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人民
美学
时代
扶贫
纪录
电影
孙奕
年第 期“人民美学”下的新时代扶贫纪录电影孙 奕(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摘要 我们是第一书记是由新华社出品的一部扶贫纪录电影,影片用有限的篇幅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战中冲在乡村第一线的第一书记们的感人事迹。整部影片制作历时三年,选取拍摄了涌现在全国扶贫第一线的一些典型人物,从真实的新闻素材入手,将新闻素材和电影结合在一起,成为新时期文艺跨界融合的新典范。作为一部纪录电影,影片以中国特色美学 人民美学为创作理念展现中国当代基层干部和百姓的工作生活状态,其社会价值是超出一部影片本身的价值的。关 键 词 人民美学;纪实性;人民性;通俗化我们是第一书记是由新华社出品的一部扶贫纪录电影,影片用有限的篇幅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战中冲在乡村第一线的第一书记们奉献青春、服务人民群众的感人事迹。整部影片制作历时三年,选取拍摄了涌现在全国扶贫第一线的一些典型人物,从真实的新闻素材入手,并将新闻素材和电影结合在一起,成为新时期文艺跨界融合的新典范。作为一部纪录电影,它展现了中国当代基层干部和百姓的工作生活状态,其社会价值是超出一部影片本身的价值的。本文将从影片的特殊题材 扶贫纪录电影入手,探究其在中国特色美学 人民美学的理念之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将中国的扶贫故事呈现给世界。一、人民性的多维度内容展现我们是第一书记选取的记录对象是我国的基层一线扶贫干部 “第一书记”,他们作为最贴近群众的一群人,工作内容也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影片在呈现第一书记的群像时,其题材就体现出了“面向人民、贴近百姓”的人民性。“人民性”作为人民美学的第一要义,是当代文艺作品应该秉承的创作宗旨。在人民性的创作理念之下,影片内容出现多元化和多维度的特征。第一,影片中第一书记扶贫的地域覆盖广。为了将第一书记扶贫成果展现出来,影片选取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贫困地区的扶贫事迹,有西藏宗措村、四川博作村、贵州坡头村和黑龙江上升村。影片中出现的这些第一书记驻村点,涵盖了中国的高寒地区青藏高原,高山阻隔的云贵川山区等,这些地区只是影片中大篇幅记录的主要落脚点,还有更多的贫困地区都是一带而过。中国中西部以及东北的很多地区,每个地区都有其自身不同的发展局限。这样大范围的选材,将整部影片的价值视野提升到了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同时众多不同地区的扶贫情况也是影片扎根于人民最真实的反映。第二,影片中第一书记扶贫地区的民族种类多。不仅是汉族地区,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旺青罗布驻扎的西藏宗措村是藏族聚居地,刘恭利驻扎的贵州坡头村是布依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胡小明和罗洪驻扎的四川博作村是彝族的聚居地。影片将这些少数民族的扶贫事迹详尽呈现,甚至在篇幅上更加侧重于少数民族扶贫事迹的报道。这是导演在选取素材时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之后呈现的结果,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少数民族仍然生活在偏远的山区和高原地区。关注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状况,就是影片贯彻“人民美学”中的“民族特性”的一个表现。这种多民族的内容选择,也是“中国风范”的另一种体现方式。第三,影片中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内容都是因地制宜。影片中选取的扶贫事迹分为西藏篇、贵州篇、四川篇和黑龙江篇,在每一个篇章中,第一书记扶贫的内容各有不同。在西藏宗措村,影片展现的扶贫内容是养殖扶贫,为了让当地村民进行集体化养殖、增加收入,第一书记旺青罗布对村民多方劝说,并且找到村里声望比较高的人来带头养殖。在养殖的过程中,和村民一起防狼、一起抢救小羊崽子;为了节省成本,和饲料商人砍价;最终,集体化养殖珠峰绵羊让宗措村的村民实现了脱贫。在四川博作村,影片展现的是教育扶贫,原本村庄只有两人是初中文化水平,其他适龄青少年很多因为家庭贫困没有办法接受教育,两任第一书记胡小明和罗洪并肩作战、排除万难建学校,给孩子们解决上学的后顾之忧,尽力用教育和知识托起这个村庄的未来。在贵州坡头村,影片展现的是异地搬迁扶贫,当地百姓生存状态很差,房屋破烂、漏雨,可因为当地安土重迁的思想以及担心自己的土地不再属于自己,乡亲们非常不愿意搬迁,第一书记刘恭利为了能够改善村民的生活状况,坚持不懈做工作,最终让全村百姓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在黑龙江上升村,影片展现的是在扶贫过程中迎难而上的勇气,在玉米即将成熟的当口,黑龙江遭遇了罕见的台风灾害,村里大范围受灾,为了抢收粮食,驻村第一书记王路在台风过境后,组织多方力量进行人工抢收,最终保住了当年的粮食产量。影片从地域、民族和内容三个维度展现第一书记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扶贫工作,这种内容编排将人民性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扶贫工作是全国性的大工程,不以汉族和少数民族而区分,而其中的扶贫内容全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决定。影片选取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第一书记扶贫工作事迹,是现实中扶贫工作的缩影,也充分展现了一部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二、纪实性的多视角剪辑影片作为一部扶贫纪录电影,取材于真实的新闻素材,即使是经过后期的剪辑和内容再构,其纪实性的本质没有改变。因此,影片为了多方面展现第一书记的工作内容,在后期内容编排时,采用了多视角的呈现方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影片内部叙事视角的主线为第一书记们的第一视角,副线为人民群众的第二视角。在影片的四个篇章中,主要的叙述视角都是第一书记,他们作为第一叙述人,叙述的人称也是第一人称,主要情节围绕第一书记展开,讲述他们在扶贫过程中如何说服当地人一起养殖、异地搬迁和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讲述了他们在面对如粮食受灾的突发状况时,集中人力抢收粮食的故事。用第一书记的第一视角来切入,让更多人站在第一书记的位置和角度上看到了脱贫攻坚战难在何处,体会了脱贫攻坚战的意义在何处,充分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使观众能够沉浸感受第一书记们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第二,在主线视角之外,村民作为扶贫对象,也在侧面以第二视角辅助影片叙事,更加全面和真实地还原第一书记们的扶贫工作。在这部扶贫纪录电影中,村民的角色定位有两种,分别是“被关注者”和“评价者”。首先,他们作为扶贫的“被关注者”,从他们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可以真实展现村民在摆脱贫困过程中存在的众多困惑和困难,而这些正是第一书记要一一寻找并解答的难题,是完成扶贫攻坚的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本的人民性。在西藏篇中,影片以宗措村村民作为黑白镜头里的“独白对象”,在镜头中讲述他们对于养殖合作社的担忧以及养殖成功之后的喜悦;在贵州篇中,影片特别将村民不愿意搬进新家的原因 怕失去自己的土地讲出来;在四川篇中,第一书记罗小明认为教育才是改变贫困最根本的途径,但孤儿家庭的三兄妹却对着镜头道出不愿上学的原因 想要外出打工挣生活费。其次,他们是扶贫工作的“评价者”,影片在最后把落点放在了展现扶贫成果上,将村民作为评价的第二视角引入,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扶贫攻坚战最终的胜利战果。在贵州篇中,第一书记刘恭利在完成全部村民的异地搬迁之后,当她在去村民的新房所在地处理事情的时候,虽然戴着口罩,但还是被大家一眼认出并拉着手去参观他们的新房;在四川篇中,第一书记胡小明和罗洪合力奋斗,从全村只有两个初中生到辍学率为零,孩子们都能有学上,村民对着镜头称颂的举动让观众动容。第三,影片外部叙事以镜头外的第三人称全景视角展现事件全貌。影片为了将第一书记们的扶贫生活全方位地展现出来,选取镜头外的“摄影师”作为第三视角,将观众带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在西藏篇,摄影师全程跟在第一书记身后,将旺青罗布和村民去夏季牧场放牧和在深夜给母羊接生记录下来;在贵州篇中,政府给村民新建的搬迁房就是镜头外的摄影师拍摄出来的,以及第一书记刘恭利没有时间照顾老母亲的困境也是用第三视角展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导演和观众就是第一书记们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这样的 年第 期视角定位,形成了这部影片的独特风格。影片用镜头内外的不同叙事视角将这部影片的纪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影片这种叙事视角的多重性,能够更完整地回顾事件本身,也能从更温情的角度体现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扶贫之后的幸福生活。三、通俗化的话语建构文艺作品不论表达的内涵如何深刻,其最终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与观众的接受程度有关。本片名为我们是第一书记,这一名字已经确定其受众是普通的老百姓,这就要求影片需要符合大众化的审美要求,真正地贯彻“人民文学”的宗旨。为实现更加贴近主要受众的审美要求,影片的话语结构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做了通俗化处理:第一,影片的镜头语言偏于感性化,更加突出情感的渲染作用。影片中的感性化镜头语言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四个篇章中的地域风光和地域生活状态,地域特色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具象展示,影片的镜头对其进行了深度化的解读。在西藏篇,影片一开篇就展现了青藏高原上的风光以及宗措村村民的艰苦生活,这种美景和贫苦生活的对比和反差使得观众能够融入影片创设的情景中。在黑龙江篇,影片首先出现的镜头是一整片一整片的玉米地,而在台风过后,又出现了玉米全部被吹倒的画面,秋收是大部分中国农民最为重要的农业活动,前后的画面对比更能够让大银幕前的观众感同身受。在四川篇,基于凉山群山环绕的特殊地理环境,影片特意将第一书记穿梭于山路上寻找辍学儿童的画面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加能够感受扶贫工作的不易。第二类,四个篇章中出现大量的“个人独白”式镜头,影片中将这种个人倾诉式的镜头作为一种和观众情感交流的路径和方式。在西藏篇中,第一书记旺青罗布给村民送卖羊的收入,这户村民给远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打视频电话,姑娘在视频中流下感动的眼泪;在四川篇中,第一书记罗小明为了孤儿可以感受到爱,送食物和生活用品,可在面对自己妻儿的照片时,他流露出的是愧疚,“我都很长时间没有见儿子了”。这种贴近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场景的影片内容和感性化的情感旋律,让影片的“大众化”之路走得更远。第二,影片内容是以新闻素材为基础的重构。新闻素材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媒体素材,它突出的是事实依据,但作为电影而言,这种新闻的“纪实性”意味着影片内容缺少矛盾和冲突来抓住观众的心,所以影片将原本的新闻素材进行重新改造和整合,兼顾新闻的真实和电影的艺术,成为更加符合观众审美的充满人民性的扶贫纪录电影,第一书记们的讲述与行动,让原本平铺直叙的新闻真实进一步升华为具备“场面性、情节性与电影感的艺术真实”。在整部影片的内容布局上,导演将每一位第一书记原本的扶贫事迹进行了缩减,在有较多艺术张力的情节重点着墨。比如西藏宗措村旺青罗布的扶贫事迹,片中着重展现的是他如何去说服村民参与养殖合作社和如何防狼袭击羊,将整个的矛盾冲突放在了他与村民的博弈之中,而如何和拉萨的商人谈下来饲料价格和卖羊的过程则一笔带过;在四川博作村的扶贫故事里,将冲突放在了第一书记罗小明和三个失学的孤儿的身上,三个孩子躲着不去上学,罗小明则不停在村庄内寻找;在贵州坡头村的扶贫事迹中,将第一书记刘恭利和其中一家搬迁“钉子户”的推拉故事放在主要位置。导演用感性的镜头语言和冲突化的故事情节对影片进行了更加大众化的语言建构,这种建构对于影片来说,是可以避免作品出现空中楼阁式的虚假,更能契合普通观众的观影需求。我们是第一书记作为一部中国式的扶贫纪录电影,选取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美学”作为创作理念,以贴近百姓真实生活的故事作为切入点,用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审美趣味,通过新闻纪实的表达,用电影艺术讲述了中国脱贫攻坚一线那些第一书记的故事。要想让中国的电影讲出一个好故事,必然需要植根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中国风范,如此才能将中国电影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播到全世界。参考文献韩贵东 新年代剧刍议:人民性、生活美及伦理观 以人世间为中心的考察 电影文学,():李真然 走进一线民警,央视正义路上多视角展现首都维稳 广电时评,():薛晋文 新时代文艺大众化的实践与思考 以网络抗疫文艺的创作和传播为例 文艺评论,():梁刚建 新闻纪实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扎根生活真实抵达艺术真实 光明日报,()作者简介 孙奕(),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