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丰富
人民
精神
世界
时代
文明
建设
价值
邱荷
农村农业农民 2023.01B 33乡村治理Xiangcun Zhili摘 要: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理应是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弘扬农村优秀文化传统,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树立劳动奋斗幸福观,涵养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提升人们精神力量,是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培育健康心态,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民精神生态,是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关键词: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精神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现代化是乡风文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不断催生乡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同时,乡风文明的发展又为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和精神动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基于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既是物质的共同富裕,也是精神的共同富裕。因此,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成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一、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乡风文明作为一种伦理制度和文化制度,其本身就塑造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因此,乡风文明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要通过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从而改造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从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实际来看,随着物质现代化的发展,传统乡风不断消解,处于一种传统与现代交错叠加的二元化状态。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不断退出历史舞台,如舞狮舞龙、皮影戏、踩高跷、踢毽子、扭秧歌等,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记忆。一些现代的精神生活,如电视电影、歌剧、现代舞蹈、书籍阅读等,要么远离群众现实生活,要么难以引起群众兴趣。当前,部分群众喜欢的是麻将、扑克、刷抖音等娱乐方式,这反映了部分群众精神生活的娱乐化、通俗化、大众化特征,但是这种精神生活高度单一化,并在现实生活中又通常表现为低俗化的倾向,难以发挥推进现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作用。因此,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入手,通过改造人民的精神世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第一,要大力弘扬和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文化记忆和传承,是增进集体文化共识、营造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和纽带。弘扬农村传统文化,一要保护好农村文化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根和源,能够在灵魂最深处激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精神归属感,让人们记住历史,留住乡愁。现在,很多农村文化古迹由于无人管、无钱修而遭到破坏,必须通过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等方式,加大修缮和保护力度。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被淘汰,一些传统手工艺和制作技术难以发展保留,这不仅是一种物质生产方式的简单更替,同时也是人们传统精神生活的解构,带来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在现实发展中的历史性断裂。因此,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传承下去,同时又能增加经济效益,是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当前,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旅游休闲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大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形成社会多主体参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邱 荷(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马院专项研究项目“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研究”(1718YBM18)作者简介:邱荷(1974),男,湖南平江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34 农村农业农民 2023.01B实体经营与网络推介相结合的模式。二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应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宣传力度,大力扭转重洋节轻传统节日的趋势,在社会上广泛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恢复传统礼仪,加强传统文化类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大力打造数字化传统文化产品,建设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平台等等。三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要求。农村很多传统文化活动之所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也与农村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当前,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农村常住人口锐减,大部分都是老幼妇孺,加之居住分散,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舞狮舞龙等难以开展,京剧、皮影戏等文艺形式由于缺少创新,已经很难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李子柒在网络的红火,说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仍然具有巨大的精神魅力,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是缺少传统文化基因,而是缺少时代创新。政府部门特别是村级组织要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推广,通过组织群众文艺竞赛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等,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第二,要大力繁荣农村文化艺术事业。一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现在抖音快速替代电影电视成为农民的主要休闲方式,充分说明当前很多电影电视作品在农村没有市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接地气的作品。文艺创作要反映农村群众的真实生活,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又不能完全以政治性替代娱乐性,要把政治引导融于娱乐形式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扭转当前文艺创作中“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风气,纠正“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不良现象,创造出更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民族性,反映人民群众精神状态的文化艺术作品。二要支持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做好宣传工作。近几年来,群众性健身和文艺活动的发展显现出后劲不足的问题,甚至在一些地方昙花一现,这说明完全靠群众性的自发难以推进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政府要加强引领和提供基本物质保障。宣传工作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多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强调服务和引导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克服宣传报道脱离生活,同群众贴得不够紧的问题,坚决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现象。三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依法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整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对网络暴力、色情、诈骗、恐怖、宗教极端主义等反社会的内容,尤其是对反社会主义、宣传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的历史的言论要坚决肃清,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农民特别对本地新闻有着很大兴趣,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地方自媒体建设,其内容要重在反映地方民情,正确引导农民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二、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提升人民精神力量物质富裕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前提,幸福最终要体现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精神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立足于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只有培育人们养成科学的幸福观,提高追求精神幸福的能力,才能通过不断提升人民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切实推进乡风文明的建设。建设乡风文明,提升人民的精神力量,要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发扬传统美德,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要注重道德实践,培植人们养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民道德素质提升。当前,提升人们精神力量,最为重要的是要引导人们树立劳动奋斗幸福观,涵养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必经之路。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才能得以实现,人才能获得幸福。劳动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创造了人、发展了人,产生了区别于动物的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反过来,乡村治理Xiangcun Zhili农村农业农民 2023.01B 35人的生命本质也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得以确证。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人的个性自由得以充分发挥,彰显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创造的财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越大,他的社会本质实现的程度就越高,精神世界就越丰富。劳动是一件艰辛的事情,是人的脑力、体力和时间的付出,马克思称之为生命力的耗费,人类一切幸福都是通过劳动和奋斗得来的。从劳动的动机看,劳动固然是要获得物质财富,但最终意义在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使自己创造的财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利他中实现利己而获得幸福。从劳动的过程看,劳动应是诚实劳动,要真抓实干,重行动、出实效,创造真实的社会财富。从劳动的本质看,劳动是创造性劳动,简单的重复劳动只能带来人的物化,最终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负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所具备的基本精神,主体是全体劳动者;劳模精神侧重于在道德情操层面对劳动精神的超越,主体是杰出的劳动者;工匠精神侧重于在职业能力层面对劳动精神的超越,主体是有着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劳动精神侧重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劳模精神凸显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工匠精神强调严谨科学、勇于创新。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升华,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要加强劳动教育,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培养人们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勤于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创造中追梦、圆梦,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成为懂得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要在广大农村形成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氛围,激励农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激发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要树立先进标杆,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典型优秀事迹,讲好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工匠故事,使爱岗敬业、勤劳致富在乡村蔚然成风。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当前社会上一部分人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追求一夜暴富;“躺平”“啃老”“炫富”“讲排场摆阔气”等现象层出不穷。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社会风气,培养人们形成道德高尚的情操、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对农村的一些讲求攀比、铺张浪费的封建陋习要加大引导和整改。要培养一支有技术、敢创新、讲奉献的高素质农民产业大军。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切实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要培养农民养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倡导久久为功,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工作作风,始终以主人翁姿态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要大力发挥农民的创造精神,引领广大农民辛勤创业,农民企业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创造最大的利润,遵守法律法规,积极纳税,改善生产条件和环境,又要有慈善情怀和大义担当,要尽自己的能力乐善好施,帮扶弱势群体,带领贫困家庭一起致富。三、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改善人民精神生态精神生态是人的精神生存状况,精神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系统,一个“生态系统”。生活的质量、生命的价值,个人的幸福感,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当前,由于社会仍然普遍存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导致人的精神生态在不断恶化,因此,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态,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乡村风俗和村民心理的健康发展。改善人民精神生态,第一,要努力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培育健康心态。一是广泛开展乡村健身运动。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健全乡村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创新全民健身体制机制,加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利用率,组织群众开展健身休闲活动,普及科学的健身、养生知识,推进全民健身文化发展。二是推动农村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