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成因与改革建议.doc
下载文档

ID:416660

大小:40KB

页数:8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3-2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城乡 收入 差距 制度 成因 改革 建议
前言 一、相关概念 1、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问题,在指标选择上,本文主要选择了常用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简称城乡收入比,指标数据除另有说明外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的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人口、农村常住人口等指标口径也与统计局官方网站一致。 2、关于城乡二元结构,本文主要是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根底设施兴旺,而农村的根底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二、结构安排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中国社会获得了大幅度的开展,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收入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却并没有因此而缩小,反而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经济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不可防止的,但是,像中国这样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在开展中国家也不多见。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因素,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制度原因,探索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制度对策,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引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现实问题,概括说明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第二局部,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进行制度检视,指出二元分配格局下的城市偏向制度是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制度原因,主要从资源分配、再分配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三局部,在强调城乡统筹开展的根底上探讨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对策,即进行城乡均衡的制度安排。 三、主要特点 本文的主要特点在于:以相关经济理论为指导,相关数据为辅证,详细地阐述了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制度原因,并系统地提出了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制度对策:实行城乡均衡的制度安排。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成因与改革建议 1.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趋势 上世纪末,中国首次在宪法中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确实定,极大的激发了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城镇就业呈现多样化,居民收入增长也逐步加快。随着中国 2023 年正式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更多的参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拓展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开展。与此同时,农村也在经济开展的进程中获益,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关注“三农〞问题,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比由 1998 年的 2.51增长到了 2023 年 3.23。 2023 年是比拟特殊的一年,城乡收入比拟上年轻微下降。当年“一号文件〞的出台,为中国农村开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集中力量进行粮食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村根底设施的建设,局部地区开始试行农业税减免。通过这些增收政策根本扭转了前几年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困难局面,结束了粮食播种面积连年下降的趋势,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升,农民收入也终于到达了两位数的增速,但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的调查(2023),全国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也得到了超常增长,当年城乡收入比率为 3.21。 近些年,政府对农村开展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无论从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都对农村加大倾斜力度,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减免,农村居民养老、医疗保障改革,新农村建设等等惠农正常的逐步实施,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从 2023—2023 年一直保持在 10%以上,但同期城市的开展更为迅猛,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为城市经济开展奠定了根底,城市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收入比指标近年来也不断升高,2023 年到达了 3.23, 实际收入差距也到达历史最高的13190元。可以说,这种扩大的差距趋势已经给中国未来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亮起了红灯。 2.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成因分析 在国内外理论界,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关注由来已久,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但是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缺乏一个系统的、逻辑一致的解释,在笔者看来,离开了中国特定的制度环境就不可能对其作出满意的解释。解放初期我国施行工业优先开展的赶超战略,致使我国在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时重工轻农、重城轻村,带有明显的二元性。随着这种二元分配格局而形成的一系列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又表现出极强的路径依赖特征,在这些制度的影响下,国家的绝大局部资源都以城市建设为主进行分配,农村的开展受到无视,农民的收入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对于这种城市偏向制度,既然它具有二元性、偏向性,可以说这是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一种制度不公正现象。不可否认,城市偏向制度在我国工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上曾经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它在制度层面的先天缺陷和后天畸形就逐渐暴露出来,由此造成了农村贫困和农业开展的滞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所以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原因在于二元分配格局下城市偏向制度的存在。总体来说,城市偏向制度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经济资源分配制度上的二元性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首先取决于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数量。而居民拥有经济资源数量多少的决定性因素是政府的资源分配倾向,并不仅仅在于居民自身能力的大小。在二元分配格局下,政府在权衡城乡利益关系时,其政策取向往往有利于城市,城市居民就能够比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这样,资源配置中的公正缺失造成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初次分配之前就已经被决定了。在经济学的理论中,常用的、可度量的资本〔即能带来价值的资源〕有两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前者指的是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后者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两种资本的结合才能够创造收入,才能够积累财富。以下主要从农业财政支出的比重、根底教育资源的分配两个方面代表两种资本分析经济资源分配中的城市偏向制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2.1.1农业财政支出比重方面 众所周知,农业作为一种风险性产业,具有需求弹性小、可替代性低的特点,并且农产品的生产一般具有特定的气候、地域要求,有一定的自然生产周期,相对于工业产品而言,它容易受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农产品增产难,即使增产也未必会增收。农业的这种特点就决定了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根底产业,它应该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助。有学者研究认为,政府通过增加农村地区支持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根底设施,改良农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政府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气象预报和灾害预防方面的投入,可以增强农村居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①。但在我国现有的制度安排下,相对于城市居民而一言,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和农民不仅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照顾,甚至没有获得形式意义上的公正待遇,在全民共有的经济资源使用上,城市居民显然要比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时机和使用权。一般来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支出包括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根本建设支出、农业科研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等,所以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业财政支出的缺乏,必然使得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等项目落后于城市。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有近7000万户农民的住房需要改善;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6%的村子还没有 ;60%以上的县没有标准的污水处理场等②。学者王小鲁和樊纲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根底设施方面的大力开展可能给中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开展时机,进而改变收入状况,所以,我国滞后的农村根底设施建设会阻碍农民增收的实现,反过来也将会助长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2.1.2根底教育资源分配方面 在二元分配格局下,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却明显少于城市地区的教育投资,农村地区的学校与城市的学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一种,它的分配情况反响的就是国家对经济资源分配的现状之一,这其中根底教育是最能反响国家分配资源公正与否的因素。因为根底教育是一种非选择性的教育,属于我国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范畴,几乎没有时机本钱的损失。但是,由于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教育投资体制,城市教育投资列入财政预算范围,由国家财政统筹安排;而农村根底教育实行县、乡财政负担体制,其资金来源由三局部构成:列入县乡财政支出范围、向农民征收的农村教育附加费以及进行农村教育集资。在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农村根底教育的投资将主要依赖于农民自己,而随后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又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和教育集资,这使得原本经费缺乏的农村根底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开展形势。据统计,我国城市居民在义务教育中,需要自己负担的比率为13%,而农村居民承当的比率却为60%③。 因此,农村地区教育投资的缺乏,使得农村教育事业开展落后,许多农村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必要的保障,这就直接决定了农村居民在人力资本察赋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手段,新农业技能和关于农业的新知识成为现代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当穷国事实上开始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时,农民所受的教育水平低下很快就成为农业增长的限制性因素④。邓小平也指出:农业开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指的就是科教兴农。很显然,影响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掌握的知识技能。而我国农村教育资源贫乏的现状决定了通过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难度要高于城市,这样,农民获得就业的时机和获得收入的能力就要低于城市居民,这直接导致了农民增收难,并最终表现为城乡居民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 2.2再分配制度上的二元性 所谓再分配就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根底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的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再分配一般是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式实现的,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公正,政府通过再分配机制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以到达维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目的。而二元分配格局下的我国再分配制度不仅未能发挥它追求公正的作用,缓解城乡收入分配的差距,反而在客观上有强化这一差距的趋势。因为无论是在方案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的都是偏向城市居民的再分配制度,这主要体现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城市倾向,最需要得到救济和保障的农村居民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大多数居民都可以享受到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在内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局部居民还可以享受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根本生活保障制度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农村居民除了少数“五保〞对象外,根本上没有什么制度化的福利待遇,仍是以家庭养老、家庭保障为主的传统保障模式,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国家社会保障的边缘。有资料显示,到2023年,社保在农村的普及率也只有13%,且多数集中在经济兴旺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农村,还有72.5%的农村人口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⑤。对于农村居民来说,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不容无视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比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显得更为紧迫与重要。据卫生部估计,全国农村人口中40%到60%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60%到80%的患病农民死在家中⑥。同城市居民相比,广阔农民无法享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