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结合”的理论特质、当代价值和实践遵循_崔露雨.pdf
下载文档

ID:411819

大小:287.84K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两个 结合 理论 特质 当代 价值 实践 遵循 崔露雨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崔露雨(),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年月理论研究 ,第期总第 期 “两个结合”的理论特质、当代价值和实践遵循崔露雨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百余年奋斗经验和历史成就过程中所得出的重大科学结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结合”彰显了唯物史观基本立场和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的理论特质,筑牢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底蕴,厘清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前提,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根据,体现了其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通过厘定话语创新和思想革新的建构前提、遵循社会运动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融通民本思想和人本理念,为 世纪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提供实践遵循。关键词:“两个结合”;实践遵循;理论特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在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征程中,“两个结合”既是贯穿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的思想方法论,也是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凝练与升华的思想理论成果。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最新论断和科学主张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也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根据和方法指南。通过探析并阐明“两个结合”的理论特质、当代价值和实践遵循,能够更深层次明确“两个结合”的理论立场和理论特色,彰显其时代贡献和时代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原则遵循。一、“两个结合”的理论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过程不是随意的“加合”和“汇合”,而是始终遵照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架构和思维范式的“融合”和“调和”,保障了其在结合过程中的方向性和稳定性。通过明确“两个结合”的立场遵循和方法遵照,实现对于“两个结合”的深层次认识。(一)理论生成:立足于唯物史观基本立场马克思基于对社会历史过程和社会矛盾运动的研究和考察,揭示了人的社会历史活动规DOI:10.15876/ki.llyj.2023.01.009律 唯物史观。马克思批判了旧哲学中将思想意识和社会现实相互割裂、相互颠倒的唯心主义,也指出旧唯物主义在认识和面对客观世界和事物时,本质上仍具有形而上学性。提出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新范式,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成为我们继承和坚守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指南。“两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产物,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基本的结合立场。“两个结合”在理论生成过程中,经历了从“第一个相结合“走向“第二个相结合”的结合道路,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内在逻辑,是对唯物史观的自觉遵循。遵循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则,“第一个相结合”是“第二个相结合”的现实基础。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生存都有其必然的现实土壤,“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世纪中叶,中国内忧外患,处于民族危难时刻。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对“第一个相结合”的探索由此展开。随着时代主题和时代需要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中国共产党实现思想引领、文化叙事以及意识形态宣传等“实际需要”开始凸显。“第二个相结合”便开始从“第一个相结合”内部衍生和发展。“第一个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以及时势国情等现实基础相结合,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 是 人 们 物 质 行 动 的 直 接 产 物。”随 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契合性的展开,“第二个相结合”便建立在“第一个相结合”的基础上,是中国 能 够 深 化 马克思 主 义 的 必 要 环 节。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和同构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救中国还能够发展中国。因此,“两个结合”不是一种顺承关系,而是一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第二个相结合”是“第一个相结合”的思想根脉。回顾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与中国面临相同历史境遇的国家有很多,但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实现全面深化和内化,这源于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最初能够被先进知识分子选择,能够被人民大众接受和认同,其首要的前提便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上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和融通性。习近平对此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了传统文化中先进的、优秀的思想精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顺应时代所需,符合人心所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二)理 论 表 达:彰 显 唯 物 辩 证 法 的 逻 辑方式马克思批判地吸 收 了 黑 格 尔 的 辩 证 法 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由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在内的一系列复杂思维和逻辑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基础”。“两个结合”中,“第一个相结合”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社会发展规律,“第二个相结合”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辩证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规律,同时,“两个结合”之间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相互作用规律,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首先,“第一个相结合”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即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以普遍性的形式存在的思想理论体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于中国具体实际和社会现实,并在解决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发展的同时实现理论创新。“普遍性”只有同“特殊性”相统一才能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革命战争时期,虽然始终是先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指导革命实践,但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脱离中国实际、漠视时势客观条件,使得中国革命付出惨重的代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邓小平指出:“把 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普遍性的形式顺应了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同时在中国释放出巨大潜力和发展活力。其次,“第二个相结合”体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态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和魂,在理论层面,对于中国文化该如何发展,汤一介曾指出:“可以有两个提法,一个是发展出一个适合现代化要求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个是发展出一个适合现代化的要求的、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面向中国文化的发展,既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实践中,毛泽东将“第二个相结合”付诸精神文明实践中,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转化为民族化风格和大众化语言形式,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先河,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思想精华和价值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最后,“两个结合”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规律。毛泽东认为:“化 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两个结合”囊括了实践应用 和 思 想 文 化 两 个 层 面 的 思 想 内 涵,包 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内容。“两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共同的理论根基和思想指导,分别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和思想上层建筑,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目标指向中实现了社会经济基础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协调统一。“两个结合”之间反映着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关系,“第一个相结合”是“第二个相结合的”的认同基础,“第二个相结合”是“第一个相结合”的实践场域,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相互为用、相互促进,在相互作用关系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共同进程。二、“两个结合”的当代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探索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的苦难和挫折。不断找寻着“以何结合”“何以结合”“结合以何”等基本问题的答案和线索。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习惯和欧美的大不相同。中国的社会既然同欧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和欧美不同,不能完全效仿欧美。正因如此,我们在“两个结合”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摸索出一条真正能够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道路,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理论价值、政治价值和实践价值。(一)筑牢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底蕴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所总结和凝聚的共性价值,不仅是中国发展所应遵照的价值准则,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应遵循的价值立场,是在“两个结合”的路径引导下而逐步生成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话语表达和叙事逻辑,从“一个结合”走向“两个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夯实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基础,从而拓宽了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向度”的基本理解,通过分析“两个结合”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在逻辑理路,能够更加清晰地分析“两个结合”对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塑造作用。首先,凝聚全人类的价值共识。在信息化时代下,只有真正形成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自觉抵御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蚀和渗透。马克思主义作为被实践检验的普遍真理,是建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要义,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内生性文化,不仅是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也是增强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在内生性文化和外嵌式文化的结合过程中,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为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开辟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经验借鉴,以世界人民共同期盼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性价值不断引导全球人民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真正凝聚人类的价值共识。其次,满足全人类的价值诉求,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不同国家之间实现协同合作、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愿景。因此,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始终秉持着“大同”和“和平”的发展道路。我国所倡导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理念,以及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发展格局,始终立足于“共同”价值理论。从目标定位、政策制定和贯彻执行都满足以全人类价值诉求为其基本指向。最后,增强全人类的价值财富,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精神力量和思想源泉的同时,中国的成功实践经验也在向全人类诉说着“如何真正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两个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独立发展的先进道路。在历史和时代的双重证明下,中国的道路是正确的道路、辉煌的道路以及奇迹的道路,所形成的理论体系既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如何走出独立自主道路的方法论,同时也奠定了全人类共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