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理...基于涉农中央一号文件的分析_程涵.pdf
下载文档

ID:422916

大小:265.35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改革开放 以来 乡村 文化建设 基于 中央 一号 文件 分析 程涵
收稿日期:2022-12-15作者简介:程涵,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 级硕士研究生。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7日。摘要:乡村文化建设理念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思想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和村民文化需求共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理念的革新与演进。通过梳理涉农中央一号文件,可对这一演进过程有清晰认知,即改革开放初期文化服务于农村改革、新农村建设侧重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新时代以来注重挖掘文化独特价值和重塑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理念的演进对于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和农民主体作用相贯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相协调、文化血脉赓续和文化创新相融合、乡村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共繁荣。关键词:乡村文化;一号文件;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G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0X(2023)01-0065-06程涵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理念的演进及启示基于涉农中央一号文件的分析The New OrientNo.1,2023General No.2602023 年第 1 期总第 260 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历来重视文化的铸魂作用。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灵魂,能以无形的力量塑造心灵,以有形的形式助推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理念是发展内涵的高度凝练,是催生创新的深层驱动,可通过政策引导乡村社会各方面的具体文化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引领,根据不同时期乡村发展实际,在回应村民的需求中深化对乡村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完善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19822022 年期间,共有 24 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村问题,其中不少涉及文化建设领域,这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是乡村文化建设理念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涉农中央一号文件为切口,考察涉农中央一号文件所反映的乡村文化政策的变化,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阶段性导向,厘清改革65新东方 2023 年第 1 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7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6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3页。温铁军: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第5页。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理念的演进逻辑,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乡村发展铸魂的基本理念,并从中汲取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智慧。一、改革开放初期:乡村文化建设服务于农村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为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强调要重视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以响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号召。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村民自治制度的逐步确立,农民处在从计划体制下的“社员”向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村民”转变的过程中,农村思想文化在改革中发生变化,迫切需要加以正确引领。为此,198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有些农民还不可避免地保存着旧社会遗留的思想和习惯,这就需要工人阶级的政党给以经常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我们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广大农村开展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策教育,并把这种教育经常化,不断对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198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项改革和生产活动中去”。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商品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受当时开展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影响,这一阶段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到对农民进行文化和道德教育,并开展扫盲工作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同时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文明村、文明企业、“五好家庭”活动等,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从上述文件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乡村文化政策偏重于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导向作用,这一阶段的乡村文化建设理念强调以自上而下的教育为主,尤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进农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凝聚农村改革共识,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个体革新创业精神以适应农业改革需要,为农村改革时期的社会治理和各项经济工作开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突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对人民公社时期不合理生产关系和制度体制的纠正,农村重现出旺盛活力。为推动经济现代化发展,党中央从宏观战略出发,作出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引领。随着我国改革主战场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在 19872003 年的 17 年间,中央一号文件未再聚焦“三农”问题。然而,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城市发展依靠农村的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资源要素支撑,“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 三农 承载着城市资本危机代价”,导致“三农”问题日益突显,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广大农民原有的集体认同和传统信仰遭遇危机。为着力解决“三农”问题,2003 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必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赋予农民在城乡场域之间自由选择职业的更多机会,农民进城务工成为潮流,城乡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乡土农村的稳定被彻底打破。这一阶段农村处在由“差序格局”向现代社会的6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8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11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0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10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年5号。转轨中,传统家庭经济生产方式逐步为现代社会化分工所取代,利益结构加速重构,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拓宽,农村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处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中,价值观经历着由“乡土伦理”向现代文明的嬗变。对此,为补齐 20 世纪90 年代“以农补城”的欠账,应对乡村社会思想观念的结构性转变,乡村文化建设亟待遵循城乡社会和文化互动的逻辑予以引导。为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总政策,国家自 2006 年起逐步取消农业以及其他相关税费,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因此,这一阶段乡村文化建设理念以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强调改变乡村文化紊乱和萧条的景象,为激发乡村主体文化活力搭建平台,以满足农民个体自我认同和追求幸福感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阶段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主要从文化生产和供给的维度展开。一方面,提出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如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提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如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乡村文化政策适应村民文化需求自主化和多样化的转变。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明亟待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增加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9 年和 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由上可见,新农村建设时期,国家强调抓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体现了党和政府不再是将乡村文化视为单一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引导角色,突显了支农惠农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和市场。然而,应该看到,由于受市场化改革的驱使,这一时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际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注重挖掘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进入新时代,针对文化建设滞后制约乡村发展的现实,党和政府主动求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力度,改变乡村文化发展和物质建设脱节的现象,激活农村脱贫攻坚的内蕴力量。在特定历史阶段,把乡村文化视为经济发展的辅助角色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随着乡村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党和政府认识到必须跳出文化的工具理性局限,坚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科学原理,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正因如此,20132017 年涉农中央一号文件对于乡村文化的政策引导更加深入和系统,着眼于转型升级,强调“针对农村特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投入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理念的演进及启示67新东方 2023 年第 1 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47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年5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年6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年6号。保障机制,持续推进各种惠民文化工程建设,全面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质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以保护不同民族和地区独特乡村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这一时期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对农耕文化开发利用的重视,倡导“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此外,这一时期中央一号文件还注重文明乡风和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如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 创建,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这一文化建设理念对于加快推进农村诚信和法治教育、破除封建迷信在农村滋生的土壤以及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总体而言,新时代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理念注重保护和挖掘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立足于一方水土所积淀的文化优势和禀赋进行开发利用。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不再局限于乡土地理范围,而是在城乡融合中积聚资源和力量,挖掘乡村文化内蕴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以此彰显农业的社会功能。同时,注重以文化精髓规范秩序、提升素质、创新产业,从而实现乡村文化在化人、惠民、兴业等多方面的叠加效应,实现乡村文化与城乡社会各方面互嵌的综合价值。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乡村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受城市中心主义话语体系及市场化定势思维影响,一些农民开始质疑自身的身份和生活方式,期盼“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难以从式微的乡村文化中寻得心灵慰藉。同时,在摆脱绝对贫困后,部分农民仍抱着“等靠要”思想,发展动力愿意不足。众所周知,农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