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政教
统一
思考
蔡言
1252023年第02期总第243期No.02.2023Sum 2431252023年第02期总第243期No.02.2023Sum 243教育理论与实践对高校思政教师“人”与“经”相统一的思考蔡言(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如何有效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引导青年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1。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导。一、高校思政教师“人”与“经”的内在联系(一)“人师”是做好“经师”的重要前提“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先立德”才能“再树人”。高校思政教师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科学知识、思想道德、世间真理的职业,需要始终坚持为党、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何为优秀人才,即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对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新时期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继承建党百年来积累的教育经验,目标是实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目标。高校思政教师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影响深远。为推动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政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建设、提升自身道德情操,不断强化自身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强化作为中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内核,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与践行者,新时代思政教师应当秉持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师”理念,才能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目标,并将这些理念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实现为大学生塑造精神、健全人格、指路人生。(二)“经师”是“人师”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对高校思政教师来说,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本职与责任,只懂得做学生道德上的引路人,不懂得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积极成效的,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思政教师。如何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高校思政教师应对马克思专业课程有较深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点,并触类旁通。其次,须具备足够的教育能力。只会读死书不懂得授人以渔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高校思政教师要在精通马克思专业知识体系的前提下,以创新的思维模式构建新型教育课堂,以最高效的方法,达到为学生“授业解惑”的目的。最后,结合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摒弃“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辩证地思考,自主找到答案,构建翻转课堂体系,实现教师、学生共同成长。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做“智者”式“讲师”2。二、高校思政教师“人”与“经”相统一的现实困境(一)教师主体高度的创新意识与具体实践存在差距在多数人的固有思维里,思政课程与理工类课程摘 要:大学生的群体年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极易在国际局势多变的大环境下受到外来不良思潮的侵害。为此,要深刻把握高校思政教师“人”与“经”的内在联系,从主体、客体、载体三个角度分析高校思政教师在实现“人”与“经”相统一的现实困境,挖掘高校思政教师“人”与“经”相统一在学生成长、教育任务的落实及国家发展全局方面的必要性,并从历史传承、立足自身、追求新知探索高校思政教师实现“人师”与“经师”的双重耦合。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师;人师;经师;统一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2-0125-03 收稿日期:2022-11-16修改日期:2022-12-08作者简介:蔡言(1994),女,四川成都人,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26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2期总第243期No.02.2023Sum 243J O U R N A L O F J I A M U S I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126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2期总第243期No.02.2023Sum 243J O U R N A L O F J I A M U S I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存在本质性区别思政教育重“品德教育”,专业课程重“技能教育”,两者看似风马不接,实则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本同末离。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布发表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等号召全体人民共同学习思政课程的重要文章与讲话3,4,在全社会掀起了思政教育新的热潮,原本被视为冷门专业的思政教育逐步转变为“好就业、就好业”的“香饽饽”,极大激发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向教师主体的创新意识发起挑战。作为新型创新做法之一的课程思政,虽被高等学校普遍提及,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学校顶层设计不健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寓德于课难推行等难点。(二)学生客体未转变的“副科”理念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受我国中小学“唯分数论”异化教育的长期影响,而显示出不够明显的个性差异,学生和家长过度追求高分,认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和“就业”,教育偏离了其原本的意义,大大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在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心中依然被顺位分派到“副科”行列,这种思想误区使很多大学生没有对思政课程形成一种完整客观的认识,也没有考虑过思政课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因此被视为一门没有实际价值的、可有可无的课程。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反响低迷挫败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自信心、压制了高校思政教师的行动力,思政教师主体呈现疲于应付的消极状态,自然无力更无心钻研如何成为“人师”,怎样做好“经师”。(三)隐性载体的开发呈现出明显乏力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思政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强调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性,使显性思政教育倍受高等学校重视,也在教育改革进程中不断发展与进步。尽管我国在极力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子,已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新突破,但在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信息交往日渐密切的大环境下,互联网这种隐形载体虽能扩大思政教育覆盖面,但也同时为西方国家提供了渗透平台,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隐形载体的开发极为重要也十分紧迫,必须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注重挖掘隐形载体,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从单一到多样、从单边到双边、从扁平到融合的发展态势。三、高校思政教师“人”与“经”相统一的必要性(一)推动青年引风气之先的必要动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航向,从一定意义上就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但是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大学作为青年人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其心智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风气对塑造年轻学子正确的理想信念至关重要。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上或校园内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们能够以更加全面、多角度地看待某些事物现象,练就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良好的思政教育可以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这与高校学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前提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高校作为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培育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人才为最终目标。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强化自身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勇担民族崛起之大任,增强自身创新精神,扩展自身视野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三)实现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在新世纪、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又一重要战略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责任,对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思政教师重在培育学生的灵魂,因此他们是发展人才的“工程师”,学生的质量和水平与思政教师的素质密不可分。当前,思政教育任务艰巨,我国高校思政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瓶颈”。随着思政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高校思政师资队伍的质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因此推动高校思政“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融合便显得至关重要。四、高校思政教师“人”与“经”相统一的路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教师要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7。高校思政教师在显性与隐性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做到正心明道,学思并重,知行合一。以“立言立德”为基本宗旨,不断将“经师”与“人师”的概念相融合,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272023年第02期总第243期No.02.2023Sum 2431272023年第02期总第243期No.02.2023Sum 243教育理论与实践培养高素质、高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一)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充实高校思政教师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我国因为其上下几千年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要求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的施行中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葫芦画瓢,决不能摒弃我国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典型事迹,须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扎根中国大地,从高校角度出发,狠抓思政教师的文化基因。要求高校思政教师自己熟读古代文学,并带领学生读经典原著,促使学生了解我国文化脉络、贤哲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历史典故,高校思政教师更能学习到先人前辈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才能教导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与勇气;深入了解文化底蕴,促成学生了解历史典故、人文常识;寓传统教学于娱乐活动,让学生在多形式下了解风俗民情、古代工艺。对青年大学生来说,传统文化可谓是最鲜活的教育资源。如今,采取灌输式授课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梳理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启蒙的信息,将其融入课程教学或其他多形式教学中,帮助学生化无序为有序,形成有逻辑体系的“知识树”。(二)坚持立德修身,爱生至上作为引领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者,高校思政教师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好表率,做到言传身教。这种榜样的力量在学生的眼中是具体的、生动的、崇高的,教师需要始终保持在学生心中的这份崇高感,对学生的要求,自身必须先做到,这是对高校思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体现。关爱学生是教师独有的一种职业情怀,它是教学工作的根本,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的专业素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教师获得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思政教师需要始终保持一颗赤诚之心,用关心来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通过心与心的纽带,走进学生内心。在生活上需要关心、帮助高校学生,使他们能够尊重教师,也能放下戒心与教师和谐相处,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方式对情绪波动较大的高校学生来说尤为有效,会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能自觉、积极地参加各类学习活动,并能以自己认为的目标和要求为指导,提升自身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会逐渐转化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三)不断追求新知,强化专业素养水平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中央发布的学习内容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