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民族
生态
文化
融通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重要途径
郭思思
多民族生态文化融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郭思思,郭家骥(云南师范大学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 昆明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 昆明 )摘要文章立足各民族共同开拓继承的辽阔多样生态家园和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生态文化,从生态文化视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探索。在以蒙古族游牧生态文化、哈尼族梯田农耕生态文化为例揭示各民族生态文化小传统,深入分析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大传统基础上,提出用理性化的天人合一理念融通凝聚各民族生态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生态文化贡献,同时造福全人类。关键词天人合一;多民族生态文化融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引言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论断以来,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进行深入解读,使之持续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已有研究成果内容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历史背景、理论逻辑、演进过程的探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及内涵的剖析和界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与价值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个案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等。李贽、严庆、周平、青觉、纳日碧力戈、郝亚明、王延中、哈正利、郝时远、高永久等学者发表了多篇论文,日趋多样的研究视角及丰富的研究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也存在明显弱项和短板。雷振扬、兰良平认为存在着“四多四少”的不足,即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较少;政策话语解读较多,创新性实证研究较少;单学科研究较多,多学科综合性研究较少;规范分析较多,其他方法使用较少。张天浩指出了实证研究不足、参与学科不多、问题意识不强等欠缺。我们经过分析梳理进一步发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果较多,而从生态视阈研究的成果很少,专门从生态文化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研究的成果就更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具有生态视阈的主要成果有:纳日碧力戈和邹君提出,万物和谐生态观是包容兼和的中华民族集体智慧,应挖掘各民族可持续的生态文化思想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尹伦在指出民族生态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重要价值的同时,认为不同民族生 年月第 卷第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简介 郭思思,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生态学。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改革开放四十年云南民族工作研究”();云南师范大学校级重点项目“云南民族地区率先创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研究”()。雷振扬,兰良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现状与深化拓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张天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 西藏研究,()纳日碧力戈,邹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万物和谐观青海民族研究,()态文化交融认同形成共同的民族生态观,可以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文化理论支持。徐黎丽认为各民族对中华大地的山河依恋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摇篮。李艳庆、张磊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的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基点,对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何雄浪和尹凤茗,马成明和崔莉,在论述“五位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也提到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相对于生态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基础地位,如此畸轻畸重的研究布局和如此稀少的研究成果,显然是极不相称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中华民族 多年灿烂文明持续发展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文明肇始之日起,中华民族先民就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其敬畏自然、适应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今天,中华民族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来谋划,确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特殊重要地位。本文顺应社会需求和学术发展需要,立足中华民族生态家园,探讨如何用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大传统”,将中华大地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小传统”,融通整合凝聚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生态文化贡献,同时造福全人类。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家园中华民族拥有广袤的生存空间和多样的生态家园,地理环境在古代具有外向封闭性和整体统一性,各民族共同开拓和继承了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生态基础。(一)广袤的生存空间和多样的生态家园全世界公认人类文明起源有四大中心,即尼罗河下游地区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古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河中游文明和古代中华文明。孕育古埃及文明的家园不超过万平方公里,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文明的家园稍大但格局有限,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 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后来扩展到恒河流域及德干高原,但横亘于北方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帕米尔高原限制了印度人的活动范围,使其只第期郭思思,等:多民族生态文化融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尹伦民族生态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徐黎丽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作用西北民族研究,()李艳庆,张磊论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青海社会科学,()何雄浪,尹凤茗 新时代“五位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 民族学刊,();马成明,崔莉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健康发展的“五位一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学刊,()方李莉中国文化基因与“生态中国”之路粤海风,()习近平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小传统”和“大传统”,是从人类学视角观察人类文明的一对重要概念:“大传统是在学堂或庙堂之内培育出来的,而小传统则是自发地萌发出来的。”参见罗伯特芮德菲尔德 农民社会与文化 王莹,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能囿于印度半岛之内。和以上各古老文化相比,古代中华民族拥有辽阔的生存空间和多样的生态家园。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广阔大陆上。南北跨温、热两大气候带,东西分属干、湿两大地区的总体气候特征又因地形不同而千变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多种多样的人类生存条件。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就像“满天星斗”一样在中华大地冉冉升起并交相辉映,形成北方、东方、中原、东南沿海、西南、南方等多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从公元前 年左右开始,北至辽河流域,南到台湾和珠江三角洲,东自海岸,西到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这些有土著起源和自身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互相连锁成为一个更大的文化相互作用圈,即中国相互作用圈,“圈中所有的区域文化都是历史时期中国文明的源头”,从而表明,中华民族在摇篮时代就拥有广阔的地理基础和生态空间。(二)古代地理环境的外向封闭性和整体统一性从大尺度地理看,古代中华文明不但远离其他三个文明起源中心,本身亦因周围海洋、荒漠、高原与山岭的包围而自成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很大的独特性。由于外向交往发展困难,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先民便更多追求内部交往发展,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整体统一性又为此提供了条件。首先,地理环境天然形成自西向东落差显著的三级阶梯地形,使周边多元文化因外向阻隔而自然向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汇聚。其次,在由东到西雨量逐渐递减、由南向北气温逐渐递降两大气候规律作用下,形成胡焕庸以“黑河 腾冲线”划分的东西两大块,陈连开以生计方式划分的长城以北渔猎畜牧、长城以南至秦岭淮河以北旱地粟黍、秦岭淮河以南水田稻作等南北三条经济文化带,东西两块、南北三带既分野清楚又天然地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再次,东西两块的分界线和南北三带的中线这两条过渡带,恰恰就在传统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中原地区相交接,使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多中心不平衡发展中率先崛起,先秦时期就自然形成华夏人群居“中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居四方,“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中心与边缘因生态、资源、物产不同而天然地互相依赖和相互影响,为五方之民优长互补、相互依存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生态基础。(三)各民族共同开拓和继承了辽阔的疆域中国地理环境的整体统一性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统一性提供了条件。方国瑜指出:“我国国土之内,自古以来居住着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生活的共同要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相互融合,发展了共同的社会经济文化,构成一个整体。”?10承载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 万平方公里辽阔家园,是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的。从旧石器时代各族先民“满天星斗”般文明曙光的交相辉映,新石器时代多种文化区系类型构成中国相互作用圈,到先秦时期五方之民共天下的相互依存、优长互补,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10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张光直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刘迎胜 全球化视角下的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及周边世界的交流和互动 清华国学院编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严文明 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文物,()陈连开 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学说的由来与发展 费孝通 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彭林,齐吉祥,范楚玉统编 中华文明史(第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郝时远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方国瑜方国瑜文辑(第辑)昆明:云南教育出社,:到秦汉统一天下后华夏与四方的夷蛮戎狄集团不断融合成为人口近 万的汉族,汉族成为中华民族凝聚核心向四周扩散,周边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也向中原汇聚,各民族频繁的交往互动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此以后,“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最高政治理念,不仅为汉族所尊崇,亦为少数民族所尊崇。两千多年来,中国曾数次出现分裂割据和地方民族政权竞相崛起的局面,但“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元朝作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为建立“大一统”国家,元宪宗蒙哥命其弟忽必烈亲率大军从甘肃临洮出发,经川西攻入云南平定大理国,从南面包抄消灭南宋政权,建立了大一统元王朝。清朝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中央王朝,开创“康乾盛世”的清朝统治者,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中华民国几乎完整地继承了清朝的版图,成为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上“几乎唯一的基本保留其帝国时代疆域版图的现代国家”,由此形成“中国国情中一个最为特殊的要素,即除了汉族之外,中国国土内还包含着几十个少数民族的 家园”。因此,今天的中华大地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态家园,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基础。“锦绣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孕育了中华民族 多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生态文化小传统居住在中华大地辽阔多样生态家园中的各族先民,在适应自然、开发自然以求得生存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这些生态文化以适度利用自然的技术、有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