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金融
衍生
监管
制度
研究
中国金融衍生品监管制度研究
: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开展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如何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制度,对维护我国金融平安,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在全球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金融衍生品的概念,研究了中国金融衍生品监管制度,分析了我国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与监管,总结出我国金融衍生品在风险和监管上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我国金融衍生品行业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监管;金融问题;衍生品问题
目录
: I
关键词: I
引言 1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历史 2
〔一〕认股权证开展历史 2
〔二〕可转换债券开展历史 3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制度的现状 5
〔一〕中国金融衍生品监管的架构 5
〔二〕以数据看国企金融监管 7
〔三〕国企金融衍生品交易亏损的原因 7
〔四〕出现监管问题的原因 8
三、中国金融衍生品存在的问题 10
〔一〕金融衍生品监管与金融衍生品创新不协调 10
〔二〕多头分业监管导致局部职能交叉、监管效率低下 10
〔三〕金融衍生品的行业自律监管亟待加强 10
〔四〕金融衍生品监管的法律体系亟待完善 10
四、中国金融衍生品制度的完善 12
〔一〕中国金融衍生品多层次协调 12
〔二〕尽快制定金融衍生品交易法 12
〔三〕中国金融衍生品政府监管的完善 13
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引言
国内学界对金融衍生品监管的研究还比拟薄弱。我国金融衍生品处于初级阶段,金融衍生品依赖的根底金融市场的开展还有待深化。再加上国内学界对国外相关著作的译著较少,相关研究资源不够详实,使得金融衍生品监管方面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大多数金融衍生品监管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的理论介绍和国际金融衍生品相关法律制度的分析层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同时在观点的原创性方面也明显缺乏。鉴于此,本文从将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1、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开展历史进程?
2、我国金融衍生品开展的进展和现状?
3、我国金融衍生品中有哪些问题?
4、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制度从哪个几方面完善,以保证我国未来金融衍生品能够健康稳定的开展?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历史
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库券算起,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32年,总体看,我国证券市场开展十分迅速。
目前,中国衍生品市场分为商品衍生品和金融衍生品两个市场,其中金融衍生品市场开展十几年来获得了稳健的开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开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场内市场品种相对较少,仅有权证和股指期货,场外市场开展也较落后。
〔一〕认股权证开展历史
认股权证也是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品种,通常与债券或优先股匹配发行,持有者有权在有效期内以确定的价格购置一定数量的普通股。除了操作方式上的一些差异,权证与一般意义上的期权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异 程华:权证:股权分置改革中的新探索,财会通讯〔综合版〕,2023 年第 3 期。
。
我国的权证交易始于1994年,当时在企业股份制改革中为了保护老股东权益,上市公司对原股东进行配股。由于当时法律法规中对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转配以及不许专配局部上市的明文规定,证监会特批深圳交易所的六只股票对转配局部发行认股权证继续交易。这六只股票是厦海发、闽闽东、湘中意、吉轻工、桂柳工、武凤凰。深交所将这六只股票的权证别离为A1权证〔公众股配股局部〕和A2权证〔国家股、法人股配股局部〕,其中A1权证交易在规定时间内除牌,在交易过程中,而A2权证的到期时间那么屡次延长,成为金融市场上一个独特的品种 巴曙松等:2023 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开展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 年版,第 217 页。
。在交易过程中,A2权证与A1权证的价格相同,没有反映出长期权证与短期权证的时间价值差异。此外,在交易过程中,A2权证事实上提供了国有股上市流通的途径,变相的绕过了国有股权限制流通的监管,从而出现了国有股、法人股与个人股并轨的既成事实。最终,交易所对此后的权证做出了一些调整,自闽福发后,A2权证与A1权证交易期限相同,且出牌后继交款认购,不再单独继续挂牌。1996年6月底,为了稳定证券市场,实施全国统一的配股政策,证监会取消了权证的运作,整个权证市场〔B股除外〕被迫关闭。
为了配合中国资本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国的证券市场于2023年8月22日又重新开始了权证交易,推出了第一只股改权证——宝钢权证的上市。2023年沪深牛市开始初现端倪,而权证的交易也随之活泼起来,到2023年初,权证的日交易量已经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而2023年5月30日,股票市场经历了“〞事件,沪指暴跌6.50%,之后股票市场大幅震荡,大量的投资者转战权证市场,尤其是认沽权证板块,从而导致了权证交易气氛高涨,创下了历史新高。而2023年,全球次贷危机的风险逐渐表露出来,股市开始急转直下,权证也受到了拖累,全年交易额为69685亿元,较2023年的77828亿元有所下降。进入2023年后,经济开始回暖,中国经济趋势好更是带动了整个金融市场的活泼,但由于目前现有的权证数量较之前有所降低,全年的成交量仅为53647亿元,较前几年出现了较大的落差。
在品种方面,由于认股权证的风险过大,而且容易受机构炒作,在中国不成熟的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还不太容易接受。所以自2023年6月23日南航的认股权证交易结束后,认股权证暂时从中国市场上消失。
〔二〕可转换债券开展历史
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了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方法,同时国务院决定在500家重点国有未上市企业中进行可转换债券的试点工作,发行总规模暂定为40亿元。而2023年2月25日和3月17日上海机场〔虹桥机场〕、鞍钢两只标准化的可转换债分别上市发行,标志着中国在金融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些试点期可转债的实践昭示了未来可转债开展的希望,但这一阶段存在着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转股速度过快。2023年4月底出台的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方法以及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文件、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和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公告书三个配套文件是上市公司2023-2023年可转债发行热潮的助推器,他们从政策上保证和强调了可转债合法的市场地位。
自2023年开始,可转债市场有了很大的改观,发行或准备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数量迅速增加,可转债的发行规模也迅速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轮“可转债热〞。从可转债的发行家数和发行数额来看,2023年有5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总发行额为41.5亿元;2023年有16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总发行额为185.5亿元;2023年有12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总发行额达209.03亿元。2023年由于让路于股权分置改革,可转债的发行功能处于停滞状态。2023年5月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实施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管理方法,其中对可转换债券的规定比2023年出台的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方法更加合理、完善。使停止一年多的再融资开闸,使我国的可转债市场又一次迎来繁荣。2023年我国可转债筹资到达40亿元,多只可转债涨幅喜人。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开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可转债的票面总额一度超过股市总市值。2023年,中国可转债的交易量到达442.131亿元,位居世界第三位。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制度的现状
〔一〕中国金融衍生品监管的架构
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实行的是多头分业监管模式,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外管局等政府机构集中监管,交易所一线监管,以及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期货业协会等自律监管组成监管体系,详见图 2-1。在法律体系设计上,证券法合同法和担保法为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标准,二涉及金融衍生品监管的专门法规那么由各监管部门制定。
图2-1 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架构
我国金融衍生品从市场监管结构角度看,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分别对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履行监管职能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与交易、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和远期利率协议交易进行监管,涉及的法规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方法一级人民银行发布的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那么、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和远期利率协议业务管理规定等。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人民币外汇掉期货币交易进行管理,涉及的法规有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规那么。场内市场中,证监会和沪深两交易所对权证发行、上市、交易、行权和信息披露进行监管,相关法规是沪深两交易所各自发布的权证管理暂行方法,证监会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对股指期货进行监管。
对交易主体的监管根本遵循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那么,具体由银监会负责对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的衍生品交易业务进行监管,同时还负责监管有关机构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关法规是银监会发布的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方法。负责监管证券投资基金对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等业务。国资委和财政部那么负责对央企投资金融衍生品业务进行管理。监管部门职能及相关监管法规如表 表2-1 所示:
表 2-1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法规
金融衍生品
监管机构
相关监管法律法规
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
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远期
利率协议业务管理规定
外汇掉期
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
理局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人民币外汇
货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
民币外汇掉期交易规那么
债券远期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
权证
证监会、上海交易所和深
圳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权证管理暂行方法、深圳证券交易所
权证管理暂行方法
资产支持证券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方法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那么
国企金融衍
生品业务
证监会、国资委和财政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
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方法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搜集整理。
〔二〕以数据看国企金融监管
金融衍生品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大型交易主体的巨亏,导致在社会上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来讲,近年来国有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导致巨亏的现象频频发生。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加强对国有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地步了。
2023年央企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亏损概况
截至2023年10月,根据国资委对其下属141家中央企业调查,共有68家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 李亚培、邹炜:国企境外金融衍生品投资监管的几个问题与建议,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
。央企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主要是因为:为躲避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对生产中需要大量采购或销售的商品进行套期保值;为防止因汇率、利率变化形成汇兑损失,对债务或外汇存款进行套期保值。央企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套期保值,这对于保证央企的整体利润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实际上,央企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大局部是非标准化合约且产品经过专业投行复杂的设计,合约期限长且风险敞口大,这就为央企的巨亏埋下了伏笔。
由于央企从事套期保值的经验缺乏,且大量从事的是境外场外金融衍生品,再加上央企缺乏具备专业套期保值设计能力的人才,最终结果是央企亏损不断爆发,总体是亏多盈少。对2023年央企参与金融衍生品盈亏概况如表2-2:
表2-2 2023 年中央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盈亏概况〔单位:亿元〕
汇总
境内
境外
金融衍生品合约市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