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民间文学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_孟茜宏.pdf
下载文档

ID:421724

大小:1.26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物质文化 遗产 辽宁 民间文学 数字化 保护 传承 孟茜宏
鞍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民间文学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孟茜宏(沈阳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摘 要 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民间文学的保护和传承一直面临着留传后继无人、技术手段落后、传播方式单一等困境辽宁省民间文学的数字化保护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重视传承人和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数字化;知识产权;虚拟现实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断实践至今的文化财富,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这样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社会礼仪、传统节庆活动、特殊语言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的认同和尊重经历了漫长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能更集中、更直接地体现社会最广大的底层民众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自 年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目前,辽宁地区的谭振山民间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古渔雁民间故事、北票民间故事、满族民间故事和锡伯族民间故事等 项民间文学项目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辽宁省公布的 个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民间文学项目共 项,涉及神话、传说、叙事诗等多种题材 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相关传播工作”数字化技术极大改变了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技术手段,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分类、存储、展示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平台,而且为非遗的传承、创新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式采用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数字化手段是辽宁民间文学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民间文学的内涵及数字化保护的重要作用 民间文学是社会最广大底层民众以幻想的艺术方式,反映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和心灵世界的一种文字作品,浸透着他们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伦理判断、是非判断等,它的生存、传播和延续靠的是社会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沈阳市社会科学立项课题()作者简介 孟茜宏(),女,辽宁鞍山人,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底层广大民众之间的口传心授民间文学是各地域人民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口头语言艺术,常常受时间、地域、民族、传播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有所变异,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变异性、传承性和艺术性,仅仅依靠保护特定传承群体、规划隔离保护区等传统的传承方式来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数字化采集和存储为民间文学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民间文学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和传播的环境,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民间文学进行数字化记录和整理是保护民间文学最主要的方式在创建民间文学保护体系过程中,数字技术综合运用文本、图片、音频、影像、建模等技术手段,将所得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和研究分析,建立规范化、完整化、协作化的非遗数据库,对民间文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和存储,便于日后的检索和研究 数字化展示和传播为民间文学的保护提供共享平台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大增加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建立民间文学线上数字博物馆成为非遗文化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基于数字博物馆这一平台,将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介信息整合在一起,借助电视、网络及移动终端进行传播,让地域文化走出去,增强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各地区民间文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利用同时,借助三维场景建模、特效渲染等多媒体技术,整合非遗资源并生成新的文化内容,有助于引导和促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虚拟现实技术为民间文学的保护提供多维度的交互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来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功能,打破了传统媒介信息的单向输出模式,通过人机交互技术来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多向、主动的信息交流,提升受众的互动性与沉浸感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逼真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过程、表演过程、传播过程等进行可视化复原、再现和展示,大众通过虚拟现实头盔、眼镜、手套等终端设备,身临其境地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因此,虚拟现实技术相比于其他技术具有可提高展出率与传达效率、可丰富展示的信息量与趣味性、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个性浏览等独特优势 民间文学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民间文学数字化保护存在重技术、轻文化,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以及轻视地方性和民族性、难以展现非遗活态性等问题同时,在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民间文学也面临着传承人保护和培养的危机 非遗保护工作的资金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各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及充裕的资金作为支持当前,我国民间文学保护工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但保护工作中所需的人员、设备、技术等资金需求量大,仅仅依靠政府拨款远远不够从商业角度看,大多数非遗民间文学项目商业价值低,无法吸引资本的关注和介入,资金短缺制约了民间文学保护工作的开展 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民间文学知识产权的归属在法律上仍有诸多争议和欠缺,导致侵权乱象的产生数字化后的衍生品和出版物的所有权及收益权问题、非遗项目权利主体客体之争、官方传承人与民间传承人的权利之争等都是民间文学数字化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承人保护与培养面临危机民间文学的生存、传播和延续靠的是个体间的口口相传,并在传承的过程中被不断完善和再创造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人口的流动大幅增加,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已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依靠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的传承受到极大影响民间文学保护中大量传承人的缺失,使得传播载体断层,导致民间文学呈现出衰微甚至消亡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传承人的年纪偏第 期孟茜宏: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民间文学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大,较难开展传承活动,如辽宁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承人中的爱新觉罗庆凯已 岁,刘则亭、刘永芹两人将近 岁高龄,已不便于开展民间文学的线上和线下交流活动;二是民间文学的经济价值尚待挖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当民间文学不再是民众生活必需品的时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能够主动学习和传承民间文学的年轻人寥寥无几,这种状况导致了民间文学传承人大量减少;三是民间文学扎根于农村村落,城镇化进程打破了原有的生态结构和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民间文学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仅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保护,就如同呵护离开土壤的植物,难以长久维系文化生态的活力 数字化采集手段与存储方式落后当下对民间文学的采集以编撰书籍为主、影像拍摄为辅,由专业人员对民间故事进行文字整理、图片和影像采集,但在这种抢救式采录中留下的音像和文字资料是不完整的文本以辽宁省非遗传承人谭振山老人为例,他是我国唯一一位作为个体申报国家遗产的故事家,能讲述 多个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充分反映了辽宁地区人民对于自然界和宇宙的认知和想象他善于通过神态、语气、肢体动作、语言节奏等技巧营造故事氛围,吸引和调动听众,这也是民间文学的魅力所在单调的图文和影像并不能全方位地还原口头文学的魅力,因此,应有效利用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进行采集,保证非遗传承项目信息的完整性现阶段,我国民间文学以建立数据库为主要存储保护形式,但“以名建库”的现象较为普遍,名录内容简单肤浅,只有文字描述的申报时间、申报地点、编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等,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得民间文学的数字化存储流于表面和形式,不利于数据信息的共享与利用 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手段单一从传播媒介角度看,民间故事的传播经历了口传心授、书籍报刊、电视影像等传播阶段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出现和普及,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同时也作为信息的再创造者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在这种媒介环境下,如果不能适应新的大众传播方式,让大众参与到民间故事资源的传播和创编过程中,民间故事很有可能被时代潮流淘汰因此,如何借助新媒体网络技术实现民间文学的生活化和时代性转化是数字化保护研究的重点通过增加信息的多样性、时空的延展性及受众的主动性,让受众参与到民间文学保护、创作和传承中来,使他们更直观、立体、切身地感受和体验民间故事的魅力 民间文学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实现途径 非遗项目保护要从原有片面注重抢救性保护转向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的保护民间文学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重视传承人和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推进民间文学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最大程度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借助数字化技术,民间文学在采集、存储和传播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辽宁民间文学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方参与,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作用数字化保护包含了信息采集、归档整理、理论研究、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需要文化部门、信息部门、科技公司、高校等多方的积极配合从传播途径上看,数字化传播包含了论坛、微博、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需要各媒体间加强交流和共享,将信息准确、高效、全面地传递给大众辽宁民间故事分布于各市县之中,各地区文化部门应承担起申报、管理的职责,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具体工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国省市县”纵向管理及相关部门横向发力的保护模式在辽宁民间文学数字化保护资金的来源上,应遵循政府财税金融支持与社会各界捐助相结合的资金筹措方式:一方面,要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采取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非遗项目和非遗工程资金资助;另一方面,要支持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等形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也可通过民间文学的影视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 卷化改编等形式吸引商业资本的注入辽宁民间文学遗产丰富多样,文化部门应与商业资本合作,进行影视化、动漫化改编,深入开展辽宁民间传说和故事内涵方面的文化生产,通过线上线下的文化传播,促成大众的文化消费,形成民间文学产业链,推动辽宁民间文学生态体系的建立 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保护民间文学作品的著作权,鼓励民间文学艺术传承和发展,年国家版权局起草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民间文艺作品的归属、使用改编作品的授权、报酬的收取及对于侵权行为所需承担的责任等权益,有效保障了权利主体的利益,推动了民间文学商业化道路的发展随着数字化保护的深入,传统的知识产权和物权法规不能完全适用于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应重点对数字化成果的主客体认定、可版权性、利益相关者、数字化成果的所有人权利、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利用限制等争议点做出规定和解释 重视传承人和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民间文学数字化保护涉及民俗学、信息学、设计学、动画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经过调研、挖掘、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创新等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相关专业人才及跨专业人才共同参与研究因此,基于民间文学传承体系的构建考虑,要加强传承人、高校、文化部门、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做好传承人和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民间文学是扎根于地方的活态文化,是地域文化直接生动的体现,这与高校特色化、本土化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高校应将非遗文化融入现有教育体系中,通过开设专业课程、建立非遗工作室等方式,将老一辈非遗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