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课程思考与教学设计_余党绪.pdf
下载文档

ID:410465

大小:2.11MB

页数:1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红楼梦 阅读 课程 思考 教学 设计 余党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课程思考与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课程思考与教学设计余党绪【提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可分为原生态阅读、批判性思考以及融合与应用三个环节,体现了“读书为本、思辨为要、注重转化”的阅读教学理念。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因文本自身的多义性、丰富性与复杂性,更需要理性的课程思考与教学设计,尤其需要批判性思维的介入。有了理性的反思,我们才可能发现寄寓在家族衰败与青春毁灭这两条线索背后的文化思考与生命感悟。教学要删繁就简,要而不烦,聚焦大观园,聚焦人物论,聚焦思辨性,以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思辨来推动整本书的理解。按照整本书的规律教,教出这本书的个性来,应该成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本共识。【关键词】红楼梦 批判性思考 课程 教学一 整本书阅读的三个环节(一)原生态阅读原生态阅读,强调的是在教师有限与有效干预的前提下,学生独立自主地通读全书、读整本的书,并且用相对集中的时间来读。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战线拉得很长、零敲碎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阅读,不利于后期的专题学习与相关教学的开展。如果让原生态阅读的时间相对集中,比如在两个月、三个月之内读完这本书,则更有利于后期带有一定深度的学习。本文根据笔者在第四期曹雪芹美学艺术暑期讲习班上的讲稿整理而成。曹雪芹研究 年第 期所谓“原生态”,并非一概反对教师的指导与介入,而是指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准,让学生获得自己的真实的阅读体验。在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面前,任何人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知识结构的不足或缺陷,都会显示出来。读者之所以不能够更好地跟曹雪芹这样伟大的作家共鸣,更多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审美素养还达不到这部伟大著作对读者提出的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会更多地遇到这个问题,但此时还不宜做过多的干预,如果一开始就想要补齐学生的知识漏洞,迅速地进入教学,往往会干扰学生的阅读。温儒敏教授有个“连滚带爬”的说法,“连滚带爬”就是这个原生态阅读的阶段 不管你水平怎么样、兴趣怎么样,按照你个人的基础,你把这本书先滚一遍、爬一遍。我认为,这就叫做“阅读为本”。没有这个原生态阅读,所有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与教学设计都成了无本之木,都是虚假的,都是没有意义的。(二)批判性思考整本书阅读在推进初期阻力很大,难度很高,引导学生通读一遍红楼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多数教师都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读这个环节。但是如果仅停留在这一步,并没有达到课标的要求。“整本书阅读”作为课标中的一个任务群、教材中的一个单元,是课程的一部分,是教材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以课程与教学的介入来引导学生的理解。这就是整本书阅读的第二个环节,即批判性阅读,相当于人们常说的“深度思考”。批判性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阅读的目的与诉求不同,方式与结果自然也不一样。有的阅读是为了消遣取乐,或者满足个人趣味,这样的阅读强调个体的兴会和悦纳,自由度大,个体差异也大,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主要就是针对这种阅读讲的。批判性阅读则不同。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知,或者为了解决问题,个人的好恶与体验都要退居其次,而阅读的准确性、明晰性与合理性,就成了判断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结论的对错有一个客观的、公共的判断标准。这样的阅读,要求读者的思维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进行分析与论证、权衡与判断。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批判性阅读的分量显然被低估了。有些人认为文学阅读应温儒敏: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见温儒敏语文讲习录,浙江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课程思考与教学设计 该是沉浸式的,一味主张想象与移情,过分张扬个性化的体验与个人的理解。但实际上,如果读者和研究者能够超越个人的感情,他会站在一个更公正的立场上来理解和评价一个人物,而这个过程锤炼的就是他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在这个阅读与评价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反思自己的知识缺陷与价值缺陷。(三)融合与应用目前关于红楼梦的测评尚无统一的、明确的规定,有些老师将其视为语文课的“外挂”,有空就让学生读读,没空就算了。但是,红楼梦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红楼梦融入现有的语文课程体系之中。整本书阅读是本次课改的一个重大成果,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整本书阅读或可成语文教改的发动机,如果把整本书阅读当作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在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中发挥独特和积极的作用。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习惯了以篇章教学来落实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而整本书阅读基本处在课外状态,其价值定位也多是涵养人文、陶冶情操等偏“虚”的一面。强调经典的人文熏陶作用当然不错,但容易造成一个错觉,似乎整本书阅读在思辨读写等语文核心能力的培养上无所作为。这样的理解不利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推进。整本书阅读与篇章教学是并存互补的,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其短板,重要的是扬长避短,共同发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应与其他学习内容对接与融通,相互借力,追求语文学习的综合效益。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也蕴含着无限的艺术表达资源,值得我们在转化运用上下功夫。尤其在读写转化、思维训练方面,红楼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二 批判性思维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批判性思维在当下的教育中具有核心位置。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梳理国际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价值,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二十一世纪核心能力的核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杨向东教授指出,余党绪:整本书阅读或可成语文教改的发动机,语文学习 年第 期。彭正梅,邓莉:迈向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作为 世纪技能核心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教育发展研究 年第 期。曹雪芹研究 年第 期在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综合体的意义上,批判性思维才是“教育意义上的核心素养”。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核心或基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在本次课改中的重要地位。整本书阅读不能停留在原生态状态。原生态阅读是必须的,但对应课标要求来说,它是不够的。原生态阅读往往是由着学生的兴趣,听凭个人的感觉,不提公共的要求。如果只是由着学生的兴趣,受个人能力的限制,势必收效甚微。听凭个人的感觉,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比如“林黛玉的小性儿”,学生普遍对黛玉有“小性儿”的印象,但黛玉是否是对每个人、每件事、时时刻刻都是小性儿,这其中有讨论的必要。小戏子长得像黛玉的模样,宝玉、宝钗都不肯说,只有湘云心直口快说出来了,黛玉恼了。学生一旦有了黛玉小性儿的刻板印象,读到这里就只会觉得黛玉小性儿,而并没有思考此时黛玉为什么生气。黛玉为什么生气,宝玉、宝钗为什么不肯点出,这就涉及当时的文化背景,戏子身份低贱。如果完全听凭个人的感觉阅读,学生会对文本中大量的有效信息视而不见,阅读过程就变成了对刻板印象的印证。教育的任务是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积极的方向,让学生把感觉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经典需要读者有相应的价值、知识与思维素养来匹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反思个人价值观、知识和思维素养的过程。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就在于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辨空间。下面我们以“无可挽救的颓败:贾府的命运走势”为例,探讨批判性思维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冷子兴把贾府的颓败归为财政危机和接班人危机,这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下的最初印象。如果我们认真反思,贾府的衰败,我们可以归为“五个一”:一个制度。贾府的衰败之所以必然,首先是因为一个制度的存在,它将贾家推向顶峰的同时又暗藏下灭亡的种子。这就是所谓的“降等世袭制度”,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说介绍贾家与林如海时,都提到了这些信息。小说第二回写道:杨向东:从核心素养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测量与评价 年第 期。清曹雪芹著,清无名氏续,清程伟元、清高鹗整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本文所引红楼梦原文均据此本,不另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课程思考与教学设计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林家也面临接班人的问题,好在林如海通过科考,以“科第出身”续上了家族的富贵。后来因病早亡,且膝下无子,终致林家彻底败落,该另当别论。贾府也是如此。且看荣国府,自贾源、贾代善到贾赦,一路递减,到了贾赦,其爵位仅为“一等将军”。满清世袭制度非常复杂,但核心有两点:一是给予功臣以世袭的特权;二是逐代降等继承,以至于平民。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贾府的衰败非常重要。封建统治者视天下为私产,要“打天下”,要独霸江山,就要笼络一帮人为他卖命。那么,他靠什么来激励这些人?当然是封官许愿,许以特权。但同时,特权阶层的长久存在,又会给专制统治带来威胁。像水浒传里的柴进,手握丹书铁券,动辄“为非作歹”,而官府竟拿他没办法。因此,帝王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收回那些恩赐给功臣的特权。这就决定了“降等”的必要性。“降等世袭制度”的内在逻辑,是由专制统治的性质所决定的。在贾府的衰败过程中,这是一种隐性的、缓慢的但却持续不断发挥作用的力量,它在根本上决定了贾府不断颓败的命运走势,即使偶然跃升为皇亲国戚,即使幸运地出现一两个“中兴之主”,也挽救不了其衰败的命运。当我们在考察其他衰败的因素时,万不可忽略了这个隐性因素的无所不在的作用。一个靠山。贾府看起来是有“中兴”机会的,进而摆脱“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状态,这就是元春封妃。但是,当元妃把荣国府的荣光推到极点之时,祸根也随之埋下了。秦可卿说“登高必跌重”,可谓有先见之明。元春贵为皇妃,风光无限,但其实也不过是皇帝众多女人中的一个,不过是宫廷政治中的小棋子。有很多专家推断,曹雪芹笔下的元春可能死于宫廷斗争。其实,即使元春不是死于非命,她的青春,她的美貌,她得到的恩宠,又能持续多久呢?可见,元春受宠是偶然的,是短暂的,是不可控的,而推动贾府颓败的力量,则是源源不断和不可抗拒的。一个窟窿。贾府的经济状况总体上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以前我们更多将这个“窟窿”归因于贾府的排场与浪费,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贾府的经济短缺问题。作为贵族,他们有权不事生产,有权挥霍享乐,在降等世袭制度下,其结果必然是坐吃山空;他是贵族,必须有贵族的排场,必须有大家族的体面。秦可卿之死、元妃省亲、清虚观打醮、贾府祭宗祠,与其说是讲排场摆阔气,还不如说他们只是按照贵族该有的样子行事而已。秦可卿丧礼是小说浓墨重彩描写的第一场丧礼,其奢华铺张的确让人叹为观 曹雪芹研究 年第 期止。一个贾府的重孙媳妇,丧礼何以如此风光?贾珍与她的特殊关系固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但并非全都因此。说到底,其奢华也还在当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观念的限度之内。贾珍对秦氏再有感情,也不至于完全无视礼仪之界限,肆意妄为,给人留下话柄。礼教的一个虚伪之处正在于,你可以在实质上违背它,但表面上还得恭恭敬敬。贾府要省吃俭用,不仅他们的价值观念不允许,现实的社会处境也不允许,这就是贾府面临的尴尬与无奈。下面是当家人王熙凤的话,虽然不乏虚矫和夸饰,但还是可以揣摩出她的苦衷和无奈。(凤姐)又向平儿笑道:“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虽然看破些,无奈一时也难宽放,二则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刻薄,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第五十五回)王熙凤也尝试节省开支,结果不仅招致家人的忌恨,让老太太、太太受委屈,还让外人笑话。她说“骑上老虎了”,指骑虎难下,基本是真情。贾府的经济窟窿,靠王熙凤管家是解决不了的,靠贾探春的“兴利除弊”是无能为力的。她们既不能阻止贾府的奢华与铺张,也无法让贾府上下开源节流,创造财富。窟窿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而填补窟窿的人却越来越少。一群废物。冷子兴说贾府“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