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鄂尔多斯市
乌审旗
巴图湾
北魏
墓葬
发掘
简报
张文平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乌审旗文物保护中心: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巴图湾北魏墓葬发掘简报-27-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巴图湾北魏墓葬发掘简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乌审旗文物保护中心【摘 要】2021 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乌审旗文物保护中心在配合省道 215 线通史至海则畔(蒙陕界)段公路工程中对巴图湾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共清理北魏墓葬两座,分别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和砖室墓。因墓葬早期被盗掘,破坏严重,出土遗物较少。根据墓葬形制及残存的遗物判定其年代大体在北魏文成帝至献文帝时期。【关键词】乌审旗 巴图湾墓葬 北魏一、地理位置及发掘概况2021 年 7 月,为配合省道 215 线通史至海则畔(蒙陕界)段公路工程PPP 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乌审旗文物保护中心的配合下,对巴图湾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 2 座。巴图湾墓群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巴图湾村,西距巴图湾水库约 1 公里。1973 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曾对这处墓地进行过发掘,清理墓葬 15 座。此次发掘的2座墓葬,属于整个墓地的组成部分,故依次编号为 M16、M17。二、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一)M16墓葬位于发掘区的北部,南与 M17 相距 4.2米。墓室已坍塌,地表呈较大的凹坑状,破坏严重。为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方向 245。墓道底部呈斜坡状,残长4.7、宽0.651米,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北魏王朝北疆军镇防御体系的考古学研究”研究成果(19BKG010)。图一 巴图湾墓群位置示意图 0 27 千米巴图湾巴图湾墓群DOI:10.16327/15-1361/k.2022.02.011草原文物2022 年 2 期-28-末端最低处距地表 2.15 米;前端部分在修整平台建造现代窑洞时被破坏。甬道长 2.75、宽 1.05 米,底部平整,有一薄白灰层;近墓室两端有生黄土台,疑为安装墓门预留的门枢墩。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 3.3、宽 2.4 2.7 米。墓室顶部已完全坍塌,四壁均涂抹白色颜料,大部分已脱落,局部现有赭红色(图二)。墓室东南角雕制一黄土台,平面大体呈正方形,正面顶部为叠涩内收的台阶,略呈“凸”字状;中部雕出圆拱形洞眼,类似于灶台。南壁东侧近门处残存黄土雕制的仿木结构立柱,面涂红色矿物颜料。墓室中部出土一根牛腿骨,旁边散置若干碎陶片,修复后为随葬的一件陶罐。墓室靠北壁砌筑了二层生土的棺床,东西接墓室两壁,宽 0.9 1、高 0.1 米。棺床上放置柏木棺,腐朽严重,仅残存两侧棺板。人骨头部与下颌骨分离,部分骨骼残缺。墓主人为男性,头西南,仰身直肢,残长 1.6 米。棺床中间部位发现有红、白两色颜料(图三)。南壁有壁龛,高 0.6、宽 0.55 0.63、进深 0.5米,距墓底 0.3 米。壁龛内放置一立耳铁鍑,其下紧贴墓壁有一件正置的陶壶。壁龛四周壁面及墓室西南角下半部,有明显使用尖镐或扁镐等工具加工、修整墓壁的痕迹。陶壶 1 件。M16 1,泥质灰褐陶,轮制而成。口沿有残缺,壶身有裂缝,表面局部有脱皮现象。平沿、圆唇,喇叭口,束颈,丰肩,斜弧腹,平底。颈部偏下有一周由数条曲线组成的波浪纹,腹部有五道凹弦纹,第一、二道及第四、五道弦纹间均滚压与颈部纹饰相似的波浪纹。口径 15.2、腹图二 M16 平、剖面图图三 M16 全景图(下为北)北0 100 厘米BABAAABB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乌审旗文物保护中心: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巴图湾北魏墓葬发掘简报-29-径 25.2、底径 12.8、高 34 厘米(图四,1、2)。陶罐 1件。M16 2,夹砂灰陶,轮制。口微侈,尖唇,单桥耳,溜肩,下腹部斜收,平底。颈部压印篦点纹,罐身有火烧痕迹。口径 11、耳宽 2、最大腹径 11.8、底径 5.8、高 13 厘米(图四,3)。铁鍑 1 件。M163,残半,锈蚀严重。敛口,沿上有半环形立耳,腹微弧,平底。口径 16、底径 12.8、通高 14 厘米(图四,4)。棺钉 2 件。M164,完整。长条形方锥状,长 14 厘米(图四,5)。(二)M17墓顶已坍塌,下陷至墓室 2/3 处,破坏严重。该墓葬的建造顺序,首先是在地表挖掘出“甲”字形墓室与墓道土圹,墓室圹略呈正方形敞口状,土圹长 4.4 4.5、宽 4.18 4.25 米;四壁较平整,有镐类工具加工修整痕迹;墓道呈斜坡状,残长 3.65 米;墓葬西南侧因修建窑洞而破坏。墓室与墓道间的甬道,并非开掘于地表,而是掘圆拱形隧洞连通,顶部有坍塌。其次,是在土圹内以青砖砌筑墓室。砖构部分由甬道、墓室组成,方向 230。甬道为圆拱形隧洞,长 2.15、高 2.1、进深 1.1 米;甬道破坏较为严重,北壁残高 0.85、南壁残高 0.7 米。甬道两壁采用顺砖错缝橫砌,封门砖为丁砖竖砌相间的筑法,残高 0.6 米。墓室平面呈正方形,边长 3.23,墙宽 0.32、残高0.42 1 米;四壁除最底层为二层顺砖错缝横砌的筑法外,其余由三层顺砖错缝横砌和一层丁砖图四 M16 出土遗物 1、2.陶壶(M161)3.陶罐(M162)4.铁鍑(M163)5.棺钉(M164)图五 M17 平、剖面图12北-BB-生 土-BB-AA-0 100 厘米-AA-0 4 厘米1、2.0 4 厘米345余.草原文物2022 年 2 期-30-竖砌相间的筑法。墓室地砖顶面与墙砖底层持平,呈“人”字形排列,一直延伸至甬道与墓道连接处(图五)。墓内不见随葬品。棺木散布在墓室内,棺盖板形制清晰可见,长 2 2.2、宽 0.5 0.6、厚 0.06 米(图六)。棺盖板上有 7 个燕尾榫,自棺首至棺尾呈“一”字形排列,间隔0.370.47米。燕尾榫呈“亚腰形”,规格不等,长 9 11.5、两端宽 3.5 4.5、亚腰宽 1.5 2.5、厚 1.4 2.5 厘米。棺盖板下压一块较完整的侧板,长 1.85 2.05、宽 0.48 0.74、厚 0.06 米;由 3 块木板以成对的燕尾榫拼接而成,榫长9、宽3、厚1.4厘米。侧板为上长下短的斜面,中间出榫,长 14.5、宽 52、厚 4 厘米。侧板与端板以榫接合。人骨扰动较严重,仅余部分肢骨、脊椎骨以及肋骨,因上肢骨有两根,粗细长短差异较大,推测为双人合葬墓,有三颗牙齿散落,头骨均已不见。三、小 结此次发掘的两座墓葬破坏严重,出土遗物甚少,且未出土有确切纪年的器物。M16 形制为长斜坡土洞墓,随葬的波浪纹陶壶与山西大同南郊北魏墓 M571、大同雁北师院墓群 M527的陶壶器型一致,这两座墓的年代属于北魏平城时代中期。由此初步推断,巴图湾 M16 的年代大体在文成帝(452-465 年在位)至献文帝(465-471 年在位)时期。M17 为砖室墓,平面大体成方形,四边较直,没有弧度。这种四边较直的砖室墓形制以及成人字形铺设的地砖,与山西大同南郊仝家湾北魏墓 M7相似,而其形制则与山西大同南郊北魏墓 M117完全相同。该类砖室墓的年代偏早,大体属于北魏平城时代早期。这两座北魏墓葬的发掘,对研究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北魏时期的文化面貌及民族关系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发掘领队:张文平 参加人员:腾 和 苗润华 魏长虹 李 阳 崔 岑 那仁敖其 陶格通其木格 绘 图:崔 岑 李 阳 摄 影:那仁敖其 珠 拉 魏长虹 执 笔:腾 和 魏长虹 李 阳 陶格通其木格注 释陆思贤:巴图湾水库区的古墓,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 年。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科学出版社,2006 年。刘俊喜主编: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文物出版社,2008 年。张庆捷、吕金才、冀保金等:山西大同南郊仝家湾北魏墓(M7、M9)发掘简报,文物2015 年 12 期。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科学出版社,2006 年。责任编辑:王 燕图六 M17 全景(下为北)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乌审旗文物保护中心: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巴图湾北魏墓葬发掘简报-31-Excavation Report o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ombs in Batuwan,Wushen Banner,Ordos City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Wushen Banner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CenterABSTRACT:In 2021,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Wushen Banner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Center carried out a rescue excavation on the Batuwan tomb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highway project from Tongshi to Haizepan(the boundary between Mongolia Shaanxi)of provincial highway 215.Two tomb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were cleaned up,which were the earth cave tomb with the slope tomb path and the brick chamber tomb.Because the tombs were stolen in the early period,the damage was serious,and few relics were unearthed.According to the shape of the tomb and the remains,the age of the tombs was roughly from Emperor Wencheng to Emperor Xianwen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KEYWORDS:Wushen Banner;Batuwan Tomb;Northern Wei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