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
审美
趣味
要素
分析
徐倩蓝
Fashion China 65学术交流|Academic Exchange服装审美趣味的要素分析徐倩蓝 叶青 陈佳欣 李正第一作者:徐倩蓝,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科研助理。研究方向:时尚美学与服饰文化。通讯作者:李正,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服饰文化与设计思维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设计美学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9ZD23摘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审美趣味,审美这件事不是天生而来的,也不是生理的一种本能,很有可能是后天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当我们对“什么是美的”的事物做出判断的时候,背后一定有某种意识形态发挥着作用。服装与审美密不可分,我们每天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出门,选择去购买哪种风格的服装,实则这都是在进行着我们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这是一种审美趣味的体现。影响我们审美的往往是性别、种族、阶级等要素,这也是作为一种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关键词:服装;审美;趣味中图分类号:TS94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256(2023)02-0065-04Analysis on the Elements of Clothing Aesthetic TasteXu Qianlan,Ye Qing,Chen Jiaxin,Li Zheng Abstract:Everyone has his own set of aesthetic taste,aesthetic this thing is not born,is not a physiological instinct,it is likely to be the result of the acquired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in other words,when we judge what is beautiful things,there must be some ideology behind the role.Cloth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aesthetics.What kind of clothes we choose to wear and what style of clothes we choose to buy every day are actually carrying out our own aesthetic value judgment,which is the embodiment of aesthetic taste.We are often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gender,race and class,which i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cultural studies.Key words:Clothing;Aesthetic taste;TasteCLC Number:TS941.11 Document Code:AArticle number:1009-6256(2023)02-0065-04一、性别要素性别身份决定着我们特定的审美趣味。我们以女性性别为例,学者约翰伯格(JohnBerger)在他的观看之道一书中提出过女性在审美问题上的观点与见解,他说:“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而被观察者为女性,因此,她把自己当作对象而且还是一个极特殊的视觉对象,这为一种景观。”他在艺术领域、当代文化当中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女性往往作为一个景观被欣赏,在性别关系中,女性与男性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男性来看,女性被看。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系列“被看”的影响,在女性很小的时候,她就要学会用另一只眼睛来观察自己,比如自己的坐姿如何、自己走路姿态如何、自己出门应该怎样去着装打扮,而这些问题是我们从性别角度关系思考服装审美问题的切入点。比如,女人在欧洲特权阶级的文化中,首先也必须是一种被观看的景观。在19世纪中后期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将贞淑、文雅、礼貌、慎行等视为“美4p-服装审美趣味的要素分析.indd 652023/2/14 13:12:1366 Fashion China学术交流|Academic Exchange德”,这些观念被强加于每个人的意识。同时,在那个时代,不管是服装的做法还是穿衣的操作,都有严密的规定,集中出版的“操作指南”规定着衣服的特定做法,让人闻风丧胆。当时的女性,用鞋让脚变形,用吊袜带让腿受伤,用紧身胸衣把腰收紧,然后穿上沉重的金属裙撑,好几层的衬裙,就好像是特别为了虐待自己的身体一样。为了让女性的线条像蜂蜜或者沙漏一样,紧身胸衣的束缚会导致肋骨变形、压迫横膈膜、让人呼吸不畅,严重时甚至还会压迫内脏,使器官移位、造成循环系统不畅等,脱下胸衣时,也常常能够看到腰部的淤血。在菲利普佩洛的服装考古学中提到:“紧身胸衣可以让身体呈现美丽的S型”这就是表面上让很多女性受到吸引的原因。“像紧身胸衣这样动员所有整形外科秘密武器的东西,想要修正的是原本没有地方需要修正的少女”。“道德”里有很多想象力。紧身胸衣是贞淑、谨慎等这些道德观念的可视符号,若是女性不把自己束缚起来,就代表着不贞与放纵,备受指责。事实上而后女装的民主化、现代化演变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女性主义的发展史,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对女装的结构、款式、风格的变化带来了绝对性的影响,同时,穿衣这件事又能反过来确认女性身份的主体意识。20世纪初,女性们开始脱下紧身内衣,穿上了更加宽松自由的衣服,保罗波烈(PaulPoiret)与香奈儿女士(Chanel)作为设计师在彼时作为穿衣解放的“革命者”。甚至,从性别角度出发,如在此讨论的女性主义的美学问题会比较接近社会学的探讨,因为虽然美学问题从根基上来说是人文学科,但是审美问题牵涉到的问题极多,没有社会问题就不会有审美问题,没有主观的心理问题也不会有审美问题。在20世纪开始显现的女性主义是伴随着对父权阶级的对抗而出现的,女性主义关注的议题为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性别本质主义与性别建构主义;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简单来理解,社会性别指的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的性别属性的一种认定,男人、女人在社会中应该分别扮演什么角色,比如说社会及普遍认为男人应该阳刚、女人应该温柔等;它不同于生理性别的既定的生物学事实,但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构建,会因时代、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从历史长河中看,对女性气质形象的审美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中国过去女人被要求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能顶半边天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对女性的“美”的理解。在其中,这一切的文化背后都会在穿衣这件事情上显现出来,从女性穿衣的“贞淑”到女性穿衣的“性感”或“优雅”,背后都是关于性别的意识形态在推动。二、种族要素其次,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的一个重要角度就是种族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民族文化问题与审美现象之间的反应是强烈的,在设计形式上,地域性的元素风格经常成为设计元素。不过在民族文化问题与审美现象发生作用过程中,表现的形式是建立在对文化认同这件事上面理解的程度,理解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表达方式也就不同。首先来看一个案例,2018年时某意大利奢侈品牌在它的最新系列时装的宣传片中描绘了一个违背、远离真正的中国文化形象,设计师的想象充斥着对他国文化的偏见、误解甚至与傲慢。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人一直刻画着他们自己想象中的东方审美,往往他们认可的“东方美”并不符合我们自身的文化与审美,这其中其实就暗藏着一种俯视感。东方对于西方而言是一个景观,东方对于西方而言是一种参照,他们按照他们的参照来建构我们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审美问题可能跟整个种族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以此我们就需要去探寻在这个种族问题背后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权利关系,进而分析如何在审美上发挥作用。其实曾经的西装与中山装的关系,背后就存在着某种民族文化意志的驱动我一贯主张:“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但有强势和弱势之分,强势文化一定会影响弱势文化。这就是4p-服装审美趣味的要素分析.indd 662023/2/14 13:12:13Fashion China 67学术交流|Academic Exchange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弱势的时候,人们都喜欢穿洋装,那是由于西方经济强势;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唐装、汉服,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崛起了。经济一定会影响文化,文化反哺经济发展,美育教育在当下非常需要,也是中央高层英明决策,是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伟大格局的具体体现,也是人心所向。”曾经西方世界的强势文化促进着审美霸权的展开,我们也曾一度追求他们的服装风格以及服装品牌,而如今中国的强大崛起,我们越来越重视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我们需要、并且也正在追寻一种真挚的文化认同,这支撑着一个民族的意志与精神。因此,越来越在服装流行的背后去建构文化认同的民族精神,比如在设计元素、风格将其结合与注入这种精神。设计者将自己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艺术品格和人文思想融入时尚作品,在审美实践中完成内在精神的自在自为。姑且不论设计水平的问题,近年来本土运动服装品牌“李宁”正是凭借一种强大的民族文化认同的设计表达从而是品牌翻红,受到大量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追捧,力求表达“中国元素”的国潮风格一时之间成为主流审美。民粹主义风潮在近几年席卷全球,民粹催生出巨大的本土文化向心力,其背后的活跃人群是90后和00后,他们不仅是社交媒体的主力舆论群体,同时也是时尚消费的巨大后备军。当然,前面提到了表现的形式是建立在对文化认同这件事上面理解的程度,民族文化在审美问题上的形式特征表达的底层逻辑是一种文化认同,事实上,它需要的是一种深刻的、有诚意的探讨,而不是一味追求“符号化”的文化元素。正视真真正正的文明与历史,而将这部分融入设计表达之中,这需要以认真思考传统文化。三、阶级要素此外,特定的社会阶级也很重要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所谓审美趣味指的是我们对待审美时候的一个倾向和态度,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认为什么东西是美的,阶级如同以上的性别、种族一般影响、冲击着我们的审美判断。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所谓阶级是如何划分的,我们现在主流的划分阶级的方式都是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以收入的多少来划分社会的阶级。放到审美上来看,我们会发现只要是有关于审美的事物,它都存在着一套鄙视链,比如在音乐中,美声与流行乐、摇滚乐与民谣乐之间;美术中,古典绘画与当代艺术、写实派与抽象派之间等,就连一个人看什么书,都意味着这是一种审美选择的问题,审美的背后其实很多事物之间隐隐约约背后都有着某种观念上的层次之分。那就更不用说服装这个时时刻刻体现穿衣者审美的事物了。其实这往往涉及到一个问题阶级与审美趣味的关系问题。首先一个根本问题,人的属性是群居动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一个群体之中首要是求生存,其次在生存要求得到基本保障之后,人就会试图表现得有别于其他人,在人有各种各样的工具来显示自己不一样。一般来说实践的途径有两种,第一种是努力让自己变强,一旦成为了最强者,就会拥有别人没有的资格,包括制定很多规则;但这毕竟是一条很难的路,所以其他人就选择另一条途径,效仿“强者”。审美标准的传播就是“自上而下”的,这也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首个提出时尚传播结构。所谓“自上而下”,服装的流行是它首先就必须被某些人穿上并且被某些人识别和承认,再被大众所知,这里的“某些人”就是所谓的“强者”,审美这件事往往是少数服从于多数的,“强者”的审美趣味往往成为了其他人的效仿对象。所以事实上我们接受到的流行风尚是来源于“强者”的辐射和影响,这种流行现象的背后是“强者”的审美趣味的驱动,这是一种权力结构,是阶级性的。启动时尚的特殊人群是在不断变化的,在19世纪是法国宫廷里的贵族太太们,20世纪是资本家的小姐们,现在移交给明星和网红,影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媒体平台、时尚广告等载体、媒介似乎呈现着服装审美的“正统性”品位。因此,每一次时尚风尚的变化都是体现着社会阶级的流动与震荡。“巴黎时装公会”与“时装周”就是特定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