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
刍议
吴天喜
收稿日期:2022-08-29作者简介:吴天喜(1975-),男(蒙古族),黑龙江杜尔伯特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22 年第 5 期(总第 190 期)民族学与人类学鄂伦春族族称与族源刍议吴 天 喜(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民族研究所,哈尔滨 150028)摘 要: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有“室韦”说、“肃慎”说、“鲜卑”说、“肃慎系靺鞨”说、“通古斯”说、“丁零”说、“综合说”,等等。关 键 词:鄂伦春;族称;族源;分布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22)05-0145-05 鄂伦春族共有人口 9168 人(2020 年)。其中,黑龙江省约占 47%;内蒙古自治区约占 44%。目前,俄罗斯境内与我国古代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属于同一部落族群来源的埃文基人有 3 万多人。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等县和黑河市爱辉区。鄂伦春族历史上是典型的游猎者,拥有特色浓郁的文化,有语言无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鄂伦春族分布于大小兴安岭的广袤山峦与河谷之中。兴安岭呈弧形,西为大兴安岭,北为伊勒呼里山,东为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平均宽约200300 千米,海拔 10001400 米左右,面积约为 8.6 万多平方千米。西麓山体平缓,由高至低逐渐延伸到呼伦贝尔高原。其间,海拉尔河、根河、激流河汇流于额尔古纳河。东麓山峦陡峭,延伸至松嫩平原。此区域河流湍急,包括绰尔河、格尼河、诺敏河、毕拉河、奎勒河、甘河、多布库尔河、那都里河、南瓮河,由西向东南流汇嫩江。北至伊勒呼里山,盘古河、呼玛河从山北流出汇入黑龙江。宽阔的冲击盆地遍布于峡谷之间,土地肥沃,宜农宜牧。小兴安岭山势平缓,海拔为 5001000 米之间,面积约 7.8 万平方千米。300500米高的丘陵和台地遍布其间。主要黑龙江支流有逊河、沾河、库尔滨河、嘉荫河流。总体而言,大小兴安岭既适于游猎,也适宜游牧和农耕,东胡族系发源、兴盛于此间,更替兴起后逐步南迁,显著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比如,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进入中原后建立北魏、辽、元等局部一统或大一统政权。族称与族源是有紧密关联的,因此本文将两者合并一处论述。一、鄂伦春族的族称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在历史上,也称为“打牲部”“使鹿部”等诸多泛称。在圣武记中记为:“黑龙江北,有索伦、鄂伦春、达斡尔等部,其种族散处山林。”此处“索伦”,专称部分鄂温克部落。在朔方备乘中541DOI:10.16415/ki.23-1021/c.2022.05.009记述鄂伦春为:“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以南,皆其射猎之地,其众夹精奇里江以居。”“索伦部”是一个对宽泛文化族群部落的统称。明末清初,指包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在内的黑龙江中上游流域各游猎、使鹿以及从事牧业族群部落的统称。这一分布广阔的族群部落,生活在西起石勒喀河、东达黑龙江北岸精奇里江(今俄罗斯结雅河)、北抵外兴安岭、南至大小兴安岭的广大地区。由于索伦人被清朝编入“八旗”,并在清朝统一新疆、台湾,反击英帝国主义侵略,征讨大小金川叛乱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英勇善战、不畏牺牲,威震四方、名声鹊起。所以,黑龙江志稿记为:“世于黑龙江人,不问部族,概称索伦,而黑龙江人居之不疑,亦雅喜以索伦自号。”何秋涛著朔方备乘亦云:“不问部族概称索伦,而黑龙江人居之不疑,亦雅喜以索伦自号说者,谓索伦骁勇闻天下,故借其名以自壮。”清朝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编入八旗后,对这些部落族群的内部关系才逐步清晰起来,有了比较准确的认知。比如,“索伦族类至繁”“其地居人不尽索伦”,其中,还有“俄伦春者,索伦、达呼尔类也。”鄂伦春族是“索伦”的一部分,而且只是临时称呼和泛称,真正专指是“索伦”鄂温克人。至今,鄂温克族中还有索伦部之称,而鄂伦春人早已没有了“索伦”的称呼。“索伦”翻译成汉语有“上游”的意思,所以,“索伦部”也被称为“上游的人们”。相比之下,“打牲部”重点指专门从事狩猎活动,或狩猎与戍边兼而有之的那部分鄂伦春人和部分鄂温克人 1。“使鹿部”主要指从事驯鹿的那部分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使鹿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的异译。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起始,在“上谕”或“奏折”中经常出现同音异写的鄂伦春的称呼。比如,在清圣祖实录中,就有“俄伦春”“俄尔吞”“俄乐春”“俄罗春”“鄂伦春”等多种称谓。关于“鄂伦春”一词,一般的解释是民族自称,由鄂伦春语“奥要千”音变而来。“奥要”汉语意为“山”,“千”汉语意为“人”,组合起来的“奥要千”(鄂伦春)就有“住在山上的人”的含义。清末民初,“鄂伦春”一词开始频现于各种文献档案和公文中,有关鄂伦春族各种问题的档案和公文以及研究报告、著作、论文等逐步增多,“鄂伦春”称呼逐渐成为固定名称。据宣统三年,徐世昌所著的东三省政略记载:“鄂伦春实亦索伦之别部,其族皆散处内兴安岭山中,以捕猎为业,元时称为林木中百姓,国初谓树中人,又谓使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鄂伦春族被认定为新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作为法定的民族名称确定了下来。关于“鄂伦春”一词的含义,学术界争议颇多。其一为“住在山岭上的人”,这与“鄂伦春”的汉译有关,同时,也与鄂伦春族游猎捕鱼的生活方式及活动环境有关,即鄂伦春人长期生活于崇山峻岭之中,久之被认为是“树中人”或“住在山上的人”。当然,这是他者对异类族类的表层认知,比如,元朝将黑龙江流域中上游流域的部落族群统称为“林木中百姓”,实则是一种表象称呼,未必是鄂伦春族的自称。其实新中国建立以前,黑龙江流域的很多民族还不是现代民族国家含义下的现代民族,还未形成完整的整体意识和自我整体认同,也没有整个部落族群的统一社会组织,更谈不上政治组织,是一种他者视域下的文化部落族群,整体被认定为现代“民族”,还是新中国的民族识别以后。据新中国初期社会调查资料,鄂伦春族老人认为,本族内部对生活在不同部落或地域的人们,一般称之为“千”,“千”即“人们”的意思。其二是指使用驯鹿的人,与历史上鄂温克族使鹿部落实则属于同类部落族群,新中国的民族识别,才分化为两个民族的组成部分。在南迁以前,属于一个部落族群的鄂温克人、鄂伦春人的一部分是饲养驯鹿的族群部落。据文献记载,驯鹿在鄂伦春语中的发音为“鄂伦”,而有一部分鄂伦春人有使用驯鹿的习俗,在他者的眼里这部分人就是“使用驯鹿的人”,鄂伦春的族名就由此而来。但是,鄂伦春族自身不会称自己为“使用驯鹿的人”,“鄂伦”是自称的说法是很难自圆其说的。清代何秋涛在朔方备乘中说:“今黑龙江641所属东北部族,有鄂伦春者,亦使鹿,盖俄伦即鹿名也。”清代的图里琛在异域录中认为,通古斯人“畜鹿以供乘驭驮载,其鹿灰白色,形似驴骡,有角,名曰俄伦”。与前述观点基本相同。语言学家胡增益认为,“鄂伦春”翻译成汉语是“使用驯鹿的人”,但由于历史的长期演变,语言的原意也有可能发生变异,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其三指归顺的人们。也有人认为,满语称“归顺”为“奥伦千”,“鄂伦春”即源于满语。对此,有鄂伦春老人回忆说,他们的族称是清朝官员给起的,既然鄂伦春族已归顺清朝,故用“奥伦千”相称呼。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之前鄂伦春族的族称是什么哪?鄂伦春族学者韩有峰对这种观点不认同,他认为“这种解释有诸多疑义,是不可靠的”226。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鄂伦春族有古老氏族 20 个左右,比如,呼玛和瑷珲地区有“玛涅依尔”“嘎格达依尔”等 6 个古老氏族;逊克和嘉荫也有 6 个古老氏族。这些古老氏族散居各处,互不相属。黑龙江志稿曰:“更有居鄂伦春东邻 即黑龙江上游至精吉里江一带之玛涅克尔人,居黑龙江下游及松花江沿岸之满珲人,因与鄂伦春种族语言相似,亦有称为鄂伦春者。”梳理历史文献,鄂伦春族主要古老氏族如下:(一)“玛涅依尔”“玛涅依尔”是鄂伦春族人口最多的古老氏族之一。原居住在漠河以下至精奇里江一带,后来迁移居到呼玛河、盘古河和西尔根气河流域。今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乡和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乡的鄂伦春族就属于这一氏族,现在汉姓称之为“孟姓”。(二)“毕拉尔”“毕拉尔”原居于黑龙江以北地区,主要在精奇里江、牛满江,以及逊河一带游猎迁徙。迁入黑龙江南岸后,他们主要活动在法毕拉河、刺尔滨河、逊毕拉河、库尔滨河、乌云河、乌拉嘎河、嘉荫河和汤旺河一带。由于鄂伦春人习惯于称“河”为“毕拉”,故该氏族因“毕拉尔河”而得名,人们常称其为“毕拉尔人”。当族内之间相互自称时,他们通常称之为“毕拉尔千”,汉语意为“住在河边的人们”。今为黑河市新生鄂伦春乡,逊克县新鄂鄂伦春乡、新兴鄂伦春乡和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村的鄂伦春人。(三)“满珲”“满珲”氏族曾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库页岛以及松花江沿岸等广大地区。其中,对生活在混同江流域的鄂伦春人,人们也习惯于称之为“满珲人”。“居黑龙江下游及松花江沿岸之满珲人,因与鄂伦春部落族群语言相似,亦有称为鄂伦春者。32 这部分人因居于“满珲河”而得氏名。(四)“奇勒尔”“奇勒尔”是恒滚河流域的古老氏族之一。据吉林通志载:“奇勒尔亦曰奇楞,在宁古塔东北二千余里亨滚河等处,即使鹿鄂伦春游牧处所,职贡图所谓鄂伦绰者是也。”黑龙江志稿亦载曰:“奇勒尔类生蕃,以打牲为业,住内兴安岭山中,居无室,随姓转徙,打牲外,尤善捕鱼。”对于牛满江以东至海的那部分鄂伦春人,赫哲族、满族习惯于称之为“奇勒尔”,而后又有“栖林”“奇楞”“麒麟”等诸多称呼。这部分鄂伦春人后来成为赫哲族的一部分。(五)“山丹”“山丹”是阿伊努语,是虾夷人对库页岛上的游猎民族的称呼,这部分人被认为是鄂伦春族的组成部分,但显然依据不足,因为本来鄂伦春族在历史上没有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据文献记载,阿伊努人将黑龙江下游流域的某些部落族群称作“香旦”“山丹”,日文文献中也记载为“山鞑”“山靼”“山旦”等,其实都是同音异写。山丹人实则指 18 至 19 世纪黑龙江下游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部落族群,包括赫哲、费雅喀、鄂伦春、奇勒尔、库页、恰喀拉等。“山丹”不是指某个部落族群,不是单一民族。二、鄂伦春族族源的多源性由于历史上的鄂伦春族本来不是现代意义上民族,而是一个没有整体自我认同的宽泛的文化部落族群,“鄂伦春”严格而言是被他者视为近似部落族群的统称,因而想要从中找到明确的源头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鄂伦春族源问题没有定论的原因,专家学者莫衷一是、各抒己见就很正常了,意见统一反而存在问题。741(一)关于鄂伦春族“族源”的几种观点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其一为“室韦”说,以冯君实、赵展、干志耿、孙秀仁为代表。韩有峰认为:“鄂伦春族源于钵室韦人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32 都永浩主张:“鄂伦春人主要来源于钵室韦人和北室韦人。”4 于学斌认为:“鄂伦春族源于北朝的钵室韦人只是说它的主源主流是钵室韦人。”5 其二为“肃慎”说,以陈玉书、孙进己等为代表。其三为“鲜卑说”,以索斯诺夫斯基为代表,他在鲜卑鄂温克一书中为立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四为“玄夷人(所谓的“倭人”)说。卢琼在所著东戍见闻录 中,以传说中的“玄夷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五为“肃慎系靺鞨说”,以鄂伦春族学者韩有峰为代表,他使用文献记载资料,从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