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罗斯军事改革30年历史回顾与特点分析_王金华.pdf
下载文档

ID:411873

大小:1.41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俄罗斯 军事 改革 30 年历 回顾 特点 分析 金华
世界军事史研究 2022 年第 4 期119Historical Review and Feature Analysis of the 30-year Russian Military Reform俄罗斯军事改革30年历史回顾与特点分析 王金华 陈玮琳摘要:俄罗斯历时 30 年的军事改革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动因,其目标已基本实现。俄罗斯军事改革可分为仓促启动、艰难推进、积极进展、实质突破和深化发展五个阶段。特殊的历史背景、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军事文化,决定了俄罗斯这场军事改革具有自身鲜明特点。关键词:俄罗斯 军事改革 历史回顾 特点分析中图分类号:K512 E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83-(2022)04-0119-06俄罗斯军事改革,是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决定并在其领导下实施的国家军事组织的变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建军同时亦同步展开军事改革,对继承自苏联的国家军事组织进行根本性改造,以适应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转型,契合时代发展与军事改革规律,为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提供现实支撑和长远保障。俄罗斯军事改革虽然历尽艰辛曲折,但其目标已基本实现。回顾俄罗斯军事改革的背景动因和曲折历程,辩证分析其特点规律,可为中国不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借鉴。一、军事改革的背景动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极力主张在独联体内部保持统一的武装力量,但随着多数独联体国家纷纷组建本国军队,保持统一武装力量的愿望终成泡影,俄罗斯被迫走上独立建军道路。经与其他新独立国家激烈争夺,俄罗斯先后接管了境内外绝大部分原苏军部队。俄罗斯作为苏联军事遗产的最大继承者,共接管了苏联 75%的军队、50%的军事技术装备、约 80%的核力量、70%的军工综合体,仅兵力就有 275万人。俄罗斯据此组建了战略火箭军、陆军、海军、空军和防空军五大军种。庞大的军事力量既是一笔巨大财产,也是一个沉重包袱,特别是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化等大背景下,俄罗斯迫切需要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改革。(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发生根本转变,军事体制须作出相应改变。俄罗斯独立之初,围绕采取何种政治经济体制模式展开了激烈的内部斗争。“十月事件”后,俄罗斯就新宪法举行全民公决并获得通过,正式确立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及其相应机构相互独立的原则,建立了以总统制为核心的权力体制,“总统集权制”政体正式确立。在政治体制发生改变的同时,俄罗斯经济体制也发生根本性变化。从1992年开始,俄罗斯全面展开了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激进经济改革,大规模推行私有化、作者简介王金华,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外国军事历史;陈玮琳,中国人民解放军32041 部队某室主任,研究方向:军队档案管理。国家军事组织,是采用军事方法行使职能的国家管理机关、军事指挥机关、武装力量、其他部门的军队、军事机构和军事机关、战时组建的专业组织以及国家国防工业综合体的总称。参见陈学惠等编译:冷战后外国军事改革的经验教训,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3 年,第 451 页。.,:,-.:,2003.73.1993 年 10 月,叶利钦下令军队包围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所在的议会大楼,随后进行炮轰,武力强行解散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世界军事史研究2022 年第 4 期120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全面放开物价和外汇管制、取消国家外贸垄断制度、实行外贸自由化等一系列措施,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不复存在。政治经济体制的转轨,对俄罗斯军队和国防工业综合体等产生一系列严重影响,原有军事组织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政治要求和经济发展模式。为确保总统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叶利钦采取了一系列控制军队的措施,“不允许各政党及其他追求政治目的的社会团体在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其他军队、军事单位和机关中活动并建立其机构”。与此同时,俄罗斯军事组织有了新的界定和划分,内卫军、边防军和民防军不再列入武装力量,而属于相应其他军队,总统、政府、国家杜马、联邦委员会在国防领域都有了法律规定的相应权限;俄罗斯还需要制定区别于苏联时期的新的国防政策文件。凡此种种,决定着俄罗斯需要进行相应的军事体制改革。(二)建军指导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强调应对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俄军虽是在苏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其建军思想已与苏军迥然不同。俄罗斯准备通过大幅裁减军备,减轻经济压力,争取在短时间内按照新的建军思想,并借鉴美西方的建军经验,将俄军建成一支量少质高,能够应付各种冲突和战争的职业化军队。为使新建军思想得以贯彻,俄罗斯国防法规定:总统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军队的任务是抵抗外来侵略和履行国际义务。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 对俄军建军目标作了明确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能力和现有人力、物力资源,把国家的防御潜力保持在足以应付现实和潜在的军事威胁的水平之上”,“从质量上完善武装力量,确保其战斗准备程度能可靠地维护国家军事安全。”在确立建军思想过程中,俄高层依据其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分析判断,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和战略形势已得到根本性改善,当前及未来爆发世界性核大战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未来若干年内不会发生世界大战,只是可能发生性质和强度不同的局部战争。为此,俄军应将重点转向应对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三)军事政策和军事战略出现重大调整,注重突出核武器的遏制作用。俄罗斯虽继承了苏联的主要遗产,但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在国家军事政策方面,俄罗斯保留了苏联军事政策中某些成分,同时也根据新的地缘政治环境,制定了符合俄罗斯军事安全现实的新的军事政策。俄罗斯军事学说彻底摈弃了苏联透过意识形态多棱镜观察世界的传统做法,突出国家利益,强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军事手段保卫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俄罗斯的切身利益和大国地位。俄罗斯曾一度认为自己已没有现实敌人,但随着国内外安全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危机感陡增,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旨在遏制北约东扩的战略举措,逐步形成了以“现实遏制”为核心的军事战略。军事战略的实施需要军事实力作支撑,俄军数量虽大,但其战斗力与原苏军相比已无法相提并论。在外部安全威胁不断增加、常规作战力量严重削弱的情况下,倚重核武器遂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俄罗斯高层认为,俄罗斯作为大国,很大程度是以俄军拥有核武器为基础的,战略核力量是俄军的基础。俄罗斯军方高层多数也认为,从安全因素考虑,核武器仍然是国家安全利益的可靠保障,而且战略导弹部队是最廉价的一种武器力量,它能遂行 60%100%的战略任务,而所需经费仅占国防预算的 5%6%。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俄军不论如何改革,都必然将战略核力量建设置于首要地位。(四)世界新军事革命蓬勃发展,军事改革势在必行。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就率先预见性地提出,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精确制导武器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军队结构和战争形态的根本性变化,一场新的军事技术革命不可避免。但当时苏联坚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惯性思维,对军事革命的重要意义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直到海湾战争爆发后,世界主要军事强国掀 .1996-6-5.参见陈学惠等编译:冷战后外国军事改革的经验教训,第 452 页。.1993-11-18.参见友谊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军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35 页。俄罗斯军事改革 30 年历史回顾与特点分析2022 年第 4 期121起了一场新军事革命的浪潮,俄军政高层和军事理论家,才真正认识到奥加尔科夫关于世界新军事革命预见的正确性,从而开始对未来战争进行研究和分析,并认为战争形态将由工业时代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向信息时代高技术局部战争过渡。为此,俄罗斯决定改变传统的苏式建设模式,以适合未来战争特点和要求。长期以来,受政治体制、官僚作风等多种因素影响,苏军形成了种种积弊,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如陆军缺少满编兵团和部队,所有的兵团和部队都只有在作战行动前才能补足编制。又如动员体制异常复杂,总参谋长平时向军区、战时向方面军下达命令,其命令需按照军区(方面军)集团军(军)师团的次序层层下达。再如部队编制庞杂,保障难度大。苏联国防工业生产了大量型号各异的武器装备,使得部队编制过于复杂多样,苏军不得不在平时储备数量庞大的各种物资和武器装备,以备战时补充之用,而为储备、更新物资和维护武器装备,占用了大量人员,非战斗力量消耗军费惊人。脱胎于苏军的俄军,在接收原苏军人员和装备的同时,也几乎全盘继承了苏军的积弊和问题。因此,俄罗斯组建军队后,要使其成为一支新型军队,必须进行军事改革。二、军事改革的曲折历程依据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实质性进展,可以将其进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军事改革的仓促启动(19921996 年)。这一阶段的军事改革主要由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具体组织实施。在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安全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俄罗斯在重建军事组织体系过程中,决心摈弃旧有模式,着手制定新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建立新的国防领导和军事指挥体制,大幅度裁减军队员额并调整部队编制结构,改变兵役制度和教育训练体制等,并对国防工业进行改制,同时也在军事理论上进行了有别于以往着眼大规模战争准备的新探索。但由于政治动荡、经济衰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空前恶化,加之准备仓促,这一阶段的军事改革曲折反复、举步维艰、效果不彰。改革后的俄军,除规模大为缩小外,并无质量上的提升。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一度竟然找不到一个满员师,这成为俄军作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争无情地表明,改革后的俄军战斗力水平远不能适应现代战争要求。不过这一阶段的军事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是将庞大的军队员额进行了大规模压缩,为后来的军事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一些探索性的改革措施也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第二阶段:军事改革的艰难推进(19961999 年)。叶利钦成功连任总统后,继续推行军事改革,但由于重重困难,改革效果仍不够明显。这一时期的军事改革先后由国防部长罗季奥诺夫和谢尔盖耶夫主持,但罗季奥诺夫任期较短(10 个月),加之军政高层在军事改革问题上分歧严重,其主导的军事改革未能取得实质进展。而谢尔盖耶夫在叶利钦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即规划出 2005 年前军事建设和改革蓝图。至 1999 年底叶利钦卸任总统时,俄国防领导体制得到了稳定和完善,俄武装力量编制员额裁减计划如期完成,原五军种合并为四军种,战略核力量得到了维持和发展,军兵种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在军区展开了组建地区联合司令部的实际尝试,并开始组建按战时编制补充的常备部队,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水平有所回升。俄军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经受住了实战考验,基本肃清了车臣境内的非法武装,取得了重大胜利,并且在组织指挥、作战方法、作战手段以及信息情报保障方面,与第一次车臣战争相比都有了明显进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军事改革的效果。但是,这一时期的军事改革并未使俄军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总体看,俄军质量建设并未明显提升,部队的战斗和训练水平不高,武器装备老化严重,军工企业开工不足,军人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重核轻常”现象,俄军依然没有走出困境。这充分表明,俄罗斯此轮军事改革虽初见成效,但依然任重道远。.,2010.13-14.参见友谊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军事卷,第 390 页。世界军事史研究2022 年第 4 期122第三阶段:军事改革的积极进展(20002008 年)。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的前两个任期内,在叶利钦时期军事改革的基础上,利用国际油价走高和国家财政收入向好的形势,抓住机遇,加大国防投入,并任命自己的挚友伊万诺夫担任国防部长,加大军事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军事改革,取得一些积极进展。特别是改变了国防部长与总参谋长“平行”的现象,实现了武装力量领导权向国防部长的集中,同时也有利于总参谋部发挥军队指挥系统的“智力中心”或“军队大脑”的作用。这一时期俄罗斯继续压缩军队规模,加强职业化军队建设,实现了武装力量三军种和三兵种的结构,进行了将作战指挥与领导管理职能区分开来并建立跨军种联合指挥体制的试验,积极提高部队的机动性、灵活性和作战协同性,建立俄联邦武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