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基于集体领导力理论视角_刘文萍.pdf
下载文档

ID:435178

大小:1.45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小学校 党组织 领导 校长 基于 集体 理论 视角 刘文萍
第 卷第 期 年 月北 京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文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政策研究。: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生成逻辑 基于集体领导力理论视角刘文萍(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校管理体制经历多次改革。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回应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学校管理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集体领导力理论厚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相吻合,且高度契合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践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愿景。在集体领导力理论视角下,中国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中国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和中国本土化的管理实践成为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生成逻辑。关键词: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集体领导力;学校管理体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可以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最新要求。基础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国民教育体系大厦的基石。要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把党的全面集中领导贯彻落实在办学治校的全过程,而其关键是在中小学探索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年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学校党组织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组织会议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校正式开启了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自意见出台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中小学校管理体制出发,梳理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生成过程。第二,从意见政策文本出发,分析政策的主要内涵和时代价值。第三,从中小学校治理需求或实践经验出发,总结梳理党组织领 导 的 校 长 负 责 制 的 关 键 问 题 或 地 方 经验。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奠定了重要的学理基础,但对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内涵等方面的拓展还不够,特别是鲜有基于集体领导力这一视角分析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内在生成逻辑的研究。领导力一直以来都是分析学校管理体制和组织治理效能的重要视角。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学校领导力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依据治理模式区分,学校领导力包括家长式领导力、参与式领导力、授权式领导力、共享型领导力、分布式领导力、共同型领导力和集体领导力等。其中,集体领导力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背景、具有中国本 第 期 刘文萍: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生成逻辑土创新意识的、对中国组织管理实践具有较强解释力的领导力形式。意见提出的“学校党组织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其中映射出的集体领导不仅有效统整了学校内部各治理主体的相对优势,有助于促进中小学校内部的多元共治,而且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执政党政治势能向治理势能的延伸与转化,保障基础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十分有必要在梳理我国中小学校管理体制变迁的基础上,从集体领导力这一理论视角出发,深度发掘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生成逻辑。一、我国中小学校管理体制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校的管理体制一直处在探索和调整中,先后经历了八种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这八种学校管理体制分别是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责任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校长负责制与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这几种管理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体上,每次管理体制的调整都是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不同阶段为背景所进行的探索,表现出对完善党领导教育事业体制机制的不断追求。(一)校务委员会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中小学校采用具有过渡性质的校务委员会制。委员会主要由先进的师生代表组成。这种管理体制是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和政治诉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映射,是基础教育事业同国家其他领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保证,其时代价值在于维护学校的平稳发展以及实现学校的民主管理。然而,校务委员会制也暴露出了因极端民主和构成人员缺少专业素养而导致的具体工作无人负责和负责人力不从心的实践弊端。为缓解实践矛盾和突破现实困境,需要国家培养出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的领导队伍负责学校的全局工作。(二)校长责任制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各项事务的规范化管理,尽快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校管理体制的过渡状态,年教育部根据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制定了小学暂行 规 程(草 案)和 中 学 暂 行 规 程(草案),提出学校实行校长责任制,设校长一人,负责领导全校工作,必要时设副校长。但由于这一时期内许多中小学校尚未建立起党组织,故而中小学校党组织的权责范围也未在文件中提及。年为提高中小学校的办学质量,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提出“在今后一、二年内应有计划地大力配备政治上和业务上较强的干部”;年颁布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规定“校长对学校工作应全面负责,但必须以领导教学为中心,使教学成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此阶段的校长责任制较好地发挥了校长的领导能力,提升了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但是,这一时期的校长责任制缺少党组织的监督和保障,存在校长权力过于集中、缺少监管的实践局限性。这是该阶段校长责任制与后来校长负责制的根本区别。(三)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年 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首次提出各类基层组织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设立“党的基层组织”,包括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三种形式。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校大都设立了党支部,为之后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阐明了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在教育建设方面的工作原则,明确“教育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才能很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门所属的学校,在政治上应该受当地党委的领导。”此时的中小学校管理体制已经开始对校长的权力予以合理约束,这是对校长责任制个人权力过度集中的纠正,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有意义的尝试。但是,这一阶段学校领导干部对教育专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高,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专业素养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之学校内部党政分工不够清晰,一定北 京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年程度上使得理论设计中的“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异化为实践操作中的“党支部负责制”。(四)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小学四十条”)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学五十条”),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领导全校的工作。各级党委必须加强对学校教育的领导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有保证和监督的责任。”这一时期的学校管理体制较好地兼顾了上级党政部门的领导、校长负责和校内党组织的监督保障作用,较好地规避了校长责任制的弊端,同时又保证了校长作为专业管理人员的参与空间,是一种具有改进意义的中小学校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比较接近后来的校长负责制,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尚未纳入中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参与和监督职责。(五)革命委员会制革命委员会制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中小学校管理体制,突出体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取消了学校校长的称谓,由“工宣队”和“军宣队”进驻学校,实行“工、军、革”为主的管理体制。这一时期中小学校失去了很多原有的教育功能,知识被前所未有地轻视,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停滞甚至是倒退阶段。(六)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为更好地适应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尽快恢复学校教育的功能和秩序,教育领域开始重启改革,首先便是对学校管理体制的重塑。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强调全日制小(中)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校长应定期召开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和教师代表组成的校务会议或者全体教师会议,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研究讨论学校工作。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对恢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强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要吸收学校教师的集体智慧、民主参与和监督,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中小学校管理体制。遗憾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小学校管理体制未能很好地处理党政关系和区分党组织和校长的具体职能。虽然冠以“分工负责”,实质上还是未能超越先前的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存在相类似的实践弊端。(七)校长负责制为解决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产生的党政关系不协调、权责不清晰等问题,年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上来”,“大力支持校长履行职权,保证和监督党的各项 方 针 政 策 的 落 实 和 国 家 教 育 计 划 的 实现”。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校长责任制不同,校长负责制较好地界定了党组织、学校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责,特别是建立起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群体在学校发展中的参与权和监督权。至此,我国中小学校开始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办学道路,学校的自主权得到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更加稳步的提升。(八)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以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在此背景下,年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明确提出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体制机制改革,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的必然要求。”第 期 刘文萍: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生成逻辑二、集体领导力理论的内涵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认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集体领导力正是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的背景下,在总结众多组织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的一种具有本土管理创新的领导力理论。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整合各领导者的管理才能和相对优势,实现组织持续且高质量的发展。(一)集体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特质由于所处环境特性的不同,组织内部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集体主义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西方的传统文化和价值核心秉持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个体就拥有“从城邦的古老宗教规律中解放出来,用自己的双手来操纵本人的行为的幻想”,可以说古希腊文化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源头;“随着集体约束的放松,个人人格就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