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画中国》:诗画类综艺节目创新表达及诗性精神的价值_孙力珍.pdf
下载文档

ID:410450

大小:2.26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诗画中国 诗画 中国 综艺节目 创新 表达 精神 价值 孙力珍
85TV RESEARCH电视研究2023年第1期(总第398期)孙力珍侯东晓诗画中国:诗画类综艺节目创新表达及诗性精神的价值摘要:诗画中国是首部聚焦“诗画一体”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本文认为,该节目以中国古典诗画为主要表现对象,融合先进影像技术,在内容选材、形式设计与文化价值三个层面,实现了中国古典诗画传统的创新性表达,展现出中国传统诗画精神的当代文化价值,为后续诗画类节目制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关键词:诗画中国 诗画类综艺节目创新表达诗性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诗画中国是首档聚焦“诗画一体”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节目中,那些被搬上荧屏的画作、诗词呈现了汉唐气象、宋元境界、明清风韵,题材遍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物造像、山水花鸟。诗画中国突出了“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文化传统”,同时,节目也突破以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单一形式呈现,结合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辅以 XR、CG、裸眼 3D 等先进影视技术,打造视觉新意,实现了中国传统诗画的当代阐释,展现了以诗性文化传统为核心的电视节目的荧屏竞争力和影响力。一、“情”“理”互通:以画传情、诗画互释,诗性精神再现诗词、绘画在中国艺术传统中一直被视为“姊妹艺术”,苏轼对王维之诗的评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准确地体现出二者之紧密关系。诗画中国首次以“诗画合璧”的形式,展现中国古典绘画中的诗性传统,塑造出独具一格的审美价值。诗画中国中每幅画都要经历开卷、入卷、赏卷、合卷四个环节,层层递进式的节目设置,逐步将诗画中的文化精髓挖掘出来。如第一季第一集选择了北宋范宽、明代徐渭、金代赵霖、元代王冕以及南宋马远等人的五幅佳作。面对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诗画作品,开卷人以一种富有诗意且感性的入画方式表演、音乐、舞蹈、歌剧等,对画面所传达的诗情进行演绎,使得静态的画作产生了叙事表达的可能,向观众展示诗画融合的独特魅力,达到了以画传情的效果。如开卷人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演绎,使画面中原本未有交集的人物相遇,传递出“高山流水”的诗意情怀;开卷人郎朗在演奏杂花图时,以钢琴弹奏的经典旋律,描绘徐渭泼墨大写意的草木风骨,传递出画家与草木同苦同乐、同俗同雅、磊落洒脱的旷达心境。到赏卷人阶段,作为诗画的阐释者,在诗画互译过程中,对画家的生平、创作意图以及诗与画、画与诗之间的文化传承进行更为深入的阐释。在这一阶段,更注重凸显中国诗画之间理性思维的显现。通过对墨梅图中王冕题诗的解读,剖析其君子人格,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舍生取义的气度跃然纸上,又与之后郑燮的竹石图进行对比分析,勾勒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气节的发展脉络。而马远的水图,在赏卷人的品读之下,画中“上善若水,水利万物”的人生哲思跃然荧屏。以诗品画、以画译诗,诗画互译的过程,不仅仅只有感性的诗情抒发,更注重诗画家对生命体验的理性表达。诗画中国利用诗与画的互文阐释,在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思路中,展现出中国诗性精神中“情”与86频道栏目节目CHANNELCOLUMNPROGRAM“理”的互通,进一步开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性精神,提升节目的美学质感,并使节目走近大众,促进大众对传统诗性文化的接受与理解。二、“境”“象”互映:文化传统中诗画意象的具象化呈现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内容上不断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同时也更加注重表现形式的创新与开拓。诗画中国借助影视技术突破单一的舞台节目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舞台效果,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意象表达。1.画境再现:影视技术助力诗画“活化”诗画中国的总导演田梅在接受采访时提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不能排除对技术的依赖,但仍要遵循“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这也使诗画中国在节目制作中积极融入 VR、CG、裸眼3D、全息投影等先进影视技术,将所选诗画的意境与美感通过影视技术呈现出来,实现诗画场景再现,将静态的画面激活。如溪山行旅图中 CG 技术的使用,让表演者李开复等人进入画境,3D 抠像手段使画中人物仿佛复活一般,呈现一段传奇的相遇。剑器行中,特效技术对“剑气”效果的动态再现,不仅还原了画作中的线条之美,也以再现画境的方式,将公孙大娘高超的剑术外化出来。诗画中国中,特效技术对再现诗画情境的赋能,让观众对古代诗画的想象更加立体、具象和丰满。2.应物象形:舞台节目的多样化呈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画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论及“绘画六法”,其中就有“应物象形”,旨在强调绘画时要抓住摹写对象本来的面貌特征,并用造型手段表现出来。可以说,这一技法与诗画中国舞台节目的多样化呈现遥相呼应。诗画中国保留了剧场式演绎,也大胆融合舞蹈、戏曲、音乐、武术、表演等多种形式,丰富舞台节目的多样性。有“宋画第一”之誉的溪山行旅图,被认为是“远望不离坐外”,虽极具空间表现力,但影像再现却十分困难。诗画中国以“走进画内”的形式,演绎画中行旅老者与商贾之间的相遇,以舞台表演强化画面的叙事表现力。创作者对舞蹈意象的使用,则体现出其对传统文化内在统一性的深刻理解。第一季第二集中,香港演员樊少皇与全国武术冠军杨德战,以武术的形式,演绎了郑板桥竹石图中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与气节,准确地抓住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诗书画舞同样是一体的传统。正如宗白华所言,“舞,这是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总体而言,诗画中国通过意象联想,以“不同诗画作品+不同的演绎方式”,创新舞台节目的多样化呈现。不管是通过影像技术强化视听体验,增强观看的沉浸感,还是以多样化的舞台丰富节目的表现力,其背后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享观念的一种秉持,是以凸显文化意识、品位与内涵为使命的一种表达。“境”与“象”的结合,使得节目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和智慧,通过科技手段被渲染、放大,形成凝聚生命体验的召唤结构。这种创作的转向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价值再创造,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三、诗性精神的当代价值: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的共同体建构诗画中国以传播、弘扬中国诗词画作中的诗性精神为要,借助技术融合赋予节目新意,召唤大众文化认同;同时用不同艺术门类的跨界演绎,彰显了传统与当代、个体情感与文化共同体建构的关系。1.节目新意召唤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诗画中国从中国古代的诗情与画意中,提炼最具代表性的诗画精神,召唤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节目中以溪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 江山秋色图为代表的山水画,展现出礼赞“山水中国”的文化情怀;竹石图 墨梅图杂花图 雪梅双鹤图 写生蛱蝶图等花鸟画,传递出万物生生不息、时间周而复始等理念,展现了“风骨中国”的气象。清宫戏画 快雪时晴书画合璧卷水图等所蕴含的文化哲思,渗透出文化中国的诗性魅力。这些不同种类的诗画中展现出民族文化图谱,彰显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87TV RESEARCH电视研究2023年第1期(总第398期)2.诗性精神的传承性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被发掘,更需要被传承。诗画中国通过与多种艺术形式结合的手段,将中国诗词与绘画中所蕴含的优秀诗画精神展现出来,引发全民观看、体认与传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首先,诗性精神的历史传承。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诗词、绘画作为不同门类之间艺术形式的交融与传承。如围绕快雪时晴书画合璧卷一画,开卷人阿云嘎等人通过考究“快雪时晴”这一艺术主题,串联起王羲之、赵孟与黄公望等不同代际间的艺术传承,挖掘出其在艺术精神、人生追求层面的传承性。第一季第三集,品卷人康震提出,董其昌通过与秋兴八景图中画面及所提诗词进行对话的方式,表达对宋、元诗词诗性意境的向往,同时也昭示了唐诗、宋词、元曲在中国艺术史中的高峰之位。其次,诗性表达的当代传承。正如刘万鸣在接受采访时称:作为一个绘画者,在电视上能够看到传统的经典绘画,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它“活化”,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走进去的感觉,这是对古典绘画的一种再欣赏、再认识。虽然诗画中国中画作的创作时代距我们千百年,但是这些画作所透露的民族精神、文化与审美价值,穿越了时间与空间,表现出强烈的当代价值,这既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延续,也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3.国家情怀和个体情感共鸣诗画中国将诗画传统中的诗性精神抽绎出来,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在认同与传承的基础上,也有意识地实现情感共鸣。这主要体现在开卷人身份的选择上,如竹石图的开卷人,由香港功夫明星樊少皇领衔,显示出同根同源。第一季第三集香港演员、歌手汪明荃携手数十位小朋友,以朗诵诗词的形式,把次北固山下的诗情与江山秋色图的画意融汇在一起,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家国认同融汇到中华文化共同体当中,实现了国家情怀与个体情感的共鸣。诗画中国因选材内容承载厚重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民族情感,也是当代大众认识、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观众在节目演绎中欣赏诗情画意的魅力时,亦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在传承与民族精神的认同,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每一期节目的诗词、文物、篇目更是萃取精华之后的成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呼唤两岸三地的文化身份认同。四、结语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指出,“诗书画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的启迪与哲思,映射着中华先辈的人生观、宇宙观和精神内涵”。作为一档诗画类综艺节目,诗画中国通过影像技术强化了诗画精神的具身体验,以丰富的形式增强节目表现力,这既秉持了创作者敏锐的文化意识,又体现其对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使命感,同时也形塑了文化类综艺节目新的表达范式,提升其品位与内涵,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情感认同,讲好中国故事,打开了更为开阔的畛域。注释:范迪安:诗画中国:彰显中国诗画文化精神,载人民日报,2022 年 9 月 9 日。田梅:诗画合璧:开启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新境界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为例,载电视研究,2022 年第 9 期。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选自陈国球、王德威:“抒情传统”论述与中国文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第 295 页。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 4 页。刘万鸣在诗画中国第一集中的访谈,详见 https:/ 9ZZehKSYSsnA2U220828.shtml?spm=C55953877151.PnBse TLNFz7W.0.0。余俊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审美内涵,载电视研究,2022 年第 7 期。慎海雄:让匠心之作持续喷涌慎海雄谈诗画中国 ,载电视研究,2022 年第 9 期。(作者孙力珍系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侯东晓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站博士后)本文编辑:林玉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