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克纳诗集《春之幻景》中的语象叙事_周文娟.pdf
下载文档

ID:421196

大小:1.74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春之幻景 福克纳 诗集 幻景 中的 叙事 周文娟
130当代外国文学 No.4,2022诺贝尔作家作品研究福克纳诗集春之幻景 中的语象叙事周文娟马心如 内容提要:相较于福克纳的小说研究,国内学者对于其诗歌作品的关注甚少。事实上,福克纳小说的语象叙事表现手法可以追溯到其集中创作诗歌的“学徒期”阶段,并以诗集 春之幻景最为典型。春之幻景生动的语象特征,具体表现为诗画互文、“向内转”叙述所呈现的时间颠倒及诗歌空间形态的循环往复。这些特征使得春之幻景获得的隐喻力量,成为福克纳“追寻自我身份”在文本中的艺术表征。以自由想象为基础,以视觉艺术手段为媒介营造幻景空间,是福克纳以“画家诗人”身份对写作的早期探寻,也是其日后所创作的意识流小说图文互文画面感的主要渊源。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春之幻景 语象叙事作者简介:周文娟,南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福克纳研究。马心如,南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威廉福克纳图文缝合的文学生产与接收研究”(19BWW047)阶段性研究成果。Title:On Ekphrasis in Vision in Spring ABSTRACT:Compared with his novels,Faulkners poems have received less at-tention.The narrative technique in Faulkner novels can be traced back to poems written during his apprenticeship period,particularly represented by Vision in Spring.The ek-phrastic features in this collection are embodied in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anachrony achieved by inward-turn narrative and the repetition of spatial forms in poetry.These visual qualities are aesthetically metaphoric of Faulkners quest for his identity.On the basis of his imagination,to produce the vision with ekphrasis is Faulk-ners initial attempt at writing as a“painter-poet”and is also the main source of the inter-DOI:10.16077/ki.issn1001-1757.2022.04.015131福克纳诗集 春之幻景 中的语象叙事textuality between images and words in his later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Keywords:William Faulkner,Vision in Spring,ekphrasisAuthors:Zhou Wenjuan is a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China(226019).Her major research area includes literary theories and William Faulkner.Ma Xinru is a M.A.student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China(226019).She is mainly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American literature.威廉福克纳以“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闻名于世,多数学者将研究焦点集中在他的著名小说领域,却疏于对其诗歌作品的关注。事实上,福克纳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画家诗人”,这一身份也是他日后成为诺奖作家的一个重要契机。国外福克纳诗歌研究学者朱迪斯塞斯芭(Judith L.Sensibar)在为福克纳诗集 春之幻景(Vision in Spring,1984)书写的介绍中曾说:“福克纳不是像大多数小说家那样,从书写短篇小说成长为一位小说家,而是从创作短诗到序列组诗开始逐步变成小说家的”(“Introduction”xii)。可见,对福克纳的诗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从其诗歌中可以窥见其创作小说表现手法的艺术缘由。罗伯特哈姆布林教授(Robert W.Hamblin)曾在与国内学者的访谈中肯定了诗歌研究的重要价值:“总的来说,这是学者们最为忽视的两个领域:诗歌和电影剧本。在这两个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李萌羽 8)。相较于评论界广泛关注的福克纳诗集作品 大理石牧神(The Marble Faun,1924)和绿枝(A Green Bough,1965),春之幻景 虽是福克纳“学徒期”的作品,但其语象叙事特征却最为典型。尤其是以语象叙事为媒介实现的诗画互文、时间颠倒,以及空间形态的循环往复等。鉴于此,这些特征使得 春之幻景获得隐喻的力量,成为福克纳言说“理想自我”在文本中的艺术表征。福克纳诗集春之幻景看似与描写春天的自然景物有关,其实不然。题目中的“幻景”,“是一种 隐喻的而非字面上的行为”(Sensibar,“Introduction”xx)。它不是肉眼所见之景,而是“内心之眼或想象所看到的东西”(xx)。皮埃罗意识中不断重复的这些意象正如诗人康拉德艾肯所说,是他“脑海的意象之流”(Sensibar,“Introduction”xx)。整个诗集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代表着皮埃罗心理状态的一个侧面,四部分仿佛四部乐章的交响乐一般,彼此交相辉映,和谐共振。组诗弥漫着颓废、压抑的氛围,表达了皮埃罗无法得到心爱之人,因而对爱情本身生出的失望、颓丧心情,以及一系列关于寻求自我身份的问题思考。一、“诗”与“画”的语象互文福克纳从小就展露出对诗歌和绘画的兴趣。而这与其母亲莫德和外婆的启蒙与影响密不可分。朱迪丝塞斯芭认为,“在福克纳生命的头十年里,他的外婆和母亲教会了他成为艺术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绘画或视觉美学”(Faulkner and Love 165)。“莫德爱读书,而且很有绘画天分”(陶洁 23)。她后来和母亲“一起教福克纳兄弟绘画,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2324)。在福克纳上学期间,“明显最喜欢的是绘画”(Blotner 21)。“大约在13岁左右,福克纳开始读诗写诗,他还画画”(陶洁 27),经常把他的诗画作品给他青梅竹马的女孩艾斯苔尔(Estelle Oldham)看,“因为她也喜欢诗歌、图画”(陶洁 27)。“有一天,他递给她几张纸,132当代外国文学 No.4,2022上面写着诗句,相当正式,有许多田园诗的意象”(Blotner 36)。1917年,福克纳“为密西西比大学年鉴老密西西比(Ole Miss)作画”(陶洁 358)。这些绘画作品后来被柯林斯(Carvel Collins)在其编辑的 威廉福克纳:早期散文和诗作(William Faulkner:Early Prose and Poetry,1962)中展示给更多大众1。1921年福克纳赠送给艾斯苔尔一本名为春之幻景的组诗,其中的第3首(III)夜曲(“Nocturne”)、第11首(XI)懒散地躺着(“Laxly Reclining”),以及第14首(XIV)四月(“April”)这三首诗均与绘画作品有着某种联系2。总体来看,福克纳最鲜明的“诗画互文”主题即是运用语象叙事表达一种颓废、伤感的心绪,预示毁灭与消亡。福克纳将黑暗的死亡主题以一种艺术审美的方式编织在“诗中画”里,藉此激起读者的想象与思考。福克纳“学徒期”创作的诗歌和小说充溢着19世纪末的凄凉与哀愁、衰败与死亡的情感基调。这一时期的福克纳受到英国插画艺术家奥伯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18721898)和世纪末诗人,尤其是法国的象征主义诗人的强烈影响,前者对他产生的作用甚至可以在其“约克纳帕塔法”小说中窥见一斑。学者奥康纳(W.V.OConnor)曾在其专著中肯定了这些影响与福克纳早期创作的关系,“世纪末的作家是表达幻灭的专家,他们影响了1917年刚从大学毕业奔赴海外的年轻作家。这一代人将为20世纪20年代的 绝望文学贡献力量。年轻作家试图看起来像过早颓废的诗人阅读斯温伯恩(Swinburne)奥斯卡王尔德,并研究奥伯利比亚兹莱的艺术很显然,正是这个传统把它的艺术作品呈现给了年轻的福克纳”(17)。福克纳春之幻景所表达的“痛失所爱”的主题,无疑与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不谋而合。福克纳为 春之幻景第三首诗 夜曲(“Nocturne”)(图1)所作的插图,借鉴了新艺术(Art Nouveau)运动的代表人物比亚兹莱的绘画风格。插图以典型的比亚兹莱式的黑白色为背景,平添了诗中皮埃罗梦境中夜之幻景的神秘诡谲。图1:Faulkner,“Nocturne,”1920插图画中的主要元素舞者、烛台,月亮以一种对称的方式分布在画面的左右两侧,诗歌段落节选自“夜曲”的第二小节,内容与画中的元素相互对应。画面中黑色背景里的白色星星与底层的白色点状物暗合诗句“背后,一面点缀着星星的陡峭的墙,下面,一片雪的微光”(福克纳 77)。画中仅仅出现皮埃罗和女性舞者高隆比娜(Colombine)隔月相向的轮廓和姿态,他133福克纳诗集 春之幻景 中的语象叙事们彼此没有交流。然而在诗句中可以探寻梦境中女伴高隆比娜的行为:高隆比娜倚靠在细蜡烛火焰上方:高隆比娜抛掷一朵玫瑰。她把一只被砍掉的手抛掷在皮埃罗的脚上。(福克纳 77)诗句对于高隆比娜的行为进行了“生动描写”(enargeia)3,实现了“语词绘画”带给读者感官体验上的视觉和直观效果。朱迪丝塞斯芭认为高隆比娜这一女性对于皮埃罗而言是一种“阻止和惩罚他创造性尝试的力量”(The Origins 147)。这种破坏性为皮埃罗带来的无力感在这首诗接下来的几节中不断得到增强:“他的灵魂是一盏纸灯”(Faulkner 23),“他独自待着”(24),“冷冷地坐着”(25),最后在整首诗的末尾“他又进入了梦乡”(29)。组诗的第十一首诗 懒散地躺着(“Laxly Reclining”),更具明显的忧郁怀旧的伤感情调。这首诗由皮埃罗和一位女性的戏剧对话而展开,将这个女性人物定格在一幅具有强烈视觉幻景效果的画面当中:她是一朵花,轻轻地投在一条流淌的河流上,模糊地飘在两片寂静的海岸之间,柳树依偎着,看着月亮透过樱花的屏风凝视着(71)。透过文字表征的自然意象“花”、“河流”、“柳树”等这些明显的拉斐尔前派绘画元素,不难发现福克纳用语言所构筑的想象图景与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画笔下的奥菲利亚(Ophelia)(图2)有着灵犀之通。在米莱斯“忠实于自然”的画面中,“奥菲利亚掌心朝上漂流,刚刚冲破水面,献身于死亡”(Daly 41)。米莱斯运用绘画这一自然符号将奥菲利亚自溺于溪流的意孕时刻(pregnant moment,拉丁文:punctum temporis)留存于永恒的画图2:John Everett Millais:Ophelia,1852134当代外国文学 No.4,2022面当中。福克纳通过主体想象,运用语言这种“想象的工具”将诗中女性来自回忆的幻景如画般地留驻于文字当中,超越线性的时间叙述,从而达到一种空间艺术效果。福克纳的诗歌与米莱斯的绘画,同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跨越时空的“对话”,都表达了女性的“不可得之爱”。奥菲利亚“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形象”(Daly 41);而福克纳笔下的“颓废女郎”,则感怀于过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