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保护大熊猫措施.docx
下载文档

ID:42183

大小:19.92K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1-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保护 大熊猫 措施
保护大熊猫措施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贵野生动物,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被誉为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旗舰物种〞,要制定好措施,保护好国宝大熊猫。下面是办公室小编精心收集保护大熊猫措施的例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保护大熊猫措施篇一  熊猫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它有着胖胖的身躯,黑白相间的“外套〞,它憨态可掬、温驯善良的形象和独具魅力的风采及奇特秉性很惹人喜欢。它素有“活化石〞之称,在1000万前,就从食肉类动物分化出来,历经磨难,演变成以竹为食的非凡家族。它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我也十分喜欢大熊猫,因此,我对它的现有数量、生存现状、濒临灭绝的原因、以及国家和当地政府正在采取的保护措施作了依次调查。   大熊猫的居住环境   在中国西南部的省份,包括四川,甘肃及陕西.曾在北越,缅甸及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北至北京,也发现了它们的踪影。他们居于四千呎至一万一千呎高度的气候潮湿的竹林或山岭上。   大熊猫的食性   大熊猫虽属肉食类,却几乎不吃肉,通常以箭竹为主。一般人对大熊猫的印象都只是吃竹子,它们是杂食性的动物,除竹子外,也吃鱼、小动物、植物和蜂蜜。每天要吃十五至二十公斤竹子,食量很大:动物园里所饲养的大熊猫、对甘蔗,蛋、苹果、菠菜也不排斥。   目前野外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现在,大熊猫仅分布于秦岭南麓和四川盆地的西北边缘,总数约有1000只,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栖息地下降到现今仅1万平方公里。森林的破坏和人为的侵扰不仅导致大熊猫分布区和栖息地缩小,更主要的是被分割后,大熊猫分布岛屿化,造成孤立点内熊猫个体的消失和各分散小区的遗传压力急剧增大,加速了大熊猫的局部绝灭和总体的衰败速度。   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大熊猫处境的严峻,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先后制定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多种法律法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而且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为了有效的打击和制裁不法分子猎杀和走私大熊猫的违法行为,对于走私,捕杀大熊猫的违法行径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将判处2023年以上有期徒刑,并罚款和没收财产,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中国政府自1963年以来,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6大山系,先后建立了14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在保护区内,坚持常年巡逻检查,抢救生病和挨饿的大熊猫,制止和惩罚危害大熊猫的犯罪行为。同时进行治山治水,恢复植被,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野外生息的干扰,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保护大熊猫措施篇二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贵野生动物,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被誉为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旗舰物种〞。大熊猫生性孤僻,常独栖于茂密的竹丛中,有“竹林隐士〞的雅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公约)将大熊猫列为附录一物种。   为加强大熊猫保护,中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连续开展全国性大熊猫资源调查   为掌握大熊猫资源和保护状况,中国政府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局分别于1974年至1977年,1985年至1988年,1999年至2023年底连续开展了三次全国范围内的大熊猫资源调查。2023年6月结束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说明,中国大熊猫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栖息地状况有所改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截至202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范围内的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包括16个地(市、州)、45个县(市、区)、194个乡镇;栖息地总面积为230多万公顷;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590余只。   二、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重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   中国政府一直把强化栖息地建设作为大熊猫保护的关键,把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重要手段。1963年,我国在四川的卧龙、白河、王朗、喇叭河等地建立了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1992年实施“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进一步加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限制大熊猫分布区森林采伐力度,强化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经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2个,有效地保护了超过57%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71%以上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   三、积极开展大熊猫抢救工作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岷山、邛崃山、秦岭、凉山等地的大熊猫主食竹发生了大面积集中连片开花,严重威胁野外大熊猫生存,很多大熊猫个体因饥饿、疾病而死亡。针对这种严峻形势,国务院全面部署,林业部采取非常措施,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以及大熊猫分布区地方政府都成立了保护抢救大熊猫组织,建立专业巡逻队、救护队、监测站和收容点等专业保护组织60多个,从事专业保护工作的人员到达千余人。同时,社会各界和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兴起了抢救“国宝〞大熊猫热潮。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到2023年底,全国共抢救病饿大熊猫287只,其中救活210多只,经治疗康复后放回野外的大熊猫123只。1990年以后,随着大熊猫栖息地开花的竹林逐渐恢复,抢救工作也逐步转入正常保护阶段。   四、实施重点工程,以保护大熊猫   1992年国家计委批准国家林业局组织实施为期2023年的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工程的实施在本底资源调查、根底设施建设、人员综合能力建设、保护宣传教育、大熊猫资源救护与监测、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工程以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重点,规划从1992年到2023年完善已建的1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新建14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17条大熊猫保护走廊带;在32个县建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站;加强大熊猫圈养繁殖和生态研究为重点的科学研究。   1998年国家开始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包括四川、陕西和甘肃省在内的西部省区全面实行天然林禁伐,撤销或转产国有森工企业,对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起到了十分关键性的保护作用。   2023年12月,作为全国性林业六大工程之一,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再次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列为重点保护物种继续给予重点保护。   五、加强大熊猫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我国大熊猫保护的行政管理体系,是由中央、省、市(州)、县和自然保护区自上而下五级管理机构形成。国家林业局主管全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各级地方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在有大熊猫分布的16个市和45个县,都已设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的大熊猫保护工作。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大熊猫分布省、市(州)、县(市)林业部门根本上都建立了专(兼)职保护机构,而且根底设施建设、人员能力建设、巡护、救护、监测、社区共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在稳步开展。   六、大熊猫的迁地保护   大熊猫的迁地保护,是对大熊猫就地保护的有利辅助,就是以野外大熊猫个体为建群者,在人工条件下开展圈养种群数量,到达能够自我维持的最小规模。在圈养种群到达一定程度时,适时开展圈养个体放归野外准备工作,最终建立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的良性互动。目前,已根本形成了以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为龙头,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陕西楼观台大熊猫救护中心和北京动物园为重点的全国圈养大熊猫繁育开展体系。   我国人工圈养大熊猫在繁殖方面一直面临着 “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 三大难题。经以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为首的多家单位科研人员共同努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攻克圈养大熊猫繁育的“三难〞,从1999年以来,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开展步入高速开展时期。截至2023年底,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到达239只,其中人工条件下繁育的个体超过70%,彻底结束了依靠野外大熊猫个体维持圈养种群的局面,根本步入自我维持初级阶段,并具备了向野外补充大熊猫个体的能力。   在大熊猫圈养种群取得实质性开展后,中国政府适时启动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实验工作。2023年7月,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将圈养条件繁育的大熊猫“祥祥〞放入人工控制的自然环境进行为其三年的野化培训,提高其野外生存能力。2023年8月,国家林业局和四川省政府将在都江堰救护的大熊猫“盛林1号〞放入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利用定期自动脱落的GPS颈圈对其进行跟踪定位监测,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大熊猫野外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了解救护大熊猫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情况,为圈养个体放归打根底。2023年4月,经过三年培训的大熊猫“祥祥〞正式放入卧龙保护区纯野生环境,检验三年培训的结果,实行“以训代放〞,这是我国首次将圈养繁育的大熊猫有方案地放入野生环境,标志着大熊猫保护工作开始从加强野外救护、强化人工圈养阶段向野化放归的新阶段的转变。   七、大熊猫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随着各地交通设施等建设的加强,人为干扰在增大,大熊猫栖息地存在被进一步分割的局面,特别是岷山、邛崃山和凉山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   2.人为干扰依然严重。随着大熊猫分布区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强,森工采伐已不是主要干扰,但放牧、采药、割竹打笋、偷猎等干扰在日渐增强,不够标准的旅游活动带来的人为干扰也在增强。   3.保护与开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大熊猫分布区的群众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仍然很强,特别是实施天保工程后,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收入锐减,使其对自然资源依赖性更强。   4.大熊猫迁地保护任务依然紧迫。尽管近几年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在快速增大,但仍不能到达自我维持水平,种群之间的交流还很不充分,相关的有效协调机制仍需进一步建立和加强。   5.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和保护设施造成了严重损毁,恢复重建任务繁重。在62处大熊猫保护区中,有49处大熊猫保护区的房屋、通讯、道路、野外站点等根底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重灾区有12万公顷栖息地彻底毁坏;卧龙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严重的损毁。 保护大熊猫措施篇三  作为具有一千万年历史的“活化石〞,大熊猫现已成为国际社会携手保护濒危珍稀动物活动的象征。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科技界,它也是一场关于如何适当地应用技术手段来增加这一种群数量的争论焦点。   目前在中国,有一千只左右的大熊猫在野外生活,还有近百民大熊猫在29家动物园和繁育基地圈养。   最近的一场争论是由一份关于通过他外受精以获取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大熊猫〞的五年(l996-2023)研究工程建议书引发的。尽管人工授精技术已在一些动物园和繁育基地成功地运用了近2023年,但试管大熊猫研究工程的提出,还是在中国科技界引起了一场关于人工繁育大熊猫的争论;同时也加剧了圈养派和野外栖息地保护派之间的分歧。   试管大熊猫的倡导者方案建立一个名为“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胚胎工程〞的开放实验室。他们认为,目前大熊猫种群数量甚少,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技术来大幅度地增加其数量,防止其绝灭。但是反对者认为,只要在保护野外栖息地方面再多下些功夫,野外大熊猫的繁殖率尽管不高,仍足以维持该物种的生存。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在大熊猫繁育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大熊猫生殖系统解剖及组织学结构、大熊猫卵巢及组织学结构、生殖激素与妊娠诊断、人工采精与授精、精液品质与精子异种穿卵等。据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主任和拟建立的珍稀动物胚胎工程开放实验室主任、高级兽医师张安居介绍,自1978年在北京动物园诞生了第一例人工授精后繁殖的大熊猫之后,其他一些动物园,如成都动物园,也成功地运用冷冻精液作人工授精。这些成功之举为大熊猫人工繁殖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   曾任成都动物园园长的张先生说,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