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杂地质隧道进口危岩稳定性评价及防治措施_刘树林_.pdf
下载文档

ID:422621

大小:2.68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复杂 地质 隧道 进口 稳定性 评价 防治 措施 树林
DOI:10.13379/j.issn.1003-8825.20220300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复杂地质隧道进口危岩稳定性评价及防治措施刘树林,雷 杰,祝 建(1.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710065;2.西安中交公路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西安710065)摘要:基于某隧道进口处 3 处危岩单体,详细进行野外调查、勘查、测绘,查明危岩的自然环境、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危岩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分析形成危岩的内外因素,认为危岩形成的内因是活动断裂、地层岩性和地貌条件,外因是风化作用和大气降水。并采用定性分析及结合计算模型定量评价危岩的稳定性,危岩体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根据危岩体的发育特征、破坏模式及隧道洞口的建设条件,采用清危、镶补凹腔、回填洞穴、锚固、封闭注浆的防治措施。关键词:危岩;隧道;稳定性;倾倒式;拉裂式中图分类号:U45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3 8825(2023)01 0234 07 0 引言国内外对危岩防治的理论较为成熟,治理措施较多,但针对不同的危岩需结合实际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邵其东1采用预应力锚索、排水沟、拦石墙对万州天生城危岩进行了防治,认为锚固是技术可靠、有效的危岩防治技术;唐红梅等2对三峡库区高陡拉裂-崩塌型危岩破坏机制进行了分析;冉涛等3分析三峡库区某危岩带的特征,评价了其稳定性并提出防治对策;郭红雨4分析了水利高边坡危岩的稳定性,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建议;胡鹏飞5对高速公路危岩工程地质分析及治理设计开展了相关研究。某高速公路项目处侵蚀剥蚀高中山峡谷地貌,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地表起伏大,自然条件恶劣,沿线地质灾害极为发育。某隧道进口地形陡峻、断裂带发育、区域降水集中、岩性特殊,发育 3 处危岩单体。危岩体下方现有省道 S205、拟建桥梁和隧道,受线路控制点的影响,拟建线路无调整余地。治理方案受地形条件限制,不具备棚洞、拦石墙等防治措施。为消除危岩对隧道洞门、桥梁和既有省道S205 的隐患,在详细进行野外调查和勘查的基础上,查明危岩的工程地质条件、基本特征和破坏模式,并分析了危岩的形成因素,采用定性分析结合定量的方法分析了危岩的稳定性,充分研判危岩体的发育特征、破坏模式及隧道洞口的建设条件,提出采用清危、镶补凹腔、回填洞穴、锚固、封闭注浆的防治措施。1 地质环境概况 1.1 气象条件项目区为高原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 12.7。境内干燥、雨季分明,降雨期为 5 月9 月,平均降雨量 551.6 mm。1.2 地形地貌项目区整体属高山峡谷地貌,最高点位于汤珠河左侧山脊,高程1 787 m,最低点汤珠河河谷,高程1 292 m,相对高差达 500 m。山脉呈带状分布,走向 NW30左右,山脊呈刃角状,山体坡面多呈直线型斜坡,坡度一般 3050,局部大于 60,甚至直立,形成陡崖。坡脚坡度 3050。与汤珠河阶衔接,阶地顶部地势平坦,坡度小于 15。隧道进口微地貌为陡壁、陡坡,山体地形坡度 7080,局部为倒坡,山体顶部相对平缓。1.3 地层岩性隧道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dl)碎石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卵石土;下伏二叠系下统第四岩性段(P12-4)灰岩、板岩。收稿日期:2022 04 22基金项目:江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2020H0011)作者简介:刘树林(1984),男,甘肃正宁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研究工作,E-mail:。路基工程 234 Subgrade Engineering2023 年第 1 期(总第 226 期)隧道右线进洞口处为灰岩,浅灰、深灰色,成分以方解石为主,薄层状构造,钙质胶结,裂隙较发育,风化较弱,岩体较完整,为块体状。左线进洞口为灰岩夹中、厚层板岩,浅灰色-灰色,成份以黏土矿物为主,板状构造,岩质较坚硬,岩体相对较破碎,尤其洞口顶部基岩风化较强烈,呈碎块状,局部为碎屑状。1.4 地质构造、地震项目区构造为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处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与马尔康北西向构造带之间的三角地块。隧道附近发育的断层为沙坝-松柏-联合村断层。断层整体倾向 NE,倾角 6075,断层尾部倾向 SW,倾角 60,属压扭性逆断层。附近露头明显,断层宽约 60 m,倾角约 70,倾向 NE,断距约 20 m。断裂带岩体破碎,呈散体状,糜棱岩化明显,岩体表面存在擦痕、镜面等摩擦痕迹。沙坝-松柏-联合村断层距离隧道进口约 1.4 km。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20 g,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 0.45 秒,地震基本烈度度。1.5 水文条件 1.5.1 地表水区内主要河流为汤珠河、白水江,汤珠河属白水江一级支流,白水江系嘉陵江一级支流。地表水以白水江河水及汤珠河河水为主,白水江、汤珠河水量丰富。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水流短暂。未见泉水出露及小溪。隧道位于白水江西北侧,隧道出口位置离河流较近,距离约 50 m。隧道进口右侧 30 m 为汤珠河,中间为省道 S205。1.5.2 地下水区域内地下水分别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第四系崩坡积、冲洪积松散层,地下水主要为河谷阶地孔隙水。除了大气降水补给,也与河水互相补给,具有渗透性强、富水性好、条带状分布等特点。基岩裂隙水以变质岩裂隙水分布最广,但富水性较弱,主要埋藏于各类变质岩裂隙、褶皱、破碎带中,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冰雪融化水及孔隙水,水量较弱。碳酸盐岩溶水分布于灰岩区,区内分布较广,富水性差异较大。岩溶发育程度为中等-强烈。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型或重碳酸钙镁型,矿化度 0.10.5 g/L,为 SO4.HCO3-Ca.K+Na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2 隧道进口危岩特征隧道进口岩体受沙坝-松柏-联合村断层的强烈影响,岩层褶皱、混乱,同时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呈碎块状-块状,岩性以灰岩为主,夹中厚层板岩。左线洞口位于沙坝-松柏-联合村断层影响带范围内,岩体较为破碎,受洞口顶部危岩体威胁;右洞洞口紧邻断层影响带东侧界,岩体较为完整。隧道进口处基岩出露,坡度极陡,近乎直立,局部为倒坡,陡壁高约 150.0 m。危岩受弯曲状层面、结构面、断层面及卸荷裂隙控制。隧道进口岩体褶皱发育,洞口两组反向的层面产状分别为4572、22551,岩性为板岩、灰岩互层,相对较软、易风化板岩在重力、大气降雨及裂隙水等作用下,形成数个凹腔,岩层层面控制了危岩的底部及顶部周界;控制结构面产状 27040,延伸长 30.040.0 m,切割深度 0.52.0 m,发育密度 0.5 条/m,张开度 520 mm,无充填或局部有少量岩屑充填,裂面较粗糙,该结构面控制了危岩体底部的裂隙面;断层产状为 6086,断层影响范围内岩性风化强烈,呈碎块状,其基本控制了危岩体的左边界。卸荷裂隙产状 14884,控制了危岩体的厚度。隧道进口危岩节理、层面、断层分布,见图 1。225514572270406086图1隧道进口危岩节理、层面、断层分布 受岩层层面、断层面、结构面及卸荷裂隙等控制,岩块在空间几何形态上有三棱锥体、切割锥体、不规则体,块体大小不等。2.1 危岩特征与危害程度 2.1.1 危岩特征隧道左线进口危岩体共 3 块,W1 位于西侧18 m 处,W2 位于顶部 45 m 处,W3 位于东侧6 m 处。危岩特征,见表 1。危岩体分布,见图 2。表1危岩特征编号主崩方向/()立面形状几何形态W1158葫芦状不规则W2148不规则形不规则W3148鞋底状不规则 刘树林,等:复杂地质隧道进口危岩稳定性评价及防治措施 235 右洞W3W1W2左洞图2危岩体分布 W1 危岩体立面似葫芦状,主崩方向 158,高程1 324.01 365.0 m,危岩体高 42.0 m,宽 22.0 m,厚 3.512.0 m。主要受层面及卸荷裂隙控制,底部顺层面发育 4 处凹腔,凹腔直径 1.01.5 m,深约 3.0 m,高约 7.0 m。凹腔底部裂隙贯通,裂隙缝宽 25 cm 不等。W2 危岩体立面呈不规则形状,主崩方向 148,高程1 362.01 400.0 m,危岩体高38.0 m,宽34.0 m,厚 3.59.0 m。主要受层面及卸荷裂隙控制,底部发育 1 处凹腔,凹腔深约 1.4 m、高约 4.5 m。W3 危岩体立面似鞋底状,主崩方向 148,高程1 316.01 353.0 m,危岩体高 38.0 m,宽 15.0 m,厚 2.57.5 m。主要受结构面控制,危岩底部沿结构面发育 3 处凹腔,凹腔直径 1.02.0 m,深约1.4 m,高约 4.5 m。2.1.2 危害程度在降雨、地震、风化等作用下,危岩体的裂隙及岩石的差异风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存在沿破碎面滑移或崩落的可能。另外,在地质构造、节理裂隙、地表水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岩体风化形成的凹腔部分贯通。凹腔顶部的岩体出现拉裂缝后,在自重等作用下易沿弱面(强度低的面)拉断、滑移或坠落。3 处危岩均不同程度地威胁隧道进口段及大桥桥台段的安全。2.2 危岩变形破坏模式分析综合研判分析每个危岩块体的分布位置、空间几何形态、结构特征、变形特征、软弱基座及影响因素等方面,3 处危岩单体呈滑移式、倾倒式两种破坏模式,部分单体存在多种破坏模式,见表 2。表2危岩单体破坏模式危岩单体编号滑移式倾倒式W1W2W3 滑移式:危岩体三面临空(三棱、四方柱体、不规则体),紧依母岩且块体后部及底部发育卸荷裂隙,在降雨等因素影响作用下,卸荷裂隙贯通易发生滑移式破坏。滑移机理是由于危岩的基座,在外力作用下抗滑力降低,承受上部块体的重力能力减弱,导致危岩块体沿剪切面发生滑移破坏。倾倒式:陡倾的碎块状、块状岩体在重力势能下发生弯曲,朝着临空方向,似悬臂梁一样发生弯曲、拉裂,发展至根部岩体折裂甚至压碎,进而出现转动、倾倒破坏。2.3 危岩形成因素 2.3.1 主导因素(内因)(1)地质构造:隧道进口危岩受沙坝-松柏-联合村断层的强烈影响,岩层扭曲、混乱,岩体节理、构造裂隙发育,坡面陡峻、近乎直立甚至呈倒坡,卸荷裂隙较发育,使岩体完整性较差,为危岩体的变形破坏提供良好的边界条件。(2)地层岩性:隧道进口危岩岩性为互层状灰岩、板岩,受断层挤压,层面褶皱发育。较易风化的板岩,在大气降水和基岩裂隙水的冲蚀作用下,沿不同岩性层面、结构面形成串珠状凹腔、卸荷裂隙。长期以来贯通发展,使得岩体演变为不稳定块体,易发生崩塌破坏。(3)地形地貌:危岩体位于高山峡谷地貌区,微地貌为陡崖、陡坡,其外侧临空面为其变形破坏创造了有利条件。2.3.2 诱发因素(外因)(1)风化作用:在物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下岩体的节理、裂隙变宽,黏聚力降低。岩体应力状态改变,应力达到新的平衡时,临空面岩体应力释放作用变强,产生外倾式卸荷裂隙。(2)大气降水:大气降水增加了岩土体的容重,水的软化及泥化作用使岩石强度参数降低,产生了裂隙水压力。从而导致危岩体的稳定性降低,加速危岩的变形破坏。3 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及推力计算 3.1 定性评价危岩主要受层面、断层面及结构面控制,且后缘卸荷裂隙较发育,诸多结构面的组合对危岩稳定极为不利。定性分析认为,危岩坡面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个别危岩体处于欠稳定状态。3.2 定量评价 3.2.1 计算工况采用 3 种工况进行设计和校核。工况一:现状工况,按实际状态考虑自重和现状裂隙水压力,裂隙水充水高度按调查裂隙的切割情况确定。工况路基工程 236 Subgrade Engineering2023 年第 1 期(总第 226 期)二:暴雨工况,按五十年一遇,考虑危岩自重和暴雨时裂隙水压力;裂隙水压力根据汇水面积、裂隙蓄水能力和降雨情况综合确定,取裂隙深度的1/31/2;同时,考虑因降雨引起的土体物质的迁移及上覆土层重度的增加。工况三:地震工况。考虑自重和地震力,同时考虑暴雨时的裂隙水压力。3.2.2 计算理论根据各危岩体的发育特征和可能的破坏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