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石头说话”_民间碑铭文...阳田野调查所见碑铭文献为例_邹毅.pdf
下载文档

ID:411713

大小:1.54MB

页数:1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石头 说话 民间 碑铭 田野 调查 文献 邹毅
“让石头说话”:民间碑铭文献释读与川东北区域 社 会研究?“让石头说话”:民间碑铭文献释读与川东北区域社会研究以四川 巴中恩阳田野 调查所见碑铭文献为例?邹毅黄尚军内容提要:川东北重要孔道的巴中恩阳 为水陆 交汇重镇,今存学界称为“历史活化石”的碑铭文献,记载了 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诸多信息,可为区域史的研究提供新材料。本文通过释读实地调查所得宗族类碑铭文献反映的移民历史、宗族文化、民间信仰等内容,挖掘其具有的价值。指出对区域社会的认识,不应仅限于理清区域的历史进程,还应重视其作为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之区域路径的意义。关键词:区域社会;民间碑铭文献;历史价值引言近年来,学界十分重视民间碑铭文献的发掘和整理,如对华北水利碑铭文献和华南宗族碑铭文献的整理,取得了突出成就,碑铭研究?论集刊发的诸多文章,即体现出历史 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向。川东北地区至今保存有大量雕刻精美的清代墓碑,其铭 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本文试图以笔者在四川巴中恩阳田野调查所见碑铭 为例,说明其“历史 活化石”的价值。坫金项卩:年阔家社科柚 金西部项“淸代巴却宗族类碑铭文献 搜(项:编 兮丨)。?郑振满编:碑 铭研究,北京:社会科文献出版社,年版。?地方文 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作为川、陕二省分界之山脉的大巴山脉,地势险峻,山谷纵横,著名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蒸枝道历来为南北交通必经之路。明清时期,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巴中地区沿河城镇得地利之便,即成货物集散之地,尤以恩阳为最。道光十三年()巴州 志?建置志上?场镇:又二甲恩阳河,分老场、新场、回龙场,三场 并列,对 河鼎立,人烟稠密,州中场市,此 为最巨。?民国十三年()巴中县志?政事志下?慈善:州西恩阳场,为商贾辐辏之区,闾阎鳞次,其聚而居者不下千有余家。?民国十三年()巴 中县志?政事志上?实业:金工以恩阳河出品为多,所 造各种 什物颇适用,行销极旺。上年 有 就本 地开锅 厂者,近已歇业。铧厂 随地 有之,但铁由南江输入。乡立商会四处:江口场、恩阳场,均民国二年成立;曾口场、佛楼寺,均民国八年成立。上述材料表明,明清至民国,集水陆两码头于一体的恩阳,舟楫如林,马帮成群,恩阳的大栈房?带,背客成线,货积如山,这些货物很快又转运至通、南、巴一带。恩阳山歌“盐巴上高山,桐油下平川。背老二,挑老三,老大就是栳高肩”?以及巴河号子“恩阳两岸有名堂,骑门柜儿大栈房。一四七、二五八?,十大碗来冷二两”和川东北谚语“通江河,南江河,好耍不过恩阳河”等,便是其商贸繁华的例证。据传,明清时期,恩阳古镇内常住人口约一万人,常有三千多商人往来,大小商号多家、盐店家、饮食店多家,客栈、茶坊、酒家多家,商号小贩不下 家。恩阳镇商品交易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空间格局,这在恩阳 民歌中有生动呈现:义阳山红梅阁名传久远,回龙街 有二十四家 盐 店,伞铺街满摆着干 货 雨伞,半 边街专门卖蔬菜 海鲜,起凤桥卖的是鸡鸭 鱼蛋,上正街卖竹器锅 盆碗盏,新市街卖 绸缎官绅挑选,文昌阁犹 如那宝殿金銮。后街子猪牛肉挂 在两边。禹王宫卖的是 棉线土烟。鸡 神楼摆土布上万成 千。河坝里猪牛市经纪操盘。下正街是纸货花色齐全。河坎街糖糕饼远销巴南。朱锡谷修,陈一津等籌:道光十三年()巴州 志刻本。张仲孝等修,马文灿 等纂,余震等续纂:巴中县志,民国七年()修,十三年()续修,十六年()石印本。张 仲孝等修,马 文灿等纂,余震等续纂:巴中县志,民 国七年()修,十三年()续修,十六年()石印本。栈 房:旅店。也说“歇客 店”。栳髙肩:以 肩膀扛运货物的人。背老二:以为人背运货物为生的人。也可喻指吃饭多且吃 相不好的人和长得很壮、很结实的人,含贬义?挑老三:多指走街串巷的货郎之类的人。而当地在城镇 为人背运小型杂物的人,则称为“背篼儿”,因其常用 背篼 替人装运货物,故名。恩阳地区有逢阴历的“一、四、七”或“二、五、八”赶集的 习俗。“让石头说话”:民间碑铭文献释读与川东北区域社会研究?桶市街 水粪 桶任 你挑选,王爷庙 米粮市贩子 梭穿。姜市街卖生姜四季不断,乌龟包 鸽 雉鸠 野味美餐。鱼市街售鱼鳖 恩 河特产,横 街子柴和煤堆积如山。黄桷树骡马市牛鸣羊 咩,皂树 街小百货样样齐全。?如果说商业是人与物的复合流动,那么与之相伴生的还有随人和物的流动带来的观念和文化的流动。恩阳处于“水陆两码头”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文化自然呈现出融汇南北、沟通荆蜀的特点。今天的恩阳地区保留 了诸多文化遗迹,以下从物质性文化遗迹碑铭文献的维度,通过具体案例,窥探恩阳文化的特色。一、移民?乡间寒士?乡土社会:石氏宗祠碑铭解读作为中国王朝时代的国家意识形态,儒家文化不仅以科举考试的方式深人士大夫阶层,而且通过各种礼仪标识和行为规范,渗透到人们 的日常生活中。具体到中国广大的乡村,这种影响如何通过个体生命的实践来实现,则因史料匮乏而难窥全貌。笔者在恩阳玉井乡牛项颈村实地调查时,发现的“石氏亲 君庙”和石氏宗祠中 的数通碑铭,不失 为珍贵的一手史料。()移民迁徙的记忆与史实关于该村石氏家族的历史,石氏历代源流节略碑有如下记载:至宋,昌言公登进士,官两浙,苗裔散布东 南。其近孙解元奇 卿,因金人乱,与兄弟原卿、政卿,由河南归德府永城县迁江楚,后复迁兴国州之永 福里后田村。政卿公者,即吾族初分 派之远祖也吾订 派一世祖祥三公,始迁石家寨,既而嫌其风俗浇薄、田地硗卤,又迁至辛 安,于七峰白浪之麓依双井而卜宅焉。三世祖讳志仁、志义。仁祖信佛出家元通寺,法名普 坚,无子,止二女。次女童女修真,道号妙福。义祖好善,与高僧大川契修法 华寺,塑真容于中。子四,女一,号 隆八,亦 童女 修真。四世祖讳自宽,明时饥,输 粟济 荒,赐义官。五世祖永淮,迁 七 流堉。十一世祖其初,迁大冶县西阳里。十四世祖 得 章,乾隆丁丑入川,时年二十一,创业巴南,此吾祖发祥之始。上述文字对石氏家族的历史勾勒虽不详尽,却颇具特色,其中对宋代开始的一些关键历史节点和关键人物的记载,透露出 以下丰富的历史信息:第一,石姓的迁徙,从两浙而河南,再避金人南下,由河南人江 楚,再迁湖北兴国州定居。与巴蜀大部分家族来源 于“麻城孝感乡”的迁徙忆相比,氏 的迁徙路线虽在上述世系记载中缺失较多,但从河南入湖北,再人巴蜀的时间和地点 都较清楚,并且明确指出,在人蜀之前,石氏十一世祖迁人大冶县西阳里,至十四世祖得章尸乾隆丁丑年()方入蜀地,而非迁自湖北麻城孝感乡。这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麻城孝感乡”这一“湖广填四川移陈俊:屮历史文化名镇?四川恩阳,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年版,第 页。?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民”的原乡记忆。第二,从十四世祖“乾隆丁丑人川,时年二十一”,可推出“订派一世祖祥三公”应生于明代初期,三世祖和四世祖也应该生活在明代初、中期,而三世祖志仁不仅本人出家,且其次女也“童女修真”。其弟志义虽未出家,但却 与“高僧大川契修法华寺,塑真容于中”,唯一的女儿也“童女修真”。此则材料虽为个案,但可见明代初、中期,宗教在湖北民间 的影 响颇大。作为供养人,信众还可以“塑真容于中”,这对研究明代湖北地区的宗教传播和 影响,提供了珍贵材料。而到清代中后期,石氏修纂家谱时,在诸多家族历史记忆中提出这一历史信息,本身也许反映出三世祖的信佛和“出家”在家族记忆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二)乡间寒士与地方社会石氏宗祠的数通碑铭中,历史信息最丰富 的是有关石纯一事迹的?记载,如例赠修职郎石老先生传,生动再现了清代中后期一个乡绅的事业和追求:先生之福又隆矣。且兼通夫艺精岐轩之术,口?活人;熟青 囊之经,寻 龙点穴;七诊九候,明明指下;五行八卦,朗朗中。举凡巴南慕先生之高风,而求嗜药、卜地者,日填于门。先生 不惜药材,不惮跋涉,无不调治得宜,斟酌尽善。方境 庸医浅术,莫 敢訾议。先生 之 艺,可谓 精矣。又况老而好学,耄而犹 勤。年逾七旬,手不释卷。纲鉴史册、诸子百家之书,无不旁搜远览。前古后今、盛衰得失 之 事,概能广见洽闻予与契交,常相聚首,受益良 多。上述碑文记载,石纯一对医术、堪舆都较为精通,又能“纲鉴史册、诸子百家之书,无不旁搜远览”,可谓标准的儒生,而能在家族史上留名,与其所作所为密不可分,虽不乏溢美之词,但从撰述文者与传主“常相聚首”且“受益良多”的记载可见,对其职业之叙述,应有可信之处。关于石纯一的事迹,碑文还有如下记载:迹 其先君,自楚入蜀,发名、成业,巴、南倶有 庄田。至先生而保世滋大,地田愈阔,托宇下 而 安作息,沭抚字而得举火者,不下数 十余家。收纳租谷,不事苛求,不 忍过取。无押租钱,而得耕 种其地者,七八十 年。即 间有悭顽 之客,亦不与之计 较,先生之量又大矣。至于家道丰盈,粟陈贯 朽,钱粮出入,不权子母,不较奇赢,惟 好善乐施。亲戚艰难 者,提携之;邻朋困苦者,账济之;争讼不息者,邀 来家解息之;作为不好者,引往古劝戒之;亲不能葬者,送阴地以安埋之;该账无力还者,执债券以焚烧之;修砦垒,保一方之身家;途,便四境之步履;庙宇创有数座,常产舍,即花费多金,毫 不吝 惜。先生之德,可 谓矣石纯一的事迹不失为乡间绅士在清代中后期的身影,他虽一生未出 乡间,未人士林,但“少读诗书,精通文艺,因阨于小试,乃由俊秀为明经首选”;虽未经“正途”而取得功名,包括例贈修职郎石老先生传传家良言叙恭祝恩进士纯一大兄石老先生 暨德配刘孺人八旬 晋一双寿序以及有关石纯一自叙其修庙经过 的碑记。本文用表示原碑无法辨识的字。此字疑为“钱本 文中凡此类字,均在其后用表示。“让石头说话”:民间碑铭文献释读与川东北区域社会研究却积极介人地方事务,并以儒家士大夫标准要求自己,不仅对宗族内部贫穷困厄者加以救济,而且在租佃土地给别人时,不事苛求,不忍过取。同时,建寨垄,修路桥,立庙 宇,服务乡梓,但其事迹并不见载于县志等地方权威文献。明清以后,绅士在中国县级以下乡村社会的日常运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早在世纪中期,学界就已有关注,有学者指出:绅士是一个统治中 国社会的特权阶层。它所承担的许多重要职责 包括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管理范围,从意识形态的引导到政治、社会和经 济事 务的实际管理,以至于进入行政职责的范围。绅士身份是“由政府控制的 明文规定的铨选制度所决定”,因此在讨论绅士阶层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时,首先便排除了那些未曾获得功名的人士。石纯一的案例,促使笔者进一步思考,明清以来乡村社会在运行过程中,那些没有功名且不见于文献中的地方人士,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令人惊讶的是,石氏从十四世祖得章于乾隆二十二年()人川,到七八十年后石纯一生活的道光年间,便“地田愈阔,托宇下而安作息,沭抚字而得举火者,不下数十余家”,其发展之迅速,若纯粹依靠农业生产,应难以实现。石氏人川缘由及发家致富 的经过,碑文虽记载不详,但是否经商致富,再置买田地,从而实现农商一体的经营,则可大胆推测。如此推论成立,也许能印证清代恩阳与商贸之间的密切关联,但需要进一步调查和取证。另一则传家良言叙,可谓对例赠修职郎石老先生传的注解,就其事迹一一做了阐释。由其写作缘由“余素仰石公字纯一者好善,已爱慕弗置,及览公令嗣所刻公传家良言,愈悚,甚敬甚意”可知,石纯一还留有传家良言,并刊刻成书。遗憾的是,笔者在调査中未见。尽管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后,中国便已出现了大量长辈以训诫性的遗言传授子孙后代的情况,殆至明清,各 姓氏在 编纂家谱时,也往往会将之写人族规、家训,但以“俊秀”之身而将家训刊刻成书者,应不多见。(三)宗教分殊与信仰合流笔者实地调査所得石纯一率全家于道光十五年()自撰建庙碑记,也是研究当地宗教信仰不可多得的材料:余幼读诗书,性 癖山水,每遇佳境,辄低徊留之而 不能去。宅左山腰,有硐幽然。暇曰登临,窃见对面宝鸭峙立,众山环拱,宛如拜伏。四时 朝暮,霞蔚云蒸,令人应接不暇。余心甚 异之,知 必有神 灵,实 式凭焉,爰命匠刻仙佛像于其间,鸠工饰 材。不数月而庙落成,或曰老侫佛,或曰此老作福,余姑目笑存之。夫庙者,貌 也,所以使人 触目惊心,有所忌惮,而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