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民歌
价值
彰显
许锋华
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98DOI:10.3969/j.issn.1674 9391.2022.12.01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民歌价值彰显许锋华袁薇闫领楠 摘要 民歌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各民族集体记忆、凝聚共同情感的重要媒介,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立足民歌特有属性,以多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生活为基础创作的民歌具有强化国民集体记忆、激发国民集体意识、赋予国民共同情感体验的重要价值。借助民歌自身的调式、旋律和唱词的特性,国民在奏唱、演绎民歌的过程中被持续赋能,并藉此深化其归属感知、抒发民族情感和强化国民身份。基于此,以民歌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的彰显需依托学校音乐课堂,深挖各族民歌育人价值;多方式创编各族民歌,彰显各族民歌共有精神;借助新媒体科技,多途径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歌价值;艺术特征;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9391(2022)12 0098 09基金项目:2021 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研究”(2021 GMB 066)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许锋华(1977 ),女,汉族,湖北恩施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民族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通讯作者:袁薇(1999 ),女,汉族,湖北黄石人,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闫领楠(1996 ),女(汉族),山西平遥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湖北武汉 43007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 厚植个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内生性的思想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需以共有家园为根基、共同情感为纽带、共有文化载体为依托。民歌作为各族人民历史记忆与生活实践的真实写照与剪影,内蕴各民族共有历史记忆、民族精神与审美特征等文化基因。它的传承与发展,印刻着国民集体意识觉醒与内化的历程,对于促进个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歌作为由独特旋律、调式和歌词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结合体,通过给予国民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国民时刻保持自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联结,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下坚实基础。民歌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关键载体,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实践性,对于维系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纵观对民歌的已有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围绕不同民族民歌的艺术特征、演唱风格及传承路径等进行探究。如题材多样的川南民歌2、音调优异的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99乐山汉族民歌3、充满“西北风”韵味的陕北民歌4、“重词轻曲”的白族民歌5、独具说唱特征的水族民歌6 等,这些民歌作为最本真的民族音乐样态,诠释着各民族独有的文化与精神追求,已然成为促进各民族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最为适切的资源载体。其次,现有文献多致力于阐释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即通常将民歌置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视野下,考查民歌的文化特性及其背后的教育意蕴。如有学者结合民歌民族特色鲜明、短小精悍、易于传唱的特点,提出在教育学要充分选取风格鲜明、旋律优美的民歌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带领学生感受多民族音乐的艺术精髓。7 也有学者从时间、空间、类型样态对民歌文化进行厘定,揭示了民歌在文化浸润、立德树人、文化传承与自觉、国家认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用。8 最后,随着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的推进,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提出,民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越发凸显,因而引发学界高度关注。如有学者立足瑶族民歌在歌词、曲调、表现形式以及地域性方面的独特艺术表现,探讨了其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重要意义;9 也有学者以藏族民间歌谣为抓手,阐释了各个时期的藏族歌谣对于激发藏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向度。10 但总体而言,关于民歌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民歌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属性的探讨,而立足民歌整体,探讨民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民歌的价值彰显和艺术表现两个维度探寻民歌强化国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功用,并试图找寻基于民歌认同的国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一、民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彰显民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一部民间口述史,把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的历史故事、生活经验和精神状态都记录了下来。其中,既包括各民族的发展历程,也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承载着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8 民歌发挥着唤醒国民共有历史记忆、激发国民共有集体意识等特殊价值,国民可从民歌文化中获得精神动力,以此强化自身和中华民族共同体间的联结。因此,新时代以民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一)载民族之根:民歌强化国民集体记忆民歌是以多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生活为基础创作的,扎根于“民”,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印刻了中华民族共有历史叙事和族群记忆,对于巩固和强化各民族在长期历史交流中形成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生活事实,具有重要意义。11 在民族迁移、宗教传播、政治变迁、经济交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各民族之间的民歌文化相互借鉴、渗透与融合,构成了民歌发展的历史连续性。从历时性的维度上看,民歌由原始的民间歌谣形态逐步演变为“新民歌”的历程记载了由过去到现在的连续性历史实践。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侧面体现了各民族在差异性中寻求共同性的历史过程,为国民自我认知提供了一个可以依托的、连续的历史叙事框架。如秦代,朝廷设立的“乐府”机构基于大一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民歌文化的互动交往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在共同文化思想上的认同。再如明清以后产生的“新民歌”体裁,是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大环境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在传统的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这一类型的民歌对于彰显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对外的革命精神,展现不怕牺牲、英勇奉献的革命先烈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以海南黎族五指山歌为素材创作的新民歌 军民团结一家亲 为例,歌词中提到“军爱民来 民 拥 军,军 民 团 结 打 敌 人,打 敌人。”12 充分展现出党领导下军民深刻的鱼水之情,以及全国上下一条心的辉煌过往。国民在歌唱这类民歌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唤醒并认同共有历史记忆,以此增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民歌中承载的这段关于族群文化融合的历史记忆,通过时间的积淀丰富了历史事件的内涵和意蕴。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人的集体历史记忆所传递的不是历史事实,而是依照个人或团体利益或社会政治现实所构建的,并藉由媒介的传递,凝聚团体的向心力与认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100同感。”13 民歌作为族群历史记忆的承载体,对于传唱家国一体、民族团结等内容,强化国民集体记忆具有积极意义。(二)弘民族之音:民歌激发国民集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各族人民在意识上具备集体观念,进而能够在心理上自觉认同、主动归属于这一共同体。14 因此,借助一种具有共识性的媒介推进国民集体观念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经研究表明,在民歌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宗民歌”“同类民歌”。这些特殊的民歌种类显示出了各族人民群众在思想情感、审美理念上具有共同性,蕴含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价值取向,为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强化民族集体意识提供了动力。一方面,民歌驱动了国民集体化。民歌体系中具有“同源分流”特征的“同宗民歌”,就像是一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骨肉同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同宗民歌”是由一个母体民歌流传到全国各地,演变派生出的若干不同风格的子体民歌。例如陕甘宁民歌拥护八路军 与内蒙古鄂尔多斯民歌 水珠花 从旋律和衬词上看基本相同。只是前者在后者曲调的基础上填入了汉语新词“哎勒梅翠花呀,海勒海棠花,送给那英勇的八呀八路军”。尽管歌词不同,但两首民歌之间的共同性是显而易见的,其背后存在某种亲缘关系,无疑是“曲同词异”的同宗民歌。15 湖北潜江县的新民歌长征歌 是在传统江苏民歌 孟姜女 曲调的基础之上填入了反映红军长征内容的唱词而产生的变体,其旋律变化不大,只是演唱的情绪随着新词的内容有所改变16 17。这类民歌虽然在形式上吸取了不同民族的特色,但同时也内蕴着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基因,使国民在广泛接触、了解和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多元民歌中的共性,有效唤醒国民对文化同源性的体认,由此构成国家认同的集体性意识。另一方面,国民借助民歌实现共同体的联结。民歌体系中的“同类民歌”最能够体现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结。同类民歌不同于同宗曲调,其是指在音乐形态或歌词方面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特征的民歌品种。如在旋法、音调节奏等方面兼有蒙、汉两族音乐的特色和风格的蒙汉人民心连心,是在蒙古族传统民歌曲调双山梁小调 的基础上填词而成,既融汇了内蒙古短调民歌旋律,又融合了汉族的音乐因素;再如改革开放以后,鄂尔多斯民歌蛋蛋花 被当地人民填入了汉族民歌黄河船夫曲 的汉语歌词,从而在歌词上同时兼具了汉族和鄂尔多斯族的语言特点。15 这一变化体现了各族人民的集体意愿和集体情感的日趋成型。对于国民而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民歌中的广泛使用,有利于加强多民族的团结协作,为国民集体想象的进路提供了价值导向。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在共同的场合(如仪式、节日)、共同的语言等诸多要素营造的共同空间中参与聆听、演唱具有共同特征的民歌,这种方式有助于引导国民通过共同的行为和感受达到集体的统一。并且在用相同的语言唱出相同的民歌曲调时,国民的自我归属感会被反复唤起,进而不断地对地域空间进行再编码,构筑起同一经验空间,以此激发国民自觉生成集体性意识。因此,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下,通过民歌的传唱和融合可以有效地增强国民的集体意识。民歌是国民在民歌交流与互动中得以谋求共同性的重要依据,它既能带领国民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也能促使国民肯定各民族之间的同一性,从而自觉归属于“中华大地”的同一空间下,并在此基础上树立集体性意识。(三)铸民族之魂:民歌赋予国民共同情感体验民歌是为生活放歌,为时代发声,是以人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口头即兴创作,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独特情感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歌在互相传唱、翻唱、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虽然常会产生很多变体,但民歌内部许多共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早已根植于各族人民的内心,对其音乐审美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民歌凝结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涌现出来的、脱胎于当地传统民歌的、反映军民革命斗争生活为内容的红色民歌为例。如井冈山斗争时期创作的民歌 新盘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起草,十月革命列宁来领导,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工农兵是中国人民的主人翁。”17 陕北民歌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18 397这些民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101歌以直白朴素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情。这一阶段的民歌完成了由最初日常生活叙事到以革命叙事的转变,成为增强各族人民政治认同、凝聚共同情感的重要媒介。这些民歌见证着各族人民的奋斗历程,承载着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具备传递民族团结精神的功能。另一方面,民歌给予了国民情感体验的空间。民歌演唱中常采用的对唱、一领众和的形式为各族人民提供了新的抒情空间。如苗族的飞歌经常采用对唱、合唱的演唱形式,苗族丹寨县我爱毛主席 中“盼啊盼,盼啊盼,盼了多少年,盼望好生活。盼来毛主席,盼来共产党,幸福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