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典谟
词源
丁海斌
特稿PAPERS ON INVITATION-5-“典谟”一词源流考*丁海斌 张静(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南宁 530006)摘 要:“典谟”一词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特指类文档名词之一,它的源头为尚书序的“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之语,作为双音节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其原始含义是特指尚书中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五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典谟”逐渐演变出以文档、文献类词义为主的多种词义,同时呈现出使用连续性强、应用范围宽泛、词性典雅等特点。近代起,“典谟”的使用频次大幅降低。至现代,该词基本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历史语言。关键词:典;谟;典谟;尚书;词义中图分类号:G270/H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5-9652(2022)04-0005-0080 引言“典谟”一词作为中国古代典型的文档名词之一,其产生与发展围绕尚书及儒教经学,并在古代(汉以后)持续应用。虽然该词在近现代应用减少,成为历史语言,但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学术界主要围绕尚书对典、谟两种文体进行研究1234,或是对“典”“谟”二字单独进行考察56,关于“典谟”一词本身的起源、发展与应用并无专门性的系统研究。笔者虽在以往的研究文章中对“典谟”一词有所涉及7,但并未对该词有过单独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从“典谟”的起源开始,阐述其具体的词义演变过程,总结该词的应用规律及特点,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以弥补相关研究之不足。1 “典谟”一词的起源及原始含义“典谟”是由“典”与“谟”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的双音节文档名词。作为来源具有特指性的文档名词,欲探寻其起源与本义,应先追溯“典”字与“谟”字的起源,考察二者组合的起源与具体背景,找到其特指的对象与内容。1.1 “典”“谟”二字的起源与本义“典”是我国出现较早的古汉语单音节词,最早可追溯至殷商的甲骨文时期。其甲骨文的基本形象就是由上部的“册”与下部的“双手”组成,会意为双手捧册,体现该“册”的珍贵。殷商时期的“工典”是“典”的最早应用之一。在殷人卜辞中,“工典”一词为常例应用即为载有祝告之词的竹简,贡献于神灵8。因此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将“典”的本义明确为“祭祀时献给神明的简册”。“典”的本义带有明确的文档含义,后世将其本义进一步扩充,简括为重要的文献9。说文 丌部曰:“五帝*【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档案史史料学”(项目编号:19BTQ095)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丁海斌(1962-),男,山西寿阳人,汉族,哲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二级教授,档案学、科技史等学科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全国首届档案领军人才、全国档案专家。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史,科技档案与科技文献史,电子档案管理,中国古代陪都史,中国科技史等;张静(1998-),女,江苏南通人,汉族,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史。2022 年第 4 期 总第 264 期SHANXI ARCHIVES-6-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10而汉代王符的潜夫论则云:“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11“五帝之书”“先圣所制”均彰示“典”所代表的文书地位尊崇,足以垂范后世。由“典”的本义也发展出典籍、经典等表示书籍珍贵、值得阅读之词汇,并在现代汉语中传承运用。除本义外,“典”还演变出其他词义。如常道,道法(尔雅 释诂:“典,常也。”12)、法规(周礼 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13)、主持,掌管(尚书 舜典:“命汝典乐。”14)、抵押(金史 百官志:“民间质典,利息重者至五七分。”15)等,发展出典常、典章、典试、典卖等词语,亦沿用至今。“谟”也是较为古老的单音节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尚书中有皋陶谟。周礼 大行人记载:“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16“谟”从“言”,表示通过商议而拟定计策。有异体字“謩”与“谋”,其本义是论议谋划,引申为计谋、谋略。尔雅 释诂曰:“谟,谋也。”17而说文记载:“谟,议谋也。从言,莫声。虞书曰:咎繇谟。”18因“谟”字有议论谋划之意,在先秦时期“谟”即被用作臣下替君主谋划的一种奏议类文体。后来“谟”又假借为“无”,如宋代马令南唐书:“越人谟信,未可速进。”19这里的“谟”即“无”,没有的意思。“谟”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不少词语组合,如谟士、谟臣、远谟、宏谟等,均与议谋、计谋义相关。由于“典”“谟”具有文档词义,因此逐渐出现了一些由表示公文、档案名称合成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如“典谟”“典誓”“谟训”“谟诰”“典谟训诰”等,同时也存在“训诰”“誓命”等不含“典”“谟”但相类似的词语。这些词皆由“典”“谟”“训”“诰”“誓”“命”等表示先秦时期公文文体的单音节词组成,因此其组合的“典谟”“典誓”等词皆取对应的公文名合称之意。1.2 尚书“典谟”一词的特定源头从上文看,“典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是当时典、谟这两种公文文体的合称。具体而言,典、谟、训、诰、誓、命皆为尚书中的公文文体。尚书是“典谟”一词的特指性源头。春秋时期,孔子收集大量史官记注、官府文书等档案史料整理编纂“六经”,这也是我国目前可考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书是我国第一部典型的档案文献汇编。书汇编上古时期的档案文献资料,“上断于尧,下讫于秦”20,跨虞、夏、商、周四代,达 1400 多年。汉代时,伏生献书,称尚书,意谓上古之书。尚书的内容基本围绕帝王大臣的行政事务,其中大部分篇章均为相关的诏令、册命、诰言、奏议、誓辞等反映政事的公文。就文体而言,目前学界普遍认可尚书有六体。西汉孔安国尚书序记载尚书:“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21典、谟、训、诰、誓、命就是尚书中的六种公文文体,即六种内容不同的文书档案,分别对应尚书中不同的篇章:典,直序人事,简要记录帝王在位时国之大事。尚书中典篇仅尧典舜典,记录尧舜二帝在位的言论政绩以及二帝“禅让”的故事,是研究唐虞三代重要的档案资料。谟,主记言,内容为君臣之间的议论谋划。谟篇在尚书中也仅大禹谟 皋陶谟 益稷三篇,这三篇承接二典,基本围绕舜和臣子大禹、皋陶三人对话展开。其中皋陶谟也是我国最早的完整政务会议记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22。训,即训诫之辞,是臣子对君王的劝谏,如伊训无逸等篇,属于上行文。诰,即告谕之文,基本为君主对臣民的指示,如大诰康诰等篇,与训篇相对,属于下行文。诰篇也是尚书中篇章最多的一类,且大部分为档案原文,史料价值较高。誓,即誓师之词,是作战前王誓众的动员令。如甘誓汤誓等篇。命,即命令、命辞,等同于后世帝王的诏令。如顾命文侯之命等篇。特稿PAPERS ON INVITATION-7-综上,尚书 的价值不仅在于汇编各类历史档案,具有档案文献价值,也在于其反映了上古公文文体,对后代文体特别是公文文体产生深远影响。刘勰文心雕龙 宗经曰:“诏策章奏,则书发其原。”23并有人将其作为文学体式的起源。周卫东在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 一文中说:“所谓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实为我国古代文学体式的最早形态。”24先秦散文研究一文也说:“尚书不仅是文诰、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源头,而且开辟了古代散文创作的先河。”25虽然春秋末年后此类文体不再流行,但因尚书文体的特殊地位以及尚书本身被推崇为儒家经典,后世关于这类文体以及其对应篇章的记叙内容、语言特点、文学风格等探讨颇多,于是衍生出一类由尚书公文文体名称合成的词语。就历史文书和历史档案而言,是一物两称,所以这些词语具有明显的档案名词性质。如董必武先生在题赠档案工作一诗中,就用“典谟训诰”26来代表历史档案。“典谟”作为这类文档名词的代表之一,正是由此而生。1.3 “典谟”一词的正式形成及原始含义古人典、谟并称,形成“典谟”一词,既对应文体,又对应其所代表的篇章。正如上文所述,“典谟”一词源于尚书。既然尚书文体有六,典、谟又为何能够组合在一起?典、谟有异有同。首先,从上文看,典篇主记事,以帝王政绩为主;谟篇主记言,以君臣谋划为主。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说“但君则行之,臣则言之,以尊卑不同,故典、谟名异。”27言行不同、君臣有别,这是典、谟两种文体的不同之处。但典、谟也联系密切,才会被选择组合运用在一起:孔安国云“虞书典谟”28。实际上,尚书以时间为顺序,排列朝代分为虞书 夏书 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其中虞书最为特别,它包含了唐、虞两代王朝。尧禅让舜,舜在尧去世后建立虞朝,并承袭唐尧的制度,因此唐、虞两代联系十分紧密,后世将其称为“唐虞时代”。从内容上讲,虞书记录了尧、舜、禹(此时禹为舜的臣子)、皋陶四位上古君臣的事迹,是研究唐虞时代重要的档案资料。而这正是典谟五篇:尧典 舜典 大禹谟 皋陶谟 益稷。可以说,典谟就是虞书,可以代表尧舜时代。如汉书传叙传:“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29就将“典谟”与尧舜联系在一起。后世也常用“典谟”一词映射其代表的唐虞盛世,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典、谟虽然有区别,但性质却是相近的。孔颖达云:“虽言行有异,皆是考法古道以成不易之则,故史皆以稽古为端目。”30这一句认为典、谟记录言行有异,但他们都“考法古道”、都是公文文体,自然有相近之处,尚书中这几篇都以“曰若稽古”为开头,可见殊途同归。宋代袁燮在絜斋家塾书钞中提出“典者道之常行者也,谟者言之至嘉者也。典即谟,谟即典,本一也。”31认为典、谟“本一”。蔡沈书集传解释说:“谟,谋也。林氏曰:虞史既述二典,其所载有未备者,于是又叙其君臣之间嘉言善政。以为大禹、皋陶谟、益稷三篇,所以备二典之未备者。”32可见典、谟互为表里,是为姊妹篇。这符合中国人“言行合一”的理念。如此,古人运用文字时,将二者组合一处形成“典谟”一词,也就不难理解了。“典谟”虽然源于 尚书,但作为双音节词在 尚书 原文中并没有出现。根据“中国基本古籍库”“国学宝典”“中华经典古籍库”等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典谟”一词目前最早出现于西汉孔安国的 尚书传。唐代孔颖达选择尚书传为底本写作尚书正义,其中保留了孔安国传尚书的内容。孔传尚书时“典”“谟”组合出现共四处,其中两处并未组成词语,仍是单音节词的组合。如上文尚书序中“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便是一处。可见,在早期“典谟”一词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单音节词的组合演变而来。因此,另选用孔安国尚书传的其他原文:“大训,虞书典谟。”33这一句是孔传“大训”一词时的解释。他认为所谓“大训”就是典谟所承载的内容,即先王礼法德教。此处“典谟”与虞书相对,代表典谟整体内容,可看作完整的词语。其词义正是它的原始含义,是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的并称。典、谟几篇均为珍贵的文告档案,“典谟”的文档含义不言而喻。又因其原始含义是特指的尚书篇章,所以“典谟”一词也是我国古代典型的特指2022 年第 4 期 总第 264 期SHANXI ARCHIVES-8-类文档名词之一。2 “典谟”词义演变的基本历史脉络“典谟”一词自西汉一直发展至清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作为特指类文档名词,它的词义发展受到其特指内容的局限,基本围绕特指的尧典皋陶谟等篇作一定引申。可以说,“典谟”的词义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反映的是其特指尧典等篇的内容、性质、地位以及古人对唐虞时代的态度。笔者通过对“中国基本古籍库”“国学宝典”“中华经典古籍库”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分析“典谟”在各个朝代的基本使用情况及语义变化,将其词义的基本历史脉络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进行梳理与论述。2.1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起源期根据检索,“典谟”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但西汉时期只在孔安国 尚书传 中出现2次,未见其他记载,且词义皆为本义。东汉时期,“典谟”的出现频次增至 11 次,涉及汉书蔡中郎文集汉纪扬子云集 楚辞章句 礼记疏(郑玄注)6 部文献。此时“典谟”新增一项文献类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