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中心主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市“海峡第一村”的实证分析_徐粤超.pdf
下载文档

ID:411739

大小:1.64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心 主体 参与 乡村 社会 治理 海峡 第一 实证 分析 徐粤超
2023年第1期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摘要:面对乡村发展薄弱的社会治理现实,传统一元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格局已难以支撑起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要求,需将多中心主体力量纳入到治理机制之中,摆脱乡村发展困境。鉴于此,文章从多中心主体的视域研究乡村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新可能,以晋江市“海峡第一村”的围头模式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党委、政府、社会以及公众等不同参与主体的特点与作用,提出该模式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推动多中心治理在新时代的现实语境下发挥更大的效用。关键词:乡村社会治理;多中心主体;海峡第一村中图分类号:D936;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84(2023)01-0064-05收稿日期:2022-09-18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创新战略研究计划项目(软科学)“乡村振兴视域下科技创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研究”(课题编号:2021R0088);福建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课题研究项目“福建省乡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中的群众参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FJKX-A2006)。作者简介:徐粤超,男,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张叶云,女,福建江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海峡社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乡村问题,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会将乡村社会治理列为重要讨论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构建“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强调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把治理问题上升到一个高度,强调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4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总结党的治理经验与成就,指出在社会建设上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有关的论述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指明基本的方向与目标,要求吸纳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之中。多中心治理理论是近年兴起的学术理论,是奥斯特罗姆创立和发展的学说,打破了过往以国家或政府为单一治理主体的限制,探索了其他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可能性。5这种新的理论视角为我国现实需要的治理环境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理论借鉴,但目前学界将该理论应用于乡村社会治理领域的有关研究较少,缺乏理论与实践、模式与案例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晋江市“海峡第一村”的围头村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示范村,具有多元、广泛、特色的治理主体,有着其独特的乡村治理成果和经验。鉴于此,本文以围头村为典型案例,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理论支撑,以晋江经验为精神指导,通过分析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特质及参与现状,比较其不同作用、适用场景等,深挖并凝练出新型乡村社会治理的范式经验、面临的挑战,探讨从以政府为单一治理主体的治理模式到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的转型路径,为其他乡村地区摆脱乡村社会治理困境提供探索路径。二、多中心主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围头模式”(一)党委领导:乡村社会治理的领导性力量党的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主心骨,在多元治理多中心主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模式、挑战与对策基于晋江市“海峡第一村”的实证分析徐粤超1张叶云2(1.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2.福建江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第2期2017年2月NO.7July.2017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2023年1月NO.1Jan.2023福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23年1月第1期主体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最为重要的领导力量,在高格局、高站位上引领围头村的发展。一是政治引领,发挥把控全局、统筹谋划作用,准确把握乡村社会治理的属性要求与主体要求,以“晋江经验”作为发展地域特色的指导思想,以政治功能统领宣传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与行政功能,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共识,推动党的先进理论、政治主张、精神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具体的实践行动。二是战线统领,重视乡村社会治理中统一战线的工作,发挥中间桥梁作用,整合现有资源,为外界与乡村的沟通、协作与对话搭建平台。以专业化人才为战线优势,让各个阶层的人才都能根据专业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提出针对性、创新性的发展意见,为乡村社会治理优化决策营造多元开放宽容的社会环境。三是抓住要领,注重加强乡村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方向引领,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重点攻坚克难问题出台相关支持性政策,提供意见指导,提出治理要求,提升治理地位。四是修炼本领,注重培养乡村人才,加强基层干部培训和锻炼。基层政府建立起村级后备人才库,积极为乡村提供既有本土风味又有专业学识的人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乡村带头人,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工作。(二)政府负责:乡村社会治理的导向性力量各级政府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执行主体与责任主体,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和活动,推动乡村的有效治理。一是政策指导,落实落细各项优惠补贴与扶持专项政策,为乡村社会治理的日常运转及平台建设进行“输血”,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及资金来源。开展各项农村改革和试点任务,实施新农村建设模式,打造“美丽乡村”。二是文化引导,积极引导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为乡村社会治理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基层政府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打造文化建设工程,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三是资源利导,充分盘活闲置资源,将多方资源、多支队伍、多种力量聚合到“乡村社会治理的中心任务”之中。通过政府的资源整合和因势利导,有效整合全村的文化资源、阵地资源,建设现代化乡村。四是合作向导,乡村社会治理覆盖面广泛,涉及多方利益责任主体,需要层层落实和推进。通过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发挥文旅、科技、农业三局在文艺文化、科技科普、农业农村的下乡作用,发挥教育工委在搭建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作用,发挥民政部选拔专业性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持作用,发挥广电局在先进事迹、道德模范、治理经验的宣传作用等。通过凝聚多方力量,搭建乡村治理合作平台,为乡村提供相应的平台资源和技术支持。而在笔者对当地村民的调研中,其表示:“村里面这种补助主要看镇上、省里的财政收入。无论是老师还是教育方面,我们这里财政收入高,老师的收入也高,其他地方哪里比得上我们。”GZ-LN-F6(依照质性研究的学术惯例,对文中涉及的受访者以“类别+主体+序号”的拼音首字母进行编码,下同)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围头村幸福感、自豪感指数较高,这与政府及时发放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乡村社会治理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作为基本保障。(三)社会协同:乡村社会治理的驱动性力量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发展与变化,要加强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其在带动乡村社会共建活力、增强乡村社会治理驱动力上的重要作用。一是志愿发动,该村通过组建本土性服务团队,发挥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的作用,让群社团各层面主动融入该村的战略规划蓝图之中,分担村委治理重担,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能力,优化治理体系。二是成员行动,以主题村日、主题党日为志愿行动平台,充分围绕乡村特有的文化和资源优势,以各项社会治理任务为主轴来组织和开展有针对性、特色性的志愿活动,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志愿服务连接器的作用,实现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三是组织驱动,依托于一套完整有效的行动、规范的准则,将各个组织和群众凝聚、联动起来,让社会治理行而有效。民俗传习中心通过组织和整合各大民俗传习场所,制定乡风文明的管理规则制度进行规范和引导,致力于将社会组织与本村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将移风易俗所节约的资金,用作乡村基建、困难帮扶等公益慈善事业,从而实现乡村从自治达到善治的良好效果。四是精神打动,充分挖掘社会组织的组织特性与优势,开展与多元主体的交流互动、研学体验、爱心资助等活动,强化情感联系,传递乡村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精神与情感。在笔者对当地志愿组织负责人的调研中,其谈道:“志愿者包括巾帼志愿者、围江人志愿者、共青团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妇女志愿者都有,但我们一般都一起做。”SZ-HQ-E2 反映出多元化的志愿者队伍能够强化乡村社会治理的驱动力,形成除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方主体力量。(四)公众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特色性力量1.以华侨乡贤为“幕后军师”,拓展乡村治理维度乡贤华侨在乡村有着极高的权威、地位和话语权,发挥华侨乡贤在涉及乡村建设、发展规划、重大徐粤超 张叶云:多中心主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模式、挑战与对策652023年第1期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决策中的建言献策作用,促使乡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发展前景得到质的飞跃。通过以乡风文明抓德治的思路,发挥祖训家风与村规民约的制度保障作用,让乡贤成为“以文养德、以行树德、以评弘德”的督促者、践行者、示范者,营造从德向善氛围,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依靠华侨乡贤成立民间调解委员会与村民调解协商室,发挥其在乡村邻里文明矛盾的“维稳调解”作用,通过亲情牌、友情牌、乡情牌,将这些冲突的矛盾转化为一股围绕集体利益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在笔者对当地华侨乡贤的调研中,其表示“村里人都相信我有很多人在带动做这些慈善因为是我组织的,人家也愿意捐现在这个宗祠,正在发挥作用移风易俗就是从这边着手,节约祭天经费,带动会更加有效。”SZ-HQ-E4 这彰显出华侨乡贤在乡村社会中的权威地位,能够对移风易俗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以台胞友人为“人才源泉”,打造两岸治理品牌将两岸姻亲关系与情感连接转化为治理优势,围绕两岸交流的重大节庆契机,搭建双方学习、互动与交流的平台,抑制两岸分离的“推力”,营造吸引台胞的“拉力”。持续加快推进两岸人才融合发展,推动台胞融入乡村社会治理,邀请台湾专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助社区营造,与台湾社区结对共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乡村文明形象,提升治理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共治共建共享的大格局,打造独具特色的两岸融合发展的乡村社会治理样本。在笔者对台湾教授的调研中,其表示:“我们的祖先是从这边过去的,有种说不出来的情感存在,虽然隔了几代,但是那种感受是毁灭不掉的。”GZ-TB-F2 情感联系的纽带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当地通过微景观营造浓厚的闽台情缘氛围,构筑村民与台胞友人的共同文化家园,打破乡村社会治理的文化孤立状态,注入新的情感内涵和血液活力,有助于在一个共生单元中形成彼此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是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实现的文化基石和情感基础。3.以外来人员为“筑村巧匠”,夯实基础治理工程晋江有着历史悠久的移民传统和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该村通过志愿服务、节庆民俗、评选典范等特色活动,以及四点钟学校、教育服务等服务平台,为外来人员创建了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融入平台与通道,解决“切身难题与后顾之忧”,满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需求和社交需求,提供了这一群体与原住民同等的参与民主治理的机会,保障新旧村民的权利平等、和谐交融、合作互利,推动新村民的“落地生根”。在笔者对当地村民的调研中,其表示:“一个乡村要是密封式的就永远不能发展,需要外来人口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形成双赢。”GZ-FN-F8在内外文化的交融下,这一群体对于社会治理实现了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在该村基础性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的独特力量,这说明乡村社会文化的接纳程度、文化氛围、治理环境影响外来人员的社会融入感和治理参与度,推动多元共治成为可能,实现“共同发展、成果共享”的双赢局面。4.以妇女力量为“巾帼力量”,扮演特殊治理角色妇女是志愿服务的“半边天”,是社会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巾帼力量。发挥该群体情感细腻、亲和力与感染力强的内在优势,通过挖掘“广场舞大妈”力量,在庆典活动、迎宾接亲、文艺表演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营造浓烈氛围,展现乡村精神文明面貌。链接外部资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