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华
谚语
中的
纺织
器物
文化
研究
蔡宗贵
纺织报告|FANGZHI BAOGAO119中国纺织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并且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纺织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满足群众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以纺织文化作为钥匙打开了我国通向西方的大门,同时也掀起了 一股中外文化交流的浪潮,纺织业在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谚语作为最早在文字之前形成的一类语言形式,在长期的纺织生产活动中也形成了纺织谚语,通过分析这些谚语可以了解纺织器物的变更和发展。通过对中华谚语中的纺织器物文化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揭示纺织文化信息,清楚纺织器物的发展历中华谚语中的纺织器物文化研究蔡宗贵(中共福安市委党校,福建 福安 355008)Study of textile utensils culture in Chinese proverbsCai Zonggui(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Fuan Municipal Committee,Fuan 355008,China)Abstract Chinas textil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and the textil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developed almost at the same time.After entering the Xia Dynasty,Chinas textile technolog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and at the same time,the textile industry has also begun to take shape.The continuous maturity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marks great progress in the material life of human society.Whether it is all kinds of cultural relics related to textile or excavated,or the ancient“Silk Road”,all of them are proving the brilliance of ancient Chinese textile culture to future generations.Chinese proverbs are a kind of relatively terse and concise words spread among the people.Most of them summarize peoples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life and are usually handed down orally.Chinese proverbs contain a large number of textile artifacts,which can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extile culture more comprehensively.Through reading relevant documents and materials,this paper searches for the culture of textile utensils in Chinese proverbs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extile culture.Key words textile utensils culture;Chinese proverbs;relevance摘要中国纺织文化源远流长,纺织业与农业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得以发展。进入夏朝后,我国的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纺织业也初具规模。纺织业的不断成熟标志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取得了较大进步,不管是各类涉及纺织或者被挖掘出土的文物,或是古老的“丝绸之路”,无一不在向后人证明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的辉煌。中华谚语是一类流传在民间比较简练的话语,大多总结了人们的生活实践经验,通常是口头流传下来的。中华谚语中包含了 大量纺织器物的内容,通过谚语能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纺织文化的内涵。文章通过搜寻相关文献和资料,就中华谚语中的纺织器物文化进行研究,以期为纺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绵薄之力。关键词纺织器物文化;中华谚语;相关性中图分类号:J523.1文献标志码:A程,而且在传承纺织经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具有重大意义。1 “纺”与“织”的由来当提及与纺织相关的字眼时,首先脑海中出现的便是“纺”与“织”两个字,除此之外便是“编”字。这主要是因为纺织在古代是人们应用结绳记事的编织行为不断演变而来的。“纺”字在战国时期的文字为“”,属于形声字,从系,方声。左传昭公十九年 中有如下记载:“初,莒有妇人,纺焉以度而去之。”此处的“纺”便是其本义,是指利用麻、丝等纤维材料制作成纱或线。“织”在秦简中的字形为“”,属于形声字,其形旁从投稿日期:2022-12-20作者简介:蔡宗贵(1973),男,福建福安人,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Culture文化FANGZHI BAOGAO120纺织报告|FANGZHI BAOGAO蔡宗贵:中华谚语中的纺织器物文化研究系,证实该字的含义与丝线关系紧密,指的是制作布帛。因此,从严格意义上分析,“纺”与“织”二字的进行步骤不尽相同。“纺”指的是纺线,而“织”则是动词,是织布的意思。现代汉语将“纺织”一词诠释为纺纱与织布,但是随着纺织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的日趋发展与完善,现代纺织则指的是一类纤维或者纤维集合体的多尺度结构加工技术。笔者认为“纺织”一词指的是传统的纺织,也就是纺纱和织布。纺织文化则是人们在纺织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观念与思想,其包含中华民族纺织劳作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又可以将其细分成制度层面的纺织文化、物质层面的纺织文化以及观念层面的纺织文化。“编”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后,其对应的甲骨文左边部分为一个“册”字,而右边则是“糸”字,通过分析其左右所从的构件组成可以发现,“编”的含义为用绳子编排竹简1。2 中华谚语与纺织器物文化的关系分析器物指的是与人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有型、有质以及有特定用途的劳动产品。器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进行不断改造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主观世界的不断改变,并在此期间将自身的观念、情绪以及意识等以敷彩或者造型等手段融入劳动产品中。根据类型分析,器物属于物质文化范畴。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纺织生产应运而生,并由此诞生了各类纺织器物,包含纺织原料、纺织工具以及纺织品等。人们在参与纺织生产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谚语,通过分析谚语可知纺织器物的发展历程。2.1 中华谚语与纺织原料的关系在古代,用于纺织的原材料比较常见的有5类,分别是葛、麻、蚕丝、棉以及毛。在棉出现之前,纺织品生产的主要原料为葛麻与蚕丝,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是纺织生产的所有内涵。2.1.1 中华谚语与葛的关系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不断发展与进化,已经掌握了使用天然的植物纤维来制作服装的技能。葛作为原始社会人类最早应用于纺织中的原料,发展至周代,用葛纺织的物件成为百姓的主要衣物,并且古人在使用葛纤维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相关谚语。例如“冬不可废葛,夏不可废裘”,此处的葛指的是应用葛草制作的夏衣,裘则指的是应用皮毛制作的冬衣。该谚语是告诉人们在冬天虽然无需穿着葛麻衣服,但是依然不能将其丢弃,虽然夏季无需穿着皮毛衣裳,但是需要保管好它们。又如“葛子从根抽,麻绳找引头”,这句谚语指的是在杂乱无章的藤葛中将藤葛取出,但是不可从梢头抽取,正确的方法是提住根部往外抽,这样才能将藤葛顺利地抽出来。通过这一谚语可以看出古代人已经发现了葛这一原料,并且掌握了采集葛的技巧。“黄帝赐服玩”这一谚语记录了古代宫廷赐夏衣的传统,此处的夏衣便是应用葛纤维纺织制作的2。2.1.2 中华谚语与麻的关系麻拥有悠久的历史且用途广泛,因此经济价值较高。早在六千多年前,古人便掌握了种麻技术,并且还以麻作为原材料纺织服装,还将其用于编制网袋或绳索,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大量的谚语。例如“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可见人们在一定时期穿着由麻纤维制作的衣服,并由此诞生了“布衣”一词,后来将其用于形容广大平民百姓。又如“寒凋苧,苧凋寒”中的“苧”,其实是“苎”的同音字,指的是苎麻,此处的苎麻为夏衣,这句谚语的含义为穷人常常将衣物藏在当铺中换点钱救济,当天气寒冷时,再用夏衣赎回冬衣,待天气回暖后,再用冬衣将夏衣赎回。再如“黄麻搓绳拉不断,毛竹成捆压不弯”这句谚语,黄麻指的是一类长且柔软、具有光泽的植物纤维,可以将其织成具有较高强度的粗糙细丝。从这句谚语中可以看出,将黄麻作为原材料制作成的物品具有坚实耐用的特征。2.1.3 中华谚语与蚕丝的关系蚕丝拥有优良的品质,享有“纤维皇后”的美誉,也是我国纺织纤维的代表之一。人类在迈入新石器时代后,开始关注葛、麻等纤维状的食物,可能是从被咀嚼以后的蚕茧内发现了蚕丝具有纤维的性能,同时利用葛、麻等纺织成衣物,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与蚕丝相关的中华谚语。最早应用蚕丝纺织丝织品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蚕丝逐渐成为制作衣物的重要原料。例如“养蚕吐丝织绫罗,养蜂酿蜜甜心窝”这句谚语,充分体现了人们应用蚕丝进行纺织。随着纺织的不断发展,种桑养蚕也逐渐成为当时农民收入的一大重要来源,在土地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又如“清明孵蚕子,立夏见新丝”这句谚语,是指农民在清明时节便浸种春蚕,在立夏时便可以收获蚕丝。随着养蚕业的逐步发展,人们也不断提升了蚕丝的精细程度,最开始的蚕丝非常粗糙,蚕丝中常常混杂着蛹屑,后期伴随着纺织手法的不断进步,蚕丝的精良性得以提升。在诸多蚕丝中,以辑里湖丝最具代表性,被誉为蚕丝内的上品。相关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纺织的9件皇袍便是选择辑里湖丝作为经线制作的3。2.1.4 中华谚语与棉的关系大约在611世纪,棉花传入我国,边疆一带称其为“吉贝”,直到宋末元初时期,棉花大量传入内地。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棉花传入我国后因种棉花获利的便是关陕闽广,并将此物出外夷。宋代种植棉花还比较少,相关纺织品也十分珍贵。由于元朝积极推广棉花种植,棉纺织业逐渐得以普及,并且优质价廉的棉纺织品深受喜爱,迅速得以推广。在此过程中,与棉相关的谚语也较多,例如“要把身体遮,纺纱织布种棉花”这一谚语属于肯定判纺织报告|FANGZHI BAOGAO121断,主要是告诉人们将棉花制作成衣服可以遮挡住身体,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棉纤维的应用。又如“斤花丈布”这句谚语,省略了谓语动词“织”,其含义为一斤棉花能纺织成长约一丈的布,详细说明了特定的纺织工具制作出的布匹长度。再如“江洲的西瓜,百里的棉花”这句谚语便充分表明了在众多种植棉花的区域中,以贵州百里产的棉花质量最好。随着我国广泛推广和种植棉花,苎麻被专门用于纺织盛夏所需的轻薄型织物,而棉则取代麻、丝变成服装的主要材料,充分展现了纺织原料的变革4。2.1.5 中华谚语与毛的关系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毛纤维的应用较早。诗经 中有如下记载:“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此处的“褐”便是指一类粗疏的毛织品。中原的人们使用植物纺织时,牧区的人们则开始使用羊毛或者其他动物毛发纺织,并由此产生了很多中华谚语。例如“石头虽小垒成山,羊毛虽细织成毡”作为蒙古族的谚语,揭露了蒙古族因游牧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方式,因此服饰的主要原料为羊毛。又如“种棉有衣穿,种田有饭吃,喂羊有披毡”作为彝族谚语,表明了彝族制作披毡、衣衫的主要原料为羊毛,在御寒保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除了羊毛之外,人们还尝试应用牦牛毛进行纺织。1957年,于青海都兰县诺木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