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艺体道
中国美术
思想
关系
演变
王洁云
美術文獻FINE ARTS LITERATURE017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不但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艺术领域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风格,而且以“道法自然”等深刻朴素的理念,对中国美术作品的题材创作、审美取向、思想境界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 响,使我国美术作品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艺术的独特面貌。近年来,关于道家思想与中国美术关系的研究,部分学者已经就道家哲学与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关联做了论述1-5,如 浅析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对道家思想与中国山水画的绘画精神、艺术风格的关系做了深入研究,但是对山水画的起源与道家思想如何产生联系的过程阐述较少;中国画的审美意趣与道家哲学思想 细致解释了“道家哲学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观察”这一观点,但是对早期原始美术作品体现的“道”却未做研究。学术界对道家思想与中国美术关系的历史演变论述极少且不深入,如早期原始美术作品中体现的自然崇拜与“道”的关系,以及秦汉时期道家升仙的追求和后世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态度对中国美术作品的影响等,都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对上述问题进行剖析和论述。一、旧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源自自然的创作题材(一)“道”的起源关于“道”思想的含义,易经系辞上 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更是表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春秋时期思想家邓析认为,“道”其实是一种自然规律,“夫舟浮于水,车转于陆,此自然道也”。说卦 阐述,“道”代表了世间的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百家争鸣的论述恰恰说明,“道”最早是人们观察天地万物所得。(二)原始美术中的“道”中国古人通过观察自然所作的美术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岩画。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是岩画创作的高峰期,创作主题主要是自然天象、狩猎、祭祀、生活场景等,通过这些岩画,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类视角下的世界。岩画从内容上反映出先民的命运与自然息息相关,是体现人类依赖大自然的直接证明。我国北方内蒙古阴山地区有大量日、月、星、云等自然物象的岩画作品,其刻法有敲凿、磨刻、线刻等,艺术技法非常精湛。这些岩画大多分布在峡谷的岩壁上,观赏者能够强烈感受到天地之间的浩瀚灵气,体会画与自然相融相依的奇妙。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距今已有 10000 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东方天书”,上面刻有太阳、星相、人面、兽面和禾苗等图案,反映了史前农业部落对大自然最原始的崇拜。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要想保证丰收和社会发展,就离不开对自然的观察和尊奉,因此倡导顺应自然规律的“天人合一”思想应运而生。直至春秋时期,道家的老子集古圣先贤智慧,完善了古老的思想精华,最终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世界的最高真理。(三)春秋战国时期艺术品中的“道”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漆器、丝织品上丰富的纹饰中可以窥见当时的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这一时期虽然礼崩乐坏、连年战乱,人们对大自然依旧怀着尊敬和美好的憧憬。例如,常见的云纹有卷云纹、流云纹以及几何化的云纹、“以艺体道”论中国美术与“道”思想的关系演变文王洁云(北京车之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080)摘要 产生于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以“道”的哲学核心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系,对中国艺术史一直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美术方面,“道”思想反映了历代美术作品和创作主体的素材选取、修养追求和思想高度。关键词 道家思想;中国美术;演变中图分类号:J120.9文献识别码:ADOI:10.16585/ki.mswx.2022.09.0412022.09 总第 191 期018云气与鸟兽的相互转化等,代表器具有彩绘勾连云纹盨形器、卷云纹酒具盒、方格云纹酒具盒等漆器以及彩绘云气纹耳杯等青铜器,不同形状的云纹表明人们充满着高升、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还有天地初生的神话题材,表现了当时的人对宇宙起源的郑重思考,蕴含着浓厚的道家思想。二、战国至汉代得“道”成仙的渴望(一)黄老学的盛行战国中期,道家内部开始分化,形成了老庄学和黄老学两大派别。它们一个出世,一个入世:老庄学崇尚与世无 争、淡泊名利,黄老学倡导修行、经世、致用。其中,黄老学因在政治上的积极主张,受到部分统治者的青睐,如汉文帝、汉景帝等皆主张以黄老学进行统治。黄老学本是道家的经世之学,但其中蕴含的长生久视、丹道等内容同样令当权者垂涎。他们掌握权力后,觉得人生苦短,渴望江山永固,便开始追求长生之道,使战国至秦汉时期求长生、成仙风气盛行,黄老学也逐渐蜕变为“自然养生之道”。(二)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中的升仙思想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中就有描绘龙凤引导墓主人升天成仙的内容。汉书艺文志 云:“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无论是秦始皇时期徐福东渡求仙的传说,还是汉武帝为求长生好丹药,无不表示当权者渴望千秋万代的心理。贺西林教授认为,先秦和两汉道家吸收和兼容了神仙信仰的因素,神仙信仰的整合和系统化又得到道家思想的理论支持,道家超越生死的理想对神仙信仰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家思想的影响不只体现在追求形体不死的神仙信仰上,还通过神仙信仰对汉代丧葬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在汉画像石阙、石祠、石墓中能看到诸多仙境的设计和升仙图像,反映了当时从庙堂到民间求仙风气的盛行。例如,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东段的 祠主升仙图 中布满云气,有诸多肩生双翼的仙人,西王母正襟危坐于云气上端,两辆骈车自云气中出现,并向西王母驶去。画面中虽然没有祠主的形象,但是由情景可知,祠主即将到达昆仑,完成升仙目标。整幅画面没有显示出死亡的痛苦,反而充满了对未来幸福的热烈渴望。6在四川雅安,建于东汉晚期的高颐阙右阙第 4 层的正面和背面,也有西王母迎接阙主夫妻升仙的场景,工匠把恐怖的冥界描绘成人人向往的仙界,通过模拟巫术达到令阙主夫妻灵魂成仙的目的,大大淡化了生者对死亡的恐惧。汉画像中除了表现墓主死后升仙的场景,也有服食丹药的升仙图式。四川泸州大驿坝发现的东汉 1 号墓石棺上刻着道士炼丹以及已得到仙丹的墓主即将乘天禄升仙的场景。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出土的汉画像中也有多幅向西王母讨要仙药和灵魂升天的图样,再现了当时的人对长生不老的追求。7在壁画方面,秦汉时期与神仙信仰有关的题材记载可见于汉武帝的甘泉宫。汉武帝痴迷于求仙,听信齐人少翁之言,“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可惜,如今甘泉宫的壁画已不可见,遗址虽已被发现,但墙壁的位置已无彩绘的踪影。8(三)接引升天的“羽人”除了绘画作品,汉代的雕塑同样表达了当时的人对升仙的渴望,如出土的秦汉文物中常能看到的羽人形象。羽人最早出自 山海经,当时被称羽民。后 楚辞远游 有云:“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在当时的人看来,羽人身有羽翼能飞,与不死同义。因此,汉代墓室墓葬品中出现了大量羽人造型的文物。陕西西安南玉丰村汉城遗址出土的西汉羽人小铜像以及河南洛阳东郊出土的东汉鎏金青铜羽人小雕像,皆为大耳、凸唇、背后生双翼的怪异造型,整体与人类的样貌类似,颇似文献中记载的羽人。另外,汉代玉雕、铜镜、博山炉等随葬品中皆有羽人的身影,如陕西咸阳新庄村西汉渭陵陵园建筑遗址出土的羽人骑天马玉雕,造型为羽人策马执缰正欲腾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西汉“中国大宁”博局镜上可见四神、怪兽、羽人的形象;河北定州三盘山 122 号西汉墓出土的错金银铜管上刻有山峦、云气、羽人、龙、虎、凤凰、天马以及胡人骑象、胡人骑驼、骑射狩猎等图像。在出土墓葬品上的羽人形象中,不少羽人手握延年益寿的仙草,如上文提到的羽人骑天马玉雕;还有些羽人持象征王命的符或节,表明他们是接引众生通往天堂的角色。以上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陪葬品表明了汉代长生久视之道与神仙不死之术的盛行。汉武帝执政后,“尊君隆礼”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道家虽然自此在政治方面退出了历史舞台,却以另一种方式在 2000 多年的历史中深深影响着中国文人的思想。三、魏晋至明清时期中国美术中蕴含的“道法自然”思想(一)山水以形媚道魏晋、南北朝画论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道家倡导的第一原则“道法自然”,不只是对当权者的告诫,更是对待人生及看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如果说宗教许美術文獻FINE ARTS LITERATURE019给世人一个来世的期盼,那么中国的先哲们则通过感悟自然的力量为人们指出了理想的“世外桃源”。老子曾提出了“正反相成”“虚实相生”“返璞归真”等思想,这些思想在后世千百年的发展中为中国美术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境界。中国画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以形写神。以形写神是中国画的重要创作理念,最早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顾恺之在 魏晋胜流画赞 中说道:“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无)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唔对之通神也。”他认为,画人物时,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则不能反映绘画对象的神韵,作品就不算成功。“形”为器,是表现事物的载体和媒介,“神”则为道,是作品真正要传达的灵魂和目的。正是由于道家学说的影响,经过漫长的岁月,中国画终于以独特的审美理念削弱了功利观念,真正成为画家抒发胸臆的手段,使艺术创作成为心灵的悸动,最终创造出一片崭新的、充满自然美的天地。中国画中的山水画是最能体现道家思想的绘画载体。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 游春图,不过在更早的公元 5 世纪,南朝时期,绘画理论家宗炳就在其著作 画山水序 中阐明了山水画创作的意义。此著作第一次将“形神论”从人物画引入山水画理论,以道家思想中的庄学观点论证山水之美,“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等观点既结合了古代圣贤爱山水的“仁智之乐”和山水是“道”的体现的观点,又提出了用透视法以“存形”的原理,以及更进一层的“栖形感类,理入影迹”,最后以“畅神”言山水画的精神解脱功能和价值。其一反儒家的政教观,表现了一种超脱功利的审美境界及幽闲平和的虚静情怀,对后世的宋代山水画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纵观此后千年来的山水名作,无论是五代董源 潇湘图“淡量轻岚为一体”的画风,还是北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的“咫尺万里”、范宽 溪山行旅图 的“画山画骨更画魂”,抑或是南宋马远、夏圭的留白运用,元代倪瓒 渔庄秋霁图 的“静之愈静、空之愈空”以及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的“雄秀苍茫,变化极矣”,还有数不胜数的其他山水名画,无不体现着画家探索自然、领悟大道的修行过程。(二)写意画:狂放不羁的笔墨与淡泊致远的境界除了山水画,中国历代人物画、花鸟画作品也体现着道家精神,尤其是写意画。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导致写意画开始盛行。老子倡导的“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等理念与写意画的“以简驭繁”不谋而合。在人物画方面,南宋画家梁楷的 泼墨仙人图 李白行吟图 等名作充分体现了上述思想。梁楷擅长以简洁的笔墨表现人物的容貌神态,他能够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将写意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让观赏者读出画中澹远的意念,被认为开创了大写意人物画之先河。花鸟画自唐代薛稷、边鸾开始独立成科,经过宋初“黄荃富贵,徐熙野趣”以及崔白等画家的发展,在元、明、清迎来了繁盛时期。明初的大才子徐渭画墨牡丹,开创了写意花鸟画的先河。他一反勾染烘托的表现手法,将书法的笔法引入绘画之中,以泼墨法写之,“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著名的八大山人(朱耷)将花鸟画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他因身世缘故,笔下的鸟形象往往很怪,自有一种傲气在其中。观其画作,我们会发现他描绘的对象极少,常常一条花枝、一条鱼、一棵树、一个果便可成画,真正做到了笔简而意繁,体现出高旷纵横的风格,可谓前无古人。后世如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