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退场
_
竞争
加剧
新能源
迎新
挑战
毕竞悦
洞见12法人特约撰稿 毕竞悦新能源车再迎新挑战进入 2023 年,随着新能源车“国补”完全退出,持续 13 年的新能源国补政策正式终止。实际上,在此之前新能源汽车购置享受财政补贴(下称“国补”)。已历经多次退坡。国内补贴有序退坡相对燃油车而言,中国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亟须通过政策激励解决“造得出”“卖得出”“用起来”问题。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新能源汽车购置享受“国补”。国补历史可以追溯到 2009 年年初。彼时,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试点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消费给予补助。2012 年,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对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明确。国补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弯道超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助力新能源汽车“造得好”、产品“卖得好”、消费者“用得好”。2016 年,财政补助开始采取退坡机制。截至2018 年,不同续航里程下,单辆纯电动乘用车享受补贴下降约 50%。2018 年后,国补政策进入调整期,新能源乘用车续航里程补贴门槛持续上升,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一方面,低续航能力的新能源乘用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另一方面,对电池能量密度、车辆能耗等要求逐渐趋于严格。2020 年 4 月,财政部等部门发布通知,2020 年2022 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年基础上退坡 10、20、30。补贴退场将给新能源车企利润带来较大压力。2023 年 2 月 27 日,理想汽车发布 2022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其 2022 年全年实现营收 452.9 亿元,虽然同比增长 67.7%,但全年净亏损达 20.3 亿元,净亏损额较 2021 年扩大 5 倍有余。从长远看,补贴退出有利于促进市场主体充分竞争、优胜劣汰。国际竞争持续加剧2019 年前,美国和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长期停滞不前。欧盟 2019 年、美国 2021 年以来大幅调高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力度“前所未有”。这些举措必将引发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和产业布局变化,进而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首先,美国新能源汽车“新政”正在充分释放其市场潜力。尽管特斯拉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美国企业,但美国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远远落后于欧洲和中毕竞悦国家能源集团技经院战略研究人员、高级经济师,法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博士。“国补”退场 竞争加剧法人杂志2023年03期13国。2020 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33.2 万辆,仅占美国当年汽车销售量的 2.2%。美国政府 2021 年年初开始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作为推动能源转型和“再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强化了对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2021 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65.2 万辆,同比增长 101%。尽管销量远落后于欧洲和中国,但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长很快,从 2021 年的 2.2%增长到2022 年的 7.5%。其次,欧盟补短板,在供需两端齐发力。2019 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为 56 万辆左右,大大落后于中国120 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2020 年开始,欧盟大幅度提升了对新能源车支持力度,兼用约束、惩罚与激励等手段。这些措施改变了欧洲新能源车销量长期缓慢增长局面。2020 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139.5 万辆,同比增长 142%;2021 年达到 233.2 万辆,同比增长66%。大众等欧洲一线车企新能源车产销量开始放量。国产新能源汽车面临挑战中国是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国家,在整车、锂电池及其材料等环节具有很强竞争优势。但美欧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将给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更大竞争压力。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产业链完整性全球领先,但零部件等供应链体系韧性不足。中国、欧洲和美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集中地。从原材料供应、三电系统到整车制造,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动力电池方面,2021 年年底,中国动力电池产能约占全球 70%。在整车制造方面,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生产能力,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354.5 万辆,远高于欧洲和美国。但是,欧美国家在发动机与控制系统、高端变速箱、电喷系统、芯片等领域优势明显,而中国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还没有完全突破,仍存在薄弱环节和“卡脖子”问题。二是公共充电桩数量全球领先,但产业服务体系配套不足。2022 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 520万台,同比增长近 100,在全球数量绝对领先。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服务配套仍存在不足,充换电设施缺口仍较大。同时,电价机制有待完善,充电桩运营平台繁多且运营模式不成熟、跨运营商信息互联互通尚未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大多仍不具备有序充电和车网融合(V2G)功能,无法适应智能有序充电需求。三是自主品牌车企数量全球领先,但高端品牌认知度和竞争力不足。相比燃油汽车,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改合(外)资车企主导市场局面,自主品牌占比较高。从全球市场看,中国新能源汽车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但中国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认知度偏低,无法与欧美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相比,如特斯拉品牌认知度远高于比亚迪、北汽等。我国国产品牌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四是国际矿产资源争夺愈演愈烈,动力电池严重依赖非洲刚果金钴资源和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锂资源。近年来,受国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提升影响,动力电池装机量与市场需求“水涨船高”,国际电池企业之间竞争不断加剧。在欧美均有补齐动力电池短板政策主张和行动实践背景下,其动力电池产能扩大必将推动相关原材料价格上涨。鉴于我国相关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在动力电池产业领域将承受更大成本和竞争压力。培育内外循环良性互动机制美国和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和新能源汽车本土产业链发展,将培育出更多美国、欧洲和日韩新能源汽车企业与中国竞争。预计 5 年内,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格局将发生明显变化,中国企业需要充分洞见14认识到风险,未雨绸缪,将竞争压力化为企业转型升级动力。首先,加强研发投入,补齐关键性技术短板。围绕新能源汽车车规级芯片、燃料电池、控制系统等重点技术领域,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力度,鼓励将科技企业研发优势、造车新势力品牌优势和传统车企先发优势有机结合,建立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多领域交叉融合,集中科研力量攻克关键技术。围绕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顶层设计,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研发应用。参与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则标准设计,制定和完善车载基础操作系统、安全操作系统及安全通信技术国家标准。其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服务配套体系。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合理规划充换电设施建设用地,推动社区、办公地点充电桩建设,消除私人充电桩建设障碍,提升县乡地区充换电保障能力。引导新建和改造智能充电桩,加快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支持运营商推进充电设备模块标准化,优化运维服务。建立新能源汽车充放电服务支持体系,打造智能充放电服务平台,加强对充放电运营平台统一监管。加快研发车网融合(V2G)、智能微电网及区域电能协调等能源互动技术。再次,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龙头企业,全面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培育新能源汽车“链主”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细分冠军。完善产业链重点和薄弱环节支持政策,加大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有基础的地区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或智慧园区,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引导企业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布局,推进各地新能源汽车工厂供应商近地化建设,在工厂附近构建供应链圈。加强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加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广力度。围绕“制造+服务”,把握主力消费人群审美趋势,优化产品设计,塑造特色汽车文化,推动智能汽车整车感知、交互与决策应用等领域软件变革,引导企业与互联网出行服务平台合作,提升新能源汽车网上服务、车载信息与智能交通、出行服务等领域便利度,塑造国际知名品牌。加大自主品牌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最后,加快矿产资源国际业务拓展,抢占战略主动权。加强国家与企业协作能力建设,以抱团“出海”方式,充分调动外交、经贸等方面积极参与,鼓励引导国内有条件企业开拓海外锂钴镍等矿产资源市场,逐步在境外建立稳定锂钴镍等矿产资源供应渠道。加快对海外钴矿、锂矿资源业务市场化投资,适时采取收并购方式抢占战略主动。总体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加剧,结构调整加快。中国车企应对措施持续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使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实现融合与对接,推动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建设,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激烈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责编 王茜)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