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家风
革命
情怀
李学林
第 40 卷 第 1 期2023 年 1 月Vol.40,No.1Jan.,2023朱德家风与革命情怀李学林 钟霞玉 罗雨晗摘要 优良家风传承是朱德革命情怀的一个重要来源。从朱家把勤俭节约作为基本规范的家风中,朱德受到了教益。参加革命以后,他始终能够保持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精神状态,始终充满革命情怀。革命情怀是朱德家风的核心内容。在家庭教育中,他始终坚持用革命的理想与信念来武装所有家庭成员。朱德把革命事业置于家庭之上,将子孙看成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以红色家风滋养其革命情怀。关键词 朱德;红色家风;革命情怀作者简介 李学林,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霞玉,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罗雨晗,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500)。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家风,不仅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处世准则和精神风貌”,也是其荣誉的象征。自古以来,加强家风建设始终是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近年来,家风建设成为我国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强调加强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问题时,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家风家教方面,朱德始终将革命情怀倾注于家庭中,从革命者的高度严格要求子孙后代,在家风建设上堪称楷模。探讨朱德家风与革命情怀问题,对于今天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优良家风传承是朱德革命情怀的重要来源在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历来都把家庭、家族作为构建社会结构的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家风建设的基础地位,将家庭中的“孝”“悌”等内容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在各个家族的族谱中,以孝悌为根本准则,关于“修身、齐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等家风的具体规范就构成其家训的核心内容。是否具有优良的家风,在聚 谢青松、赵娟: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传承与核心思想,学术探索2017年第6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65页。来新夏、徐建华:中国的年谱与家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4页。毛泽东思想研究Mao Zedong Thought Study100族而居的古代农业社会,就成为一个事关家族兴衰的关键性问题。在人口流动性极低的乡村,对于很多普通劳动者家庭来说,是否具有勤劳、和谐等良好家风的口碑,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荣辱的大事。朱德出生于地处四川省东北部的仪陇县马鞍场的朱氏家族。朱家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典型的农耕乡村,人们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作为一个在清代乾隆末年就已经迁居于此的客家人家族,朱家几代人都以佃农身份从事农业生产。虽不是名门望族,但朱家在近一个世纪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有序的家族结构,“是个组织起来进行艰苦而有纪律的劳动以防饥馑的经济单位”。根据朱德的回忆,在他出生以后,在这个家庭里,祖母才是真正的大家长。因此,所有成员就是在祖母的统一安排下各自干好分配给自己的分内之事。同时,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每个人在消费上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家庭看起来十分残酷的整体安排,正常需要也经常得不到满足。在吃饭问题上,就是按照年龄需要与干活的情况来决定不同家庭成员饭量的多少,这就难以避免时常出现吃不饱饭的情况。从表面上看,这个家风显得不够合理。然而,这却是贫穷家庭为了维持起码生存条件而不得已采取的策略。相反,这个似乎不近人情的家风内容,对于有着理想抱负的贫穷家庭的孩子来说,也达到了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的效果。参加革命以后,朱德始终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自己儿童时期尚未吃饱就奉命下桌的经历,增强了克服困难的能力。他说:“我从小就是饿肚子长大的,因此,后来搞革命时,我就不大怕饿,好像根本不知道饿。”朱家作为佃农家庭,身处在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中,自然把勤俭节约作为其家风的基本规范。在其家风中,讲求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来进行劳动,不仅要求高效率地进行工作,而且也没有机会享受休闲之乐:“在朱家或其他农家,没有懒惰,没有拖沓,也没有什么每周应有的休假。”同时,还要严格遵守物质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原则。在朱家,就连夜晚点上一会儿油灯,都会被视为过于奢侈。受这个家风影响,朱德在其革命生涯中,不管地位有多高,都始终能够保持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精神状态。并且,还形成了劳动光荣的理念。朱德说:“我从小到大都干活,所以后来做体力劳动时,我从来不觉得面子难看。”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使朱德在革命生涯中始终能以高尚的革命情怀来处理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在行军长途跋涉问题上,从事革命战争的岁月中,虽然长期作为指挥员,能够享受骑马的待遇,但即使是在超长距离行军的过程中,他仍然坚持走路,“经常几个月、几年长距离行军,同我所指挥的战士们一起走来走去”。在 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三)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梅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第16页。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三)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梅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第17页。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三)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梅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第18页。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三)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梅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第17页。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三)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梅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第17页。101井冈山与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在长征中与红军战士一起徒步过雪山草地,都是不怕走路这种精神的反映。有着高尚革命情怀的朱德,在对待自己的生活方面表现得极为节俭,但是对革命事业极其慷慨大方。伟大的道路作者史沫特莱临终前留下遗嘱,要将该著作的稿费交给其主人公朱德。1958年,虽然朱德和全国人民一起,正在度过困难时期,经济状况并不好,但面对这笔高达95000多马克的稿费,朱德做出批示,要求用这笔钱来为国家购买急需的国外自然冶金科技新书、化学新书。这笔巨款,他自己分文未取。在家风的传承方面,对朱德影响最大的,是母亲钟氏。朱德在母亲去世后写下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详细讲述了自己母亲身上体现的优良家风及其带给自己的影响。一是勤俭家风塑造了朱德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受母亲勤俭品格的影响,吃苦耐劳精神在朱德的思想中扎根。母亲去世以后,朱德对其整日劳碌的印象还有着深刻的记忆。作为常年操持家庭生计的劳动妇女,朱德的母亲拥有健康结实的身体。在家里,她除了做饭,还能够做所有农活及喂猪、养蚕、纺棉花等各种工作。朱德很小就为整天忙碌的母亲打下手,从母亲那里学会了不少干活技巧,而且还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少年时期的朱德,经常是半天读书,半天干农活。特别是在农忙时候,更是放下书本,整天与母亲一起劳动。朱德自己承认,自己所掌握的有关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基本上都是得自于母亲的传授。在朱德看来,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聪明能干的母亲总是能够想尽办法让一家人能够勉强过得下去。她善于变着法子利用有限的粗粮杂食做成可以充饥的各种饭菜,巧妙地利用可以找到的现成食物调料增添饭菜的味道,“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朱德母亲手织的非常厚实的“家织布”,做成衣服后很耐穿,特别经济实用。这种善于利用有限资源、勤俭节约的习惯,对于朱德在延安时期发起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具有重要启示。二是母亲宽厚仁慈的人生态度影响了朱德的人生追求。作为一个在大家庭里任劳任怨地劳动、生活了一辈子的农家女性,朱德母亲具有极好的道德涵养。朱德深情地回忆了母亲优良的为人处世风格:“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朱德母亲的宽厚仁慈,不仅体现在对待家庭的长幼、伯叔、妯娌关系方面,她能够做到长幼有序、和睦相处,而且还体现在具有同情穷人这种朴素的阶级感情上。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她还主动地帮助那些比自己更穷的人。并且,在自己带头做好节省的情况下,为了使后代也能保持节俭之风,她还把戒旱烟、戒酒也作为家教的内容,不让孩子们沾染吸烟喝酒的习气。在朱德看来,母亲的宽厚仁慈使之在生活的苦难面前拥有更高的阶级觉悟。他回忆道,在接连遭受地主欺压、天灾打击的悲惨境遇之下,“母 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0页。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1页。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1页。102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朱德正是从中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阶级意识,最终抛弃了作为滇军少将旅长享受的优越生活,义无反顾地远渡重洋寻求真理,走上了革命道路。三是母亲克服困难的勇气与革命意志坚定了朱德的革命信念。朱德真诚地感谢母亲良好的精神品质给他带来的宝贵财富,“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使他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从不畏惧困难。他把从自己母亲那里得到的知识与意志,看成是“世界上最难能可贵的财产”。并且,朱德表示,要把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作为报答母亲深恩的实际行动。这样一来,朱德从母亲的良好家风中所得到的精神遗产,就转化成了一个共产党人弥足珍贵的革命情怀。作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朱德一生始终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得到了人民的高度评价。朱德母亲在家风传承中体现的优良素质,是中国劳动人民优良品质的一个缩影。从朱德对母亲所具有的优良家风带给自己的深刻影响的缅怀与赞颂,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作为孩子最早的老师,其品德上的言传身教,就是后者人生道路学习的榜样。拥有良好家风表现的长辈,可以成为孩子一生成长的楷模;反之,家风不正,就可能使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难以养成优良品质,难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人。二、革命情怀是朱德家风的核心内容作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中国共产党人、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在家风建设上,朱德自觉以革命家庭、榜样家庭的标准来规范全家人。因此,朱德家风,是红色家风,是充满革命情怀的家风。其实,在参加革命之前,朱德从听到太平天国的故事开始、从对于母亲的革命意志的感受中,就已经在心底播下了革命情怀的种子。在参加革命以后,朱德始终把革命情怀作为家风建设的核心内容,将革命的理想信念注入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之中,自觉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去从事革命工作,在生活作风上严守革命纪律。在革命战争年代,朱德选择与革命女干部伍若兰结为夫妻。婚后,伍若兰加入红军,协助朱德开展红军政治工作。夫妻俩志同道合,成为一对亲密的革命伴侣。伍若兰向朱德学习射击,短短时间就练成为一个枪法精准的“双枪女子”。从此,夫妻俩怀着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信念,出生入死,共同奋斗。遗憾的是婚后仅仅一年时间,伍若兰在战斗中为了掩护朱德和红四军军部其他首长脱险而身受重伤被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伍若兰牺牲后,朱德与红军女战士康克清结为革命伴侣。婚后,朱德亲自向康克清传授革命知识与革命思想。在具有革命情怀的朱德的引领下,康克清迅速成长为在中央苏区闻名的能征善战的“红军女司令”。朱德与康克清因此成为一对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 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2页。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3-114页。103夫妻。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康克清深深地为朱德的革命情怀所打动。1939年,朱德53岁生日。康克清写信给朱德,深情地说:“我和你相处十多年了,觉得你无时不以国家和革命为重,凡事不顾自己的利益。人们不能忍受的事你都能忍受,人们所不能干的事你去开辟。”这是一个妻子对丈夫革命情怀的深情告白。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作为闻名全国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恢复了与家乡亲人的联络。其中有的亲人希望追随朱德参加抗战工作。对于希望投奔而来的家中亲人,朱德在寄来的家书中明确表态:自己已经献身于中国革命,决心抛弃家庭之私利。家人可以为革命投奔而来,但不能再向自己提出与革命无关的要求。他说:“我虽老已五十二岁,身体尚健,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