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课程
背景
三段推
验式
高校
心理健康
教育
探析
黄勇明
第 42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东 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EAST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 SCIENCE)Vol.42No.1Feb 2023收稿日期:2022-10-12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 三段推进、五步体验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21YB084)。作者简介:黄勇明(1975),男,江西临川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程思政”背景下“三段推进、五步体验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黄勇明(东华理工大学 抚州师范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摘要:“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既要关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更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全程贯穿大学四年,可以采取“三段推进、五步体验式”教育方法,进行差异性、发展性和积极性教育。第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学生自我认知、适应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第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能力、恋爱问题应对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第三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学生应对挫折、缓解压力和减轻焦虑等能力的培养。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12(2023)01-0082-06黄勇明“课程思政”背景下“三段推进、五步体验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1):82-87Huang Yongming Analysis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ree-stage promotion and five-step experi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J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23,42(1):82-872016 年 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1。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讲话为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必须紧扣“课程思政”这一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断取得创新。余国良和谢天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创新上,提出要发掘互联网的新方式,利用心理仪器预测心理健康问题2。郝颖认为,高校要从打造本校特色的品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入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3。罗晓路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重点抓好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要特别重视教师的道德建设4。也有一些学者对“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数研究成果都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庞捷敏指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以“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坚持育心与育德结合,重视学生的价值塑造”为根本方向5。毛淑芳和叶星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的主旨,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底蕴,构建“知情意行四维一体”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6。刘颖等提出,高校要以大学生为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指导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显性”与思想教育“隐性”的融合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单纯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难以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最大的育人功能,因此急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研究。目前,有学者提出要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研究,如张澜和崔姜林呼吁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为基点,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为工作重心,以培养能经受考验的新时代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8;刘斐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都是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融合9;李特特提出了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思路和一些要求10。这些研究都指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融合的建议。但这些建议比较宏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在实践中,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设计上都基于一个假设:大学生是一个同质群体。其实,在不同的生活学习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困惑、心理需求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针对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需求,制定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内容,遵守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积极性原则,采取“五步体验式”方法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2018 年 7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 四位一体 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预防、识别、干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及时、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心理疾病发生率明显下降。”11 这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课程思政”是指通过构建全体人员参与育人、全过程参与育人、全部课程参与育人、全方位参与育人的形式,推进全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新教育理念12。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是高校所有育人工作者共同的任务,各个育人环节都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思政”这一时代主题。从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可以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不仅要预防、识别、干预大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还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帮助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培养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情绪调节、人际沟通、挫折应对、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使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有发展潜力的人,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这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殊途同归。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定位在培育学生“道德、自尊、自信、理性、积极、合作、负责”的健康心态,丰富大学生的认知,完善大学生的情感,提升大学生在责任心、自信力、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应该是,通过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标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管理、自我监控、人际吸引、情绪情感、首因效应、时间管理、挫折心理、心理压力、职业规划等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提升自信;参与到人际互动中去,感悟人际交往中合作、信任、倾听的重要性,提高交往能力;学习调控情绪的方法,提高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了解两性差异,提升处理恋爱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体验挫折、感悟挫折的正面意义,学会正确应对挫折。2“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2 1差异性原则“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全程育人和全面育人,更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据笔者调查研究,在大学四年的不同生活学习阶段,学生群体的38第 1 期黄勇明:“课程思政”背景下“三段推进、五步体验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困惑、心理需求等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大学一年级,大学生群体可能会在生活适应、学习方式、自我定位等方面存在心理困惑,而到了大学二年级,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困惑可能会集中在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情绪调节等方面。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遵守差异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群体的不同心理需求和心理困惑,开展差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2 2发展性原则“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重点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性问题,在不断挖掘大学生潜在能力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道德品质,使大学生成为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13。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守发展性原则,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发展性心理健康指导等形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遇到的困惑,从而促进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人际交往、挫折应对、生涯规划等方面不断发展、成熟。2 3积极性原则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认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应该遵守“价值中立”原则,不应该给大学生明确的价值导向,以免破坏心理咨询关系,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阻抗。“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转变这种观念,提倡积极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还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朝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育者要不断渗透正面的引导,注重正能量的传播,教会大学生用积极的思维看待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乐观的性格。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段推进”“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全程推进。一般而言,大学生四年在校学习和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入学适应阶段(大学第一学期)、心理冲突形成与发展阶段(大学第二、三、四、五学期)、挫折与焦虑阶段(大学第六、七、八学期)。处于第一个阶段的大学生会在生活适应、学习方式、自我定位等方面存在心理困惑;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大学生会在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心理冲突;处于第三个阶段的大学生会在论文压力、考研就业、生涯发展等方面存在心理困惑。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分“三段推进”,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内容都应该遵守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积极性原则,针对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需求,进行差异性、发展性和积极性教育。3 1入学适应阶段许多大学新生第一次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没有父母的照顾,没有熟悉的生活环境,会在生活上出现不适应。与高中学习相比较,大学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改变,有些新生也会出现学习上的不适应。还有些学生在中学期间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高考上,没有关注自我,进入大学后,突然开始审视自我,思考自己未来的定位,感到茫然和不适应。入学适应阶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该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提升自信,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尽快摆脱刚入学的心理迷茫与困惑,并对大学学习生活有积极的认识和规划。在这一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学生自我认知、适应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体验和自我提升体验,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以下活动:我的生命树、与自信同行、相识接龙、我的自画像、优点轰炸、自我价值提升训练,等等。要加强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可进行校史校情、地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