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探索与实践_王枫.pdf
下载文档

ID:433319

大小:1.26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小学 全员 导师制 育人 探索 实践 王枫
6【特别关注上海市基础教育全员导师制探索】古往今来,成年生命体对未成年个体的养育、保护和教导行为并非只出现在人类社会之中。许多物种都普遍存在非生育亲代对其他子代的“替代养育(allo-parenting)”行为1。尤其是人类的这种“替代养育”,通常被人类学、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归因为一种传承基因和衔续文明的本能2,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抚育年轻生命成长的集体潜意识倾向。在人类历史上,古希腊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导师,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构成了以“导师学生”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开展代际指导和实现文化传承递进的最初样态3,对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进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导师”一词虽最早见于宗教典籍4,但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尊奉“圣贤”为师的文化传统,并在春秋时代达到鼎盛5。后世涌现的一位位闪耀人性光辉的导师形象,无不成为中华历史脉络中弥足珍贵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虽然历经数千年,但对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师仍然有着深远影响。教育领域中的“导师制”最早正式出现在14 世纪的高等教育,以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为发端,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典型模式6。因此,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导师”一词通常有这样两种内涵界定7:一是专指高校里的研究生导师,是对在学术科研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的教师的尊称;二是指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作出丰功伟绩的引领者,如马克思被公认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8。很显然,基础教育领域的“导导师制最早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典型模式。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倡导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理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将导师制引入基础教育,成为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应对新时代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多发的一种育人尝试。自 2020 年来,上海试点推行“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中小学全员导师制,依托全体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和开展家校沟通,适时为学生提供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等全方位指导,形成基础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和育人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创新,践行全体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对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全员育人;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学生发展指导王枫,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 200032);刘文令,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上海 200032)。【摘 要】【关 键 词】【作者简介】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探索与实践*王枫刘文令创新人才教育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2023年2月Feb,2023 No.1第1期*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专项课题“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关爱项目研究”(润心工程)的部分成果。7师”概念并不能归入以上两种定义。那么,如何界定中小学的“导师”和“导师制”?上海市在试点探索育人方式改革的进程中,将“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界定为:中小学全体教师按照一定机制与每个学生匹配,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适时开展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等全方位的关心关怀与发展指导,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同时,上海市提出“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育人理念,力求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功能和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作用。一、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提出中小学全员导师制既源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和健全基础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目标要求,也是针对当前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学校育人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作出的主动回应。(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理念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9。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0,“三全育人”也由此成为上海探索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体系和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探索基于全员导师制的学生发展指导及育人方式改革,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小学教师更好地实现全员育人、践行教师“教书育人”使命和“引路人”责任的应有之义。(二)尝试突破班主任难以全面兼顾和学科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局限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使依托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和班集体文化建设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12,也成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典型育人经验。然而,受到班额、班主任事务工作繁忙且同时承担学科教学任务、班主任育人能力参差等多重因素影响13,当前以班主任为主导的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客观上还难以实时兼顾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细微心理变化及个性化的发展指导需求。与此同时,学科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班主任负责育人、学科老师负责教书”的观念仍较普遍。尝试突破这些局限,以“全员育人”增强全体中小学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他们的育人能力,成为研究和试点推进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立足的问题导向之一。(三)主动回应当代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多发的现实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日益加剧,近年来,全球儿童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发生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特别是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疫情对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巨大冲击,使他们的心理危机风险剧增14。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青年学生抑郁心境的检出率高达 24.6%15。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高发、低龄化趋势明显的“一高一低”特征及其受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影响较大的特点,使促进身心健康成为“全员育人”的重要内涵,也使依托家校沟通持续构建家校共育的协同生态成为完善基础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关注重点。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理论框架经过一年的研究试点和经验总结,上海市围绕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编制了 关于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试点工作方案(讨论稿),初步构建了涵盖两大导师基本职责、三项导师“规定动作”和五个学生发展指导领域一体融合的中小学“全员育人”学生发展指导理论框架(见下页图 1),基本实现了全市初中学校全覆盖和在小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年级实施的全员导师制工作格局。8(一)明确将建立“良师益友”师生关系和开展家校沟通作为导师基本职责中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品质与其学校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6。当学生与教师形成对彼此的深入了解、产生深厚的情感联结和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时,教师最能凭借日常工作生活中与学生的点滴相处,润物无声地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效能。另外,国内外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与教师之间高质量的师生关系、与家长之间的和谐亲子关系也都是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重要保护因素17-18。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编制的 帮助青少年茁壮成长纲要中,将创设学生心理健康支持环境、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作为核心策略19。因此,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将建立良师益友师生关系和开展家校沟通作为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与学生建立尊重平等、相互了解、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和情感联结,为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与指导;依托建立真诚沟通、指导支持、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开展科学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重点围绕优化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筑牢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社会支持之基。(二)设计家访、谈心谈话和撰写成长寄语“三个一”的导师“规定动作”在建立“良师益友”师生关系和开展家校沟通的导师基本职责基础上,上海市立足德育实践已积累的典型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将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导师具体工作任务演绎并细化为一次学生全覆盖家访、一次关键时间节点谈心谈话和一次成长寄语书面反馈“三个一”的“规定动作”,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在每学年开学前,由班主任联合导师开展学生家访,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状况;二是在开学前后、重要考试前后、学生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关键时间节点,与学生开展一次谈心谈话,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学习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压力、挫折和消极情绪;三是在每学年结束时,围绕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情况,以积极肯定、正面鼓励和挖掘“闪光点”为导向,撰写个性化成长寄语向学生进行书面反馈。在上述“规定动作”统一要求下,全员导师制充分鼓励区域、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已有实践基础,编制“一区一策”“一校一策”的个性化工作方案和实施策略,注重控制导师的工作负担,注重激发区域、学校的育人活力,建立教师对导师职责和角色认同的逐步适应与专业自觉。(三)构建适时开展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全方位指导的目标路径通过有效落实“三个一”的“规定动作”,导师将在与学生持续深化“良师益友”师生关系和开展家校沟通的日常交互中,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找到适合的教育契机,适时面向学生开展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和生涯指引等全方位示范与指导20。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导师的学生发展指导并不意味着全体教师都必须具备心理辅导资质,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生涯测评与规划指导等专业服务,而是紧扣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在思想引领上,通过“言传身教”厚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心理疏导上,纾解学生的压力、困扰和消极情绪,对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发现和转介;在学习辅导上,聚焦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志趣的激活,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和学习策略掌握;在生活指导上,侧重健康生活方式和劳动技能的引导与习得;在生图 1 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理论框架思想引导导师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心理疏导学习辅导亲子关系生活指导生涯向导学生家长9涯指引上,立足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了解和对升学政策、社会发展的理解,激发学生思考、探索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同步依托家校沟通构建家校共育合力,健全“五育”并举、家校协同的学生发展指导模式。三、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实施策略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试点过程中,中小学全员导师制重点将“导师学生”的师生匹配、良师益友师生关系构建、家校沟通的目标及策略指导以及促进全体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提升等举措,作为当前推进基础教育“全员育人”学生发展指导的关键策略和保障。(一)尊重学生意愿的双向选择和统筹是导师匹配的基本原则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提出者瑞安和德西在其基本需要亚理论中指出,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有归属感、自主性和胜任力三大基本需要,其中自主性需要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的决定和掌控感,满足自主性需要能有效促进个体成就动机的激发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21。杜波依斯等人对导师制研究的元分析发现,当学生与导师之间通过共同兴趣匹配时,学生发展指导的效果更明显22。有效的导师匹配能从配对伊始就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中小学导师制,在导师匹配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关注导师与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遵循师生自主进行双向选择的匹配原则。与此同时,学校在全员育人实践中必然会遇到个别教师比较“热门”,具有特殊发展指导需求的学生需要更有针对地匹配经验丰富、专业的教师等情况。因此,学校对导师匹配的统筹管理仍是必要的。上海市在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过程中,确立了 1:15 的师生比上限,倡导师生匹配在遵循学生和教师双向自愿的原则上,兼顾学校的统筹管理和对教师担任导师工作量的调节与平衡。在全市中小学试点推行全员导师制的自主实践中,也创生出采用学生意向单征询,组织师生双向选择及依托校本课程、社团建设、课后延时服务、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素质评价等载体,抑或利用“抽盲盒”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创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