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植树节主题班会课件.ppt
下载文档

ID:40109

大小:10.79MB

页数:42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1-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植树节 主题 班会 课件
建绿色校园建绿色校园 树绿色理想树绿色理想 3 12植树节植树节“植树节”是一些国家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的节日。通过这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节日。植树节的起源植树节的起源 我国古代在清明时节就有插柳植树我国古代在清明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而近代植树节则最早由美的传统,而近代植树节则最早由美国的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内布拉斯加州发起。发起。植树节的起源植树节的起源 19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的荒原,树木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黄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黄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1872年年,美国,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斯特林莫尔顿提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有计划地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后每年4 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植树节的起源植树节的起源 此后的此后的1616年间,又先后植树年间,又先后植树6 6亿棵,终于使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内布拉斯加州10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1885年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 4月月22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植树节节徽内涵植树节节徽内涵 1.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至5棵,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2.“中国植树节”和“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不拔的决心。3.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伸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伸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性循环。节日主题节日主题 2009年的植树节主题是:年的植树节主题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让城市拥抱森林。2010年的植树节主题是:年的植树节主题是:与大树在一起。与大树在一起。2011年的植树节主题是:年的植树节主题是:追求绿色时尚,走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向绿色文明。2012年的植树节主题是:年的植树节主题是:义务植树共建绿色义务植树共建绿色和谐家园,植绿护绿共创省示范文明城市。和谐家园,植绿护绿共创省示范文明城市。树的生态价值树的生态价值 一棵一棵50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气的价值约31,20031,200美元美元 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62,500美元美元 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31,200美元美元 涵养水源价值涵养水源价值37,50037,500美元美元 树的生态价值树的生态价值 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31,250美元美元 产生蛋白质价值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2,500美元。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196,000美元。美元。如果我们的树木遭到破坏,如果我们的树木遭到破坏,我们失去了树林、森林,会我们失去了树林、森林,会有什么后果有什么后果?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天气天气下由下由空气空气强烈强烈对流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云柱的强风的强风涡旋涡旋。其中心附近。其中心附近风速风速可达可达100m/s200m/s,最大,最大300m/s,比,比台风台风(产生于海上)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产生于海上)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龙卷风的破坏性极强,其经过的地方,常会龙卷风的破坏性极强,其经过的地方,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甚至把人吸走。象,甚至把人吸走。2011年年5月初,美国南月初,美国南部地区遭遇龙卷风袭击,大量市镇被毁,数部地区遭遇龙卷风袭击,大量市镇被毁,数百人丧生。百人丧生。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火灾、人畜伤亡等,、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失和极大的危害。乱砍滥伐的后果乱砍滥伐的后果 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树木可以防风固沙,防止释放氧气。树木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平衡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平衡.滥砍滥伐树木会引来沙尘暴、龙卷风、滥砍滥伐树木会引来沙尘暴、龙卷风、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其实,我们的环境很美其实,我们的环境很美 为了我们的碧水蓝天,为了我们的碧水蓝天,我们要守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守护我们的环境与家园!与家园!来植树吧!大家一起参与 植树造林的好处: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土,增加土壤蓄水 能力;自动的调温器,夏日树荫下气温比空地上低10度左右,冬季 又高2-3度;天然除尘器,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 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植树造林的好处:制造氧气,树叶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 所需的氧气;消灭细菌,松、樟、榆等树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等病菌;消减噪声;可以用来造船、造家具等等;增加经济效益,增加木材及林产品的经济价值;最重要的是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降温增湿,调节环境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拓展资料:保护森林的重要意义 森林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它对人类的贡献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提供各种木材和经济植物,同时也是许多食物的来源。但是,听说我国的森林资源不断减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大家可知道,森林的作用很大。一是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森林一方面有防止水土流失,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另一方面,有保存雨水的功能,有些人把森林比作“绿色水库”。二是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森林放出的氧气是我们人类以及动物所需氧气的来源,一公顷林地每天能吸收1000公斤二氧化碳,放出730公斤氧气,这对于保持空气的清新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森林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森林不但能吸收二氧化碳,还能吸收其他有毒有害气体和监测大气污染。工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氟化氢、氮氧化物等,污染环境。林木能在低浓度范围内吸收各种有害气体,使污染的空气得到净化。此外,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具有敏感反应,可用来监测大气污染。森林能减低噪声。城市噪声污染严重,林木能通过其枝叶的微振作用,减弱这种有害的噪声。四是森林是保护野生生物的良好场所。森林是许多野生生物的良好栖息地,宝贵的野生生物资源是离不开森林的,没有森林,它们就无法生存。五是森林能调节气候。森林有巨大的蒸腾作用。平均一棵树在一个夏天要蒸腾2000公升的水。因此林地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地高出1525%,降水量也有增加。森林资源不断减少,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加剧了供需矛盾,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一些珍稀的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灾害加剧。森林的减少也影响了气候,减少了降水量。另一方面,森林保护环境、净化空气、吸毒消尘、杀菌灭病的作用也被削弱或消失。总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向人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保护森林,发展和扩大森林资源,而是继续任意破坏,人们就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保护我们不断减少的森林资源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