应当做,或者我应赞同或反对什么。”7这种框架和视界可以依据外在的诸如家谱、社会空间、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加以勾勒,也可以依据内在的自我感知、道德责任或精神信仰来定义。可以说,档案为身份认同搭建了一个确定的框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视野,以标定自我的方位确证身份,消除不安,走向认同。1.2 国内外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成果扫描。根据现有文献分析,档案与身份认同涉及的话题新、概念多、内容广。国内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较为聚焦,研究热度明显提升。DOI:10.15950/ki.1005-9458.2023.01.010 学 界 观 察4档案管理1/2023总第260期一是档案工作者的职业/专业认同。国内部分学者通过实证调研归纳了档案职业/专业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认为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并不乐观。冯惠玲8提炼了档案工作者身份认同的实现策略。赵春庄对我国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状况及职业认同度进行了分析。9二是综合档案、身份认同、集体/社会记忆等主题,聚焦相关社群档案现象或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研究档案与身份认同的相互作用。徐拥军、冯惠玲、张全海、蒋国勇、加小双等以家谱/家庭/家族档案、乡村档案、高校档案、农民工档案、侨批档案等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认同价值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冯惠玲10从档案、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关联进一步探讨了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特殊作用与机理、档案支持身份认同的条件。同时,陆阳、蔡之玲、刘志森、耿志杰11等研究者将情感因素纳入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的考量,沿着情感线索深入到档案与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与机理的研究中去。对比国内,国外对档案与身份认同议题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档案职业认同、认同范式与档案学、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作用等。档案职业认同研究方面,1973年,Birdsall W.Forest首次提出档案职业认同概念。认同范式与档案学研究方面,特里库克(Terry Cook)指出“档案不仅涉及政府职责,还关乎普通公民根源感、身份感和地方感”。2013年,库克将Identity视为与Evidence、Memory和Community前后并进的范式之一12。档案/档案机构在身份认同中的独特作用研究方面,相关研究具体分析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机制,探索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功能实现路径,同时注意到记忆、权力、情感等相关因素在其中的作用。2 国内外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焦点2.1 国内研究焦点2.1.1 关于档案、身份认同、集体/社会记忆的综合研究。在这一主题下的相关文献中,时间最早的文献是冯惠玲于2015年发表的当代身份认同中的档案价值,认为集体记忆是连接档案和身份认同的纽带,档案通过参与建构与强化集体记忆来实现身份认同。13此外,王静深入研究了权力选择和身份认同在档案建构社会记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14而罗琳娜、陆阳借鉴社会学中自我认同建构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档案在个体建构自我认同中的作用过程。15徐拥军在档案、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中认为,“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天然相连,集体记忆是身份认同的力量源泉;档案作为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形态,可以促进身份认同”16。随后,加小双、徐拥军在档案与身份认同:背景、内容与影响研究中,从档案记忆观理论背景与社群建档实践背景出发,通过构建“档案记忆认同”模型来明确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价值,并总结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对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影响。17陆阳、蔡之玲用文献计量法梳理和回顾了国内外档案与身份认同的研究现状和问题。18刘志森、耿志杰基于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出并阐释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四个作用机理:情感唤醒、情感互动、情感标记、情感内聚;立足情感的社会建构性特征,提出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提升路径。19。综观这一主题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学界对档案、身份认同、集体/社会记忆的综合研究渐趋成熟,集中研究三者的关系以及档案对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功用和价值,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关系网络与理论体系。2.1.2 关于社群档案与身份认同的主题研究。关于社群档案与身份认同的主题研究是档案与身份认同这一主题研究中成果最多(约占30%左右)、流行最持久(2014年至今)的一种类型。除此之外,少数文献的研究对象集中在了社群口述档案。在内容上,相关文献的研究题目多以某种社群档案的“功用”“功能”“作用”“价值”等字眼命名。陈玉杰认为“档案凭借其凭证属性、记忆属性和文化属性,在农民工身份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谢丽、冯惠玲和马林青以查尔斯詹金斯(Charles Jenkins)和詹姆士马西厄斯(James Marcia)关于身份的观点为基础建立分析框架,从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两个维度评估农民工群体当前的身份认同状态。21在逻辑框架上,横观相关文献,并分别通读全文可知,相关文献的论述框架基本遵循了“背景引入概念解析关系论述路径探究”这一逻辑架构。如岳濛薇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这一社会现象的研究背景入手,引出社群档案与农民工群体身份认同的主题22;加小双以社会与日俱增的家族档案利用需求为背景,分析家族档案认同机制。23但以上相关文献更多地关注档案对身份认同的正向价值或功用,鲜少提及档案对身份认同的负面影响,较少辩证地看待档案在身份认同中的双向价值,这为后续研究留有一定的余地。2.1.3 关于档案或档案工作/职业的身份认同研究。档案领域对身份认同的研究逐渐兴起的同时便包括对档案职业领域的身份认同探讨。24学界对档案本身或档案工作/职业认同的关注流行于2013年至2018年,相关研究基本按照“分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