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认识金马河
认识
金马
彭华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认识金马河序彭华内容提要:本文系作者为认识金马河所作 序言。从古蜀文明的发源谈起,引出金马河作为岷江水系一条大河对天府文化滋养的重要性。认识金马河一书对金马河的 历史文化的柢理、考证弥补了这一区域研究的空白。此书有助于厘清世人对金马河的真实历史;为我们揭示了金马河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我们展示了金马河美好的旅游蓝图。关键词:认识金马河;金马河;序言;历史文化关于人类文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有过一个宏观论断:人类文明的产生是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优越的自然环境是文明产生的温床,而大江大河之畔往往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沃土?。就中华文明而言,就巴蜀文明而言,其情形亦大致如此。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学术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旧观念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到了后来,随着长江流域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与深人,有人提出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再到后来,学者们又发现,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的考古学文化也颇为灿烂。于是,有人提出了“满天星斗”说,认为中华文明是遍地开花、到处结果。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大都认为,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的“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说最具有说服力?。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是典型的水系文明,良(英)汤因 比著,刘北成、郭小 陵译: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年第期。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年版。苏 秉琦:中 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版。认识金马河序?渚文化更是地处水乡泽国,新近发现的“河洛古国”就在黄河南岸?,而巴蜀文明也离不开江河。四川地处长江发源之地的上游(江之源),而古蜀文明是名副其实的“江源文明”。大禹治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尚书?禹贡),这是广为人知的史事。天下闻名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均位于河流之畔(鸭子河、摸底河)。而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四川盆地成为“沃野千里”的“陆海”与“天府”,千百年来一直造福 蜀人。诚如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所说,“(李)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 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研究古蜀文明,自然离不开岷江水系。史学大师蒙 文通()在研究古地理、古民族、古文化之时,亦尝留意江河。根据蒙文通的考证,古蜀“二江”就是郫江、流江,就是禹贡之江、沱?。在当代,亦不乏研究岷江流域历史文化的论著?。而即将付梓 印行的认识金马河,也是其中一部有分量、有特色而且别开生面的著作。金马河是属于岷江水系的一条大河,是流淌在成都平原上的重要河流,是成都人民的母亲河之一。但是,由于金马河自身的变化和历史记载的复杂?,以致世人对金马河的真实历史(自然历史与人文历史)已经认识不清了。比如说,关于金马河自都江堰到新津所流经的五个县市,都江堰、双流、新津、温江、崇庆诸地县志 的记载便各不相同,以致读者无所适从。至于金马河的历史文化,世人的认识也是不清楚的,留下了许多空白。认识金马河的作者蒋剑康先生,是一位执着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有心人。自年退休以来,为了弄清楚金马河的真实面貌,他多次自费考察金马河。经过调查、比对、研究和写作,逐渐形成了一部万言的著作。这是可喜可贺的好事,我为他感到由衷的 高兴。认识金马河分为上下两编。上篇揭开金马河神秘面纱,主要钩沉的是金 马河的历史文化;下篇旅游优势显著的金马河,主要涉及的是金马河的旅游文化。经过作者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金马河深厚的历史文化;经过作者的规划,为我们展示了金马河美好的旅游蓝图。认识金马河展示了金马河的风貌与全貌,使我们立体地、三维地认识到了金马河的三幅面孔:()魅力不凡的金马河金马河有诸多神奇之处,展示了她非同凡响的魅力。比如,关于擦耳岩古渡小镇,便充双槐树遗址在河南 省巩义 市河洛镇双槐树村,位于黄河南岸以南公里、伊洛河东公里。遗址东西长约 米南北宽 约米,残存面积达丨力平 方米。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遗址为 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貝為中心聚落性质的都邑遗址,被学者称为“河洛古国”。蒙 文通:成都二江考附论大城、少城、;桥、十八,蒙文通全集(四),成都:巴蜀社,年版。比如,(马广宏 主编:岷江忐,成都:四川街水利 电力厅,年版,()丨丨厂丨:藤;主编:?川岷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成都:川大 学出版社,年版。由于都江堰内江等 的层炫分水,历史的金马河亦因此 时 闹 大河、时谢小河、时而流、时而 支流,故而文献屮便心 不的记栽。?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满了许多传奇故事(与杨遇春有关)。再如,在金马河上,有不用水手撑船划 桨,而借助河水流动之力,驾船摆渡的千年奇观“笮索吊船,借力驾船”,这就是陆游所说的“断笮飘飘挂渡头,临江立马唤渔舟”(自江源过双流不宿径行之成都)。又如,金马河上有川西平原的第一廊桥双流擦耳岩廊桥。双流擦耳岩廊桥曾被印入中国名胜画册,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画册中 的双流擦耳岩廊桥照片显示,廊桥有 间桥楼,长约米。由此可见,双流擦耳岩廊桥确实是川西平原上的美丽廊桥,并且堪称“第一”。()文化深厚的金马河与金马河历史文化有重要关联的历史人物,有东晋的常璩(约)、唐朝的王勃(,或)与杜甫()、宋朝的陆游()等,以及安息在金马河畔的晚清四川大儒刘沅()、清末学部左丞乔树枏()、中国近代词人乔大壮()等。在此,不妨重温一下其中的两首经典诗篇: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全唐诗卷五十六)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世人早已耳熟能详。陆游自江源过双流不宿径行之成都:“断笮飘飘挂渡头,临江立马唤渔舟。少城已破繁华梦,老境聊寻汗漫游。斜日驿门双堠立,早霜风叶一林秋。诗材满路无人取,准拟归骖到处留。”(全宋诗卷二四二)根据认识金马河作者考证,陆游所走的是一条到成都的“捷径”,而这条捷径的必经之路是双流擦耳岩,即在擦耳岩“唤渔舟”摆渡过河()前景广阔的金马河作者立足现在的时代,既回顾金马河的过去,又展望金马河的未来。在作者看来,“金马河双流河畔呈现显著的旅游区位优势”,并且“已具备基本发展条件”,故而构拟了“最适合开发打造的旅游景区公园及项目等”,如风烟望五津公园(简称五津公园)、擦耳岩红色广场、峨江主题雕塑公园等。认识金马河显示了作者的治学特色与运思风范。我认为,大约有以下两端:()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地方人士研究地方历史,有一个独到 的优势“地利”。这一独到的“地利”优势,是外地人士不具备的。认识金马河的作者曾经多次实地调查金马河两岸,从而为其准确考证金马河的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仅举一例:华阳国志?蜀志:“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始曰白华津;二曰皂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沙头津。五曰江南津。”关于“五津”,当代学者的看法便比较分歧?。认识金马河实地调查后认定,“五津”就是金马河上的五个著名大渡,而“五津”的涉头津就是双流擦耳岩古渡。其考证学理性强,证据充分,论证严谨,我认为是可信的。()学术研究与学以致用相结合(晋)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 国志新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版。认识金马河序?“经世致用”,是中 国的悠久传统;“学以致用”,是国人的孜孜追求。认识金马河的作者有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丰富经验,故而能娴熟地规划金马河的旅游文化蓝图。这一长处,充分体现在认识金马河的下编之中,在此无须重复。总体看来,认识金马河厘清了金马河的历史脉络,揭示了金马河的历史文化,展示了金马河的丰厚内涵,弥补了这一区域研究的空白。也就是说,这是一部不错的著作!对于想了解金马河历史文化的人而言,对于关心金马河未来发展的人而言,认识金马河无疑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是为序。(作 者单位:四川大 学古籍整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