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_虎有泽.pdf
下载文档

ID:421160

大小:403.78K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时代 意义 实践 路径 虎有泽
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23DOI:10.3969/j.issn.1674 9391.2022.12.00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虎有泽张博文李辉 摘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民族事务,把民族工作纳入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来布局谋划。党的十九大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政治性、统一性、稳定性、历史性、普遍性等五个理论特征,还有显著的时代意义,我们可以从组织路径、政治路径、思想路径、物质路径、社会路径、法治路径等六个方面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尊重差异追求共同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意义;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9391(2022)12 0023 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新时代增强各族人民中华民族认同的法制保障机制研究”(19 ZH020)、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及内蒙古的实践路径研究”(21VMZ00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虎有泽(1972 ),甘肃省天水人,西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政策、法社会学等;张博文(1990 ),陕西省西安人,西北大学学工部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127李辉(1978 ),甘肃省天水人,甘肃省委统战部干部,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政策。甘肃 兰州 730030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进和加强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 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民族事务,把民族工作纳入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来布局谋划。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注民族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民族事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系统全面地进行战略部署,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理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代表之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就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学者比较认同的观点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都有详细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意识的一种。”3 45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24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用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的政治属性应该是 56 个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命运体意识,应该是对于国家的认同,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发展;经济属性应该是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互补、互通有无、互借有益;文化属性应该是 56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延续和传承;制度属性应该是基于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保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 856个民族共同开拓、守卫着祖国的疆域,56 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国文明,新时代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牢 56 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共同历史记忆、共同发展基础和共同命运前途的民族实体。”5 1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党中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使之与我国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特点相结合,适时提出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时代要求,将其作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主线。”6 15学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研究成果较少,大多从国内社会环境研究。如杨欢(2018)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孔亭(2018)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增强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辛悦凯(2020)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刘吉昌等(2021)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益于凝聚人心搞发展,郭益海(2021)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刘惠玲(2021)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对国内外形势分析的应对等。学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成果较多,分析角度各异,研究成果各有特色。如严庆等(2021)认为需要法律、制度和政策的规范与保障,康晗等(2021)认为要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法律体系的保障与规制,王伟等(2021)认为在经济方面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张伦阳等(2021)认为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王允武等(2021)认为要加强法治建设来实现,李纹娟(2022)认为要坚持党的领导,杨顺书(2022)认为要重日常、贵久长,重社区、贵浸润,重见物、贵见人,李纪岩等(2022)认为要注重社会层面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欧庭宇(2022)认为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维度入手,蓝国华(2022)认为要厚植文化根基。纵观学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的研究,学者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的思路和借鉴。本文的研究是在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后展开的。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 5 月 28 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的。2014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7 23的科学论断,强调要“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7 41,2014 年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把“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举措,单独成一条写入文件,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着力的重点。2015 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颁布施行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也有此要求。党的十九大对民族工作作出新的重大部署,首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8 40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纲领9 9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可见其重要性和长期性。从这些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理论特质。(一)政治性2015 年 9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10 他还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25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7 81人心是最大的政治。11 16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凝心聚力的重要属性,具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作用,是长期坚持的治国方略。(二)统一性读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统一的大家庭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世代传承而来的,是在交往交流交融发展中共同缔造的统一民族共同体,“不论哪一个民族建鼎称尊、入主中原,始终朝着一统的方向前进,建立的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在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7 22 23的接力传承中,各民族从内心深处有了“五个认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三)稳定性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文中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12 68纵观中华民族文明史,在互相密切交往中,形成了稳定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不管风云变幻,都能经受住磨难,始终保持团结一致,始终不改初心,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繁荣兴盛,是一个具有共同历史渊源、共同命运前途的有机整体。正是这种稳定性推动了各民族交融发展,形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借用 铸 字的本义,加上一个具有经久而牢不可破的牢 字,就蕴含着要把中国56 个民族的意识,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熔化 成永久保持不变 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3 79(四)历史性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肥沃的中华大地上,你来我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交融发展、繁衍生息,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精神标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凝结了 56 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特征,树立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结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石榴籽”,这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毫无疑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上的包容与和 的思想。”14 28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中国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思想自觉,具有历史传承性。(五)普遍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遍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所指对象的普遍性,就是包括中华大地上全体中华儿女和海外全体华侨华人;另一方面是价值的普遍性,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共有的一种普遍价值追求和普遍信念,是各族人民群众灵魂深处的一种根本归属和一种高层次的心里普遍认同,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内心深处对伟大祖国和伟大民族高度认可的思想自觉,是普遍凝聚着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向伟大梦想接力奋进的精神纽带和精神支柱。新时代,这种普遍性将继续延伸它的触角,发挥巨大作用,一以贯之凝聚各民族团结一致阔步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进的旺盛生命力、团结向心力和发展凝聚力。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信真理的过程。”1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理论话语自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以来,成为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5 13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面动词从过去的“培养”“培育”“打牢”“筑牢”,再到十九大提出的“铸牢”,层层递进,程度不断加强,越来越深刻。这也体现了党对民族工作的加强,凸显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内涵、主线和使命,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作为意识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自觉与根本前提。”16 1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理论与路线方针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的民族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统一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行动的依据和基础,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26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民族制造矛盾。“脱离民族政策这个基础或根本,民族团结教育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而难以发挥作用。”17 9为此,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18 70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