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时期美国海军主要作战装备发展研究_戴博元.pdf
下载文档

ID:411679

大小:1.50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二战时期 美国海军 主要 作战 装备 发展 研究 戴博元
世界军事史研究 2022 年第 4 期100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in Battle Equipment of U.S.Nav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二战时期美国海军主要作战装备发展研究 戴博元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海军超越英国海军成为新的海上霸主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海军发展受到战争影响的特殊时期。装备技术发展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支军队是否强大的主要标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海军通过不断大规模建造新型装备,不断服役应用新技术装备,不断根据战争经验改造更新装备,在水面、水下作战舰艇以及海军航空兵方面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实现了整个海军的全面扩充与升级。通过二战时期主要作战装备的发展与更新,到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经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海军。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海军 作战装备中图分类号:K712.53 E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83-(2022)04-0100-1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海军完成大洋海军向世界海军转型,奠定海上霸权的关键时期。目前国内研究美国军事和美国海军方面的专著与译著较多,成果颇丰,但主要集中在冷战与现代时期。关于 20 世纪初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海军发展的论文虽也有一二,但是关于战时,特别是将二战时期美国海军作战装备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研究却罕有相关成果呈现。而且,研究二战时期的美国海军专著较集中于对战役战斗方面的研究与描写,以战争史为主,对同一时期美国海军装备建设的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本文试图将目光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海军装备技术的发展上,以“三面海军”理论为依据,分别论述该时期内美国海军水面作战舰艇、潜艇、航空兵的装备发展和改造过程,以更全面地了解美国海军是如何在战争期间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海军,更深入地把握这一时期在美国海军整体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一、美国海军水面作战舰艇的发展及改造虽然二战时期的海上作战已完成从 20 世纪初的“单面”(即水面)到“三面”的转变,但是水面仍然是海军作战的主要空间场所,水面舰艇仍然是海军的主要作战装备。二战时期美国海军的主要水面作战舰艇大致可以分为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和驱逐舰四个类型。(一)战列舰。二战期间的美国海军战列舰以高航速为特点,这一设计理念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美国海军在发展战列舰的初期,便受到了约翰费舍尔(John Fisher)“战列巡洋舰”概念的影响。面对广袤的太平洋,重装甲和大口径火炮组成的航速较慢的设计方案显然不太适用,轻装甲和高航速理念则受到青睐,而且装甲厚度的削减并不意味着舰只防御能力的降低,正如费舍尔所说,“速度就是装作者简介戴博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近代史。由美国海军少将威廉富勒姆(William F.Fullam)在20世纪初提出,主要理论是:海军要重视空中“层面”和水下“层面”作战力量,未来海军无法脱离空中和水下力量,凭水面舰艇的力量进行攻击作战。参见:William M.Mcbride,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United States Navy,1865-1945,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0,pp.150-151.二战时期美国海军主要作战装备发展研究2022 年第 4 期101甲”。此后美国的战列舰则沿袭了这一传统。其次,发动机技术的进步与装甲材料的发展破除了技术上的障碍,使得美军可以在使用更轻的装甲的同时,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再次,来自潜在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压力,使美国海军不得不提高战列舰的航速,“根据1936年的海军情报,长门级的速度超过26节,而大和级的速度预计比它还要快的多”。最后,在经历了 20 世纪 30 年代的关于海军应按船型还是任务进行舰队组织的辩论之后,以任务为导向的特遣舰队成为太平洋战争期间对日作战的基础。在航母的建造方向被确定为大量的小型快速航母集群的前提下,战列舰必须要跟上航母的航速。因此,在太平洋战争期间,速度成为了战列舰设计与建造的首要指标。1937 年开始修建的北卡罗来纳级(North Carolina Class)的航速为 27 节,1940 年的南达科他级(South Dakota Class)提高到了 30 节,而 1941 年的衣阿华级(Iowa Class)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 35 节。另外,当空中行动受到限制时,海军的行动以及地面行动通常都是在夜间,而美军指挥官面临的两难境地是,在天黑后是否要冒着撞上日本海军战列舰和巡洋舰的风险,用航母追击日本舰队,而战列舰在没有航母控制空域的情况下进行作战,也等同于自杀。因此,战列舰必须要跟上由快速航母、巡洋舰、驱逐舰组成的特遣舰队,以相互防御。战争期间的美国海军战列舰大致可以分为 1921 年前建造入役和 1937 年后建造入役两个部分。因与二战间隔时间较长,第一部分战列舰的建造情况不再做具体的介绍,这一部分的战列舰,其中有 8 艘在珍珠港事件中被击沉或击伤,但是在事件后,有 6 艘被打捞修复,继续作战,战争前期多在大西洋地区执行护航任务或中立巡逻,在 1942 至 1944 年间均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主要改建上层建筑、拆除副炮,安装高平两用炮,以加强防空火力为主,其中部分加强了鱼雷防护能力,在改装过后,多执行支援两栖登陆的任务。第二部分,是 1937 年后新建的战列舰,这部分战列舰一共有 10 艘,分别为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级和衣阿华级。这部分战列舰均为快速战列舰。其中北卡罗来纳级是美国海军根据 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建造的第一级快速战列舰,在南达科他级服役之前,北卡罗来纳级是当时为美国海军快速航母编队护航的唯一战列舰。值得一提的是,两艘舰均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火控雷达,大幅度提高了主炮的远距离命中率,这也在后来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中得到了验证。南达科他级在北卡罗来纳级的基础上改进而来,重点加强了装甲防护,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条约型战列舰”。在战争期间,南达科他级服役早期被部署在大西洋地区,协助英国海军执行护航任务,同时也对部分北非战役进行了火力支援,随后,陆续被调回并编入太平洋舰队,大多执行为快速航母编队提供防空保护、为两栖作战提供火力支援等任务。南达科他级之后的衣阿华级是美国海军历史上建造的吨位最大、航速最高的战列舰,该级舰的最后两艘:伊利诺伊号、肯塔基号的建造因战争结束而被取消。在设计时,为了使其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方便在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调动,衣阿华级限制了舰宽,拉长了舰体,舰体长宽比达到了 8.18 1,而当时的战列舰长宽比普遍不足 7,虽然较高的长宽比有利于提高航速,但是也影响了船身稳定性。该型舰服役时间普遍较晚,其时太平洋地区已无较大规模的海战。因此,在太平洋战场主要担任为两栖作战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William M.Mcbride,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United States Navy,1865-1945,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0,p.113.详见 Chapter 4:Technological Trajectory:Geostrategic Design Criteria,Turboelectric Propulsion,and Naval-Industrial Relations,in William M.Mcbride,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United States Navy,1865-1945,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0.LaurenceF.Safford,“ABriefHistoryofCommunicationsIntelligenceintheUnitedStates”inRonaldH.Spector,ed.,Listening to the Enemy:Key Documents on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s Intelligence in the War with Japan,Wilmington:Scholar Resources,1988,p.9.首舰 1937 年 10 月 27 日动工,共 2 艘。首舰 1939 年 7 月 5 日动工,共 4 艘。首舰 1940 年 6 月 27 日动工,共 4 艘。USS Illinois 舷号 BB-65,USS Kentucky 舷号 BB-66。世界军事史研究2022 年第 4 期102(二)航空母舰。在战争期间美国海军的航母在数量上有了大幅扩充,战前美国海军只有 8 艘航母,其中,第一艘“兰利号”和第四艘“突击者号”均为实验、侦察性质的轻型航母,真正用于战争的只有20 年代的两艘列克星敦级和 30 年代的约克城级。但到战争结束时,这个数字变成了 99 艘,包括 28 艘大型舰队航母和 71 艘护航航母,美国海军也依靠这些航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大型航母方面,战争期间主要建造的是埃塞克斯级(Essex Class)、提康德罗加级(Ticonderoga Class)和独立级(Independence Class),这三型航母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航母的主力。在埃塞克斯级之前,美国海军的航母设计与建造均受到了1922年 华盛顿海军条约 和1930年 伦敦海军条约 的限制。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爆发后条约随即失效,埃塞克斯级的设计方案也在此时被确定下来。随后的提康德罗加级根据战争经验改动了舰体设计,为了强化防空火力、加装高射炮,全舰长度由埃塞克斯级的 872 英尺增至 888 英尺,因此也被称为长舰体埃塞克斯级(Long Hull Essex)。而独立级是由于战争初期,美国亟需航母力量用以对日作战,但是埃塞克斯级航母在 1941 年中旬才开始建造,建成尚需时日,罗斯福总统为了快速扩充海军航母力量,批准把 9 艘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改装为航母,这便是独立级航母。在战争期间,这些航母根据战斗与舰队活动经验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其中,埃塞克斯级的首要改进是加强防空火力,“在作战中学到的最重要的经验便是航母急需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特别是在舰首和舰尾部分”。为了在舰首部分加装高射炮,舰体被重新设计改装,舰首的飞行甲板被截掉一部分,而船体甲板则向外延伸,这种设计也被延续到了后来的提康德罗加级上。其次,撤除了机库弹射器,机库弹射器在设计之初是为了在机库直接弹射侦察机而不影响甲板上战斗飞机的起降。但是到了 1944 年,随着雷达技术的改进,雷达替代了部分侦察机的作用,“机库弹射器的使用率一直偏低,而甲板弹射器则不敷应用”。机库的弹射器被转移到了飞行甲板的左舷,既节省了机库空间,又提高了航母的作战效率。再次,是舰艇涂装的变化。在战争初期,航母多以 31/32/33 号涂装为主,这类型的涂装是海洋灰(Ocean gray)、阴霾灰(Haze gray)和海军蓝(Navy blue)的混合,主要是为了防止潜艇的袭击,降低从水下或水面观察的能见度。而到了战争后期,随着日军“神风敢死队”自杀式袭击威胁性的增大,便于降低从空中观察的能见度,以海军蓝为主的 21 号涂装备受青睐,最终,除了列克星敦号,其余的埃塞克斯级航母都使用了这种涂装。最后,是雷达系统的加装与改进。早期埃塞克斯级延续了约克城级上的 SK 和 SC-2 雷达,但是在实战中,这种雷达效果很差,随后陆续将 SK 雷达升级为 SC-2 雷达,在1943 年末,各舰分别加装了由陆军 SCR-584 雷达改装而来的 SM 雷达,探测效果才有了较明显的提升。实际上“SM 雷达作为美国海军第一批战斗机调配雷达,要到此时美国航母才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