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胸结身黄
涌泉
即可
理论
探讨
汪红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2023 年 3 月第 46 卷第 1 期March 2023,Vol.46,No.1“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理论探讨汪红娟,唐红,江姗姗,李展富,吕倩忆,陈楚淘(湖南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与康复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摘要】探讨歌赋“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的作用机制及选穴依据,以拓展涌泉穴在治疗“胸结身黄”方面的临床应用。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经络理论、“病在脏者,取之井”的脏腑理论、“病在上者,取之下”的标本根结理论、“治病求于本”等 4 个方面进行探析。总结出位于四肢末端根部的井穴涌泉穴具有较强的治疗胸腹部脏腑疾病和清热、开郁退黄、导热下行的功用,体现了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治病原理,以及循经选穴、上下配穴的针灸选穴规律。通过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以及对“胸结身黄”病因病机的认识,为其临床治疗拓宽了思路,提高了临床疗效。【关键词】胸结身黄;涌泉穴;理论探讨;通玄指要赋;选穴规律【中图分类号】242;256.41;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668(2023)01-0006-04【DOI 编码】10.13593/ki.51-1501/r.2023.01.006【引文格式】汪红娟,唐红,江姗姗,等.“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理论探讨 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1):6-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74508);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JJ30490,2020JJ4065);湖南省长沙市科技局自然科学基金项目(kq2014094)【第一作者】汪红娟,女,1993 年生;硕士研究生在读;E mail:2584096525 【通信作者】陈楚淘,男,1977 年生;教授,医学博士;E mail:314587702 “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指肝胆湿热之邪气结于胸中,是以胸胁部胀痛,或硬满而痛,或身黄,即身体发黄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病症,治疗多取涌泉穴,该理论最早由元代罗天益提出,其内容直接来源于临床实践。“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条文最早出自 通玄指要赋,原名为流注通玄指要赋,金代窦汉卿所撰写,后收录于 针经指南 一书中1,其后 针灸大全针灸大成等多本古籍转载此赋,均强调涌泉穴是治疗“胸结身黄”的经验效穴。通玄指要赋的取穴规律侧重于经络系统辨证论治2,以病机十九条作为主要分类阐述的基础,以五腧穴为重点,作为临床循经选穴的参考,体现了选穴精、疗效显著的学术特点之一3。针灸在临床上治疗胸胁胀痛、身体发黄时多取肝经、胆经、督脉,较少取足少阴肾经穴位。研究清代和清代以前文献发现,涌泉单穴治疗胸胁痛频次 8 次、目黄 1 次,其中胸胁痛为优势病证;配伍治疗黄疸频次 7 次、胸胁痛 4 次,其中黄疸位于第七4,说明运用涌泉穴治疗“胸结身黄”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是比较常见的。1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讨论取涌泉治疗“胸结身黄”针灸治病选穴规律之一是循经选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可知,涌泉能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疾病4,适应症广泛。灵枢经脉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经直行的主干与肝肺相联系,其支脉从肺中出,与心联络,流注到胸中,下接于手厥阴心包经。涌泉穴所属之足少阴肾经循行联系了肾、膀胱、肝、心等脏腑,可见涌泉穴不单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各种病症,与五脏联系也很密切5。诸阳经皆上交汇于头面,故阳经井穴善于治疗头面部疾病;诸阴经皆交汇于胸腹,故阴经井穴善于治疗胸腹部疾病,其中足少阴肾经井穴涌泉具有较强的治疗胸腹疾病功效6。说文解字注曰:“膺,匈也匈自其中言之,无不容也”,认为“胸”不仅指胸腔,其范围比较广泛,可上布达胸,旁及两胁,中连贯膈,下延至腹7,故邪气结于胸中所致的“胸结身黄”病变部位比较广泛。针灸治病原理之一是疏通经6第 1 期汪红娟 等“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理论探讨络,针刺涌泉穴能够疏通肾经经脉循行所过脏腑经络之气、协调脏腑阴阳,故可以治疗邪气结于胸中引起的胸胁胀满、身体发黄等症状。如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心中结热,心痛不嗜食胸胁满”,针灸大成足少阴经穴主治考正穴法 :“涌泉,一名地冲烦心,心痛,黄疸”皆论述了涌泉穴可广泛适用于多种病证,包括胸胁满、黄疸等。2从“病在脏者,取之井”讨论取涌泉治疗“胸结身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灵枢卫气篇曰:“脏之所藏者,精神气血魂魄也。”井穴名称最早见于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涌泉,在井穴中比较特殊,其定位自 灵枢本输记载起即位于足心:“肾出于涌泉者,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并不位于指端6。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难经七十四难曰:“春刺井者,邪在肝”,针灸集成亦云“井主心下满,肝邪也”,故刺激井穴,可使肝木之气得以疏泄,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散结的功效。针灸大成脏腑井荥输经合主治亦云:“井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心下满”,其论述至今仍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8。井穴是五输穴的起始穴位,五输穴皆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皮薄肉浅。五输穴的气血大小深浅是依次递增的,无论阴经还是阳经的气血都是起于井穴而依次递增6。涌泉是肾经起始穴,是周身阴阳之气和脏腑经气循行交接的部位9,又是十二经脉气交会之处,为经脉气血之源,杨玄操 难经云:“凡藏府皆以井为始。”因此可选取本经井穴调理全身气血和脏腑功能来治疗脏腑疾病。湿郁热蒸,瘀热在里之身黄,其主要累及的病变部位包括了中焦的肝胆脾胃等脏腑。针刺涌泉,可以清肝胆湿热、开郁退黄。针灸甲乙经云:“胁肋痛,取之涌泉与阳陵泉”针灸逢源卷五记载:“遍身面目俱黄,小便黄赤或不利:脾俞、然谷、涌泉。”张洁古伤寒针灸用穴也曾记载,“结胸心中痞气,针泻足少阴、手少阳井穴、原穴。”1 故在临床运用中,选用井穴治疗脏腑疾病、局部和循经所过疾病时既可单穴单用6,也可以配伍运用。3从标本根结理论讨论取涌泉治疗“胸结身黄”标、本、根、结理论的论述最早记载于 黄帝内经 。灵枢卫气篇五十二云:“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对十二经脉标本的部位进行了具体的描述10。灵枢根结云:“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也”,对足之三阳三阴经根结的具体穴位进行了描述,少阴肾经根于涌泉。“本”“根”指经气生发之源,在四肢末端;“标”“结”指经气归结之所11,在头胸腹三部。由上述可知十二经的本部和根部,均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标部和结部在头面和躯干,其十二经之根皆为各经的井穴12。针灸选穴规律之一远端取穴,涌泉穴位于四肢为根,“胸结身黄”病变部位在头胸腹为结,取四肢远端本经的涌泉穴治疗本经胸腹背部近心端的结部区域病症,体现了远端取穴治疗作用13。标本根结理论阐述的是足部经脉肢端腧穴对脏腑疾病的远道主治作用的规律14。灵枢根结亦云:“不知根结,五藏六府,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强调了根结理论在治疗五脏六腑病症上的重要性。标本根结配穴法,即“远道取穴”法,体现了针灸选穴的基本原则上下配穴法15,灵枢终始云:“病在上者取之下。”涌泉穴位于全身穴位最下部,经脉循行由下而上,即犹天一之水由地下涌出也,具有很强的“以下治上”的功能6,是重要、常用的穴位。针灸聚英肘后歌记载:“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就是对标本根结的阐述,体现了上病下治的选穴规律,涌泉可以治疗头痛、伤寒痞气之结胸和两目昏黄。4从治病求于本讨论取涌泉治疗“胸结身黄”“胸结身黄”,是胸胁胀满、急结痛不可按为主要症状,其基本病机为肝胆湿热之邪郁结于胸中所致。身黄,即胆热夹湿所发的黄疸症16,湿热熏蒸所致,其色鲜黄,则为阳黄17。许建秦18 治疗内伤湿热病证借鉴吴鞠通辨证思路,倡导三焦分治,即上焦宣发,中焦运化,下焦淡渗,使邪有出路。“胸结身黄”的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化浊,用涌泉既可祛湿又可清热。针灸治病原理之一扶正祛邪,取与肾经与肝木有密切联系的涌泉穴,既可补肾阴之不足,又可祛湿热之邪,起到益肾、清热、开郁之效19。对于黄疸兼有热痛、胸满、口燥、发热、烦喘等症状者,更为适宜。因胸满、口燥等症,皆属肾阴不足,致肝阳上升的见症,临床上常以针刺涌泉穴收到卓效20。针灸治病原理之一调和阴阳,涌泉穴之本经7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 年第 46 卷肾经承足太阳之阳,合于足少阴之阴21,取之可令机体从阴阳失调状态转向相对平衡的“阴平阳秘”状态。灵枢终始曰:“阳受气于四末”,灵枢本输云:“四末阴阳之会者”,阳气聚集于四末,阳胜则热,故针刺涌泉具有泻热的作用。素问刺热论亦曰:“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胸结身黄”取涌泉就是以清泄热邪为目的的治疗方法,肝胆湿热郁结所致的胸胁胀痛、身黄,可以取具有清热利湿、导热下行作用的涌泉穴22,引肝胆湿热下行,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从而调和其阴阳。足少阴肾经主肾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可强肾补肾,通畅肾经,肾水充足可促进心肾相交,滋补五脏六腑。故针刺涌泉既能清热退黄,又能补肾强肾,体现了“治病必求与本”的原则。涌泉穴位于足底。足底内、外侧神经密布,血管较多、较浅,肌肉比较薄,浅层分布有足底腱膜、趾短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分布有骨间肌、足底动脉弓23。千金翼方云:“涌泉刺深杀人”,圣济总录亦云:“涌泉不可伤,伤即令人百神俱散。”针灸大成穴法:“针五分,不宜出血,灸三壮。”因此在针刺涌泉穴时不可过深,过 深 容 易 出 血 且 可 能 导 致 精 神 不 振,约0.5 0.75 cm 即可。5临床应用王治强病案25:耿 xx,男,26 岁。1972-12-12发病。自觉上腹胀,恶寒发热,倦怠无力,呕恶纳呆,尿黄。尿三胆阳性。肝功:黄疽指数 31 单位,凡登白试验直接、间接(+),谷丙转氨酶 766 单位,肝大 2 cm。西医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断:黄疸。取穴:主穴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太冲透涌泉。方法:左右侧交替使用,1 次/d。入院后未用中西药,单用针刺治疗14 d。疗效:临床诸症消除,黄疽指数已降至正常,肝仅触及下缘,肝功除谷丙转氨酶 162 单位外,余均正常。为巩固疗效,继续针刺,1973-01-28 复查肝功除谷丙转氨酶 48 单位外,余均正常,痊愈出院,随访 4 次复查肝功能均正常,无复发。按语:取之足三里意在顾护脾胃,阳陵泉透阴陵泉意在清热除湿,太冲透涌泉意在清肝利胆同时利小便以祛湿热,诸穴同用,标本兼治。6小结综上所述,取涌泉穴治疗“胸结身黄”一方面着眼于肝胆湿热之邪的内在病因,另一方面又与经络理论、脏腑理论、标本根结理论、治病求于本理论相关。涌泉穴在古代文献相关记载应用非常广泛,具有激发经气、镇痛止痛、清热驱邪、活血通络、调理脏腑等作用,治疗疾病涉及肢体经络病症、内科病症、外科病症等等。现代临床针刺涌泉穴常用于急救、内科病症等,如运用三棱针刺涌泉治疗青霉素过敏引起的过敏性休克26,艾灸双足涌泉穴治疗失眠27,涌泉穴按摩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28 等等。目前针刺涌泉的临床治疗范围比较局限,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其他适应症应用较少,治疗“胸结身黄”的相关临床应用也不常见,缺乏继承和实践。此外,在运用涌泉穴治疗疾病时,不应拘泥于这一个穴位。在古代文献中不仅有单独运用涌泉穴治疗疾病,也有运用其他穴位配合治疗的记载。总之,笔者认为,对“胸结身黄,取涌泉”应全面认识其理论实质,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加强对涌泉穴作用机制的理论性研究,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同时应加强对古代文献全面、综合的整理,继承和发展针灸歌赋。针灸歌赋是历代针灸医家临床治疗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是对针灸相关理论的高度概括,其内容直接来源于长期临床实践。在辨证准确、方法得当的前提下,歌赋对我们临床处方中选穴、配穴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参考文献 1 武晓冬 古代针灸治疗歌赋腧穴主治探讨 D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