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特写
整饰
Plog
创作者
自我
呈现
行为
赵淼
91新媒体研究MEDIA OBSERVER 媒体观察 Plog(Photo-blog)即图片博客,是当下流行的一种媒介表达方式,被视为 Blog 与 Vlog 的衍生物。得益于欧阳娜娜等新生代明星在社交媒体平台的 Plog 分享,以及平台相关话题的助推,使得这一表达方式在青年群体中风靡出圈。以微博为例,仅#Plog#这一话题标签阅读量就高达 149 亿次。从Plog 的呈现形式来看,以图片为载体并利用媒介技术对图片进行美化、拼接、文字释义等,以完成蒙太奇叙事。相较于动态叙事的 Vlog 而言,Plog 更注重呈现某些具有独特意义的静态时空切片,内容更有限但也更聚焦。有学者认为,Plog 将“自我中心主义”的叙述情感表达展现得淋漓尽致1。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了拟剧理论。他将人生比作一个大舞台,人人都是表演者。人们在“前台”进行特定的表演,展现理想化、社会化的自我。而在“后台”进行调试准备,掩盖不想被公开的秘密2。戈夫曼所描绘的自我呈现是基于面对面的形式,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时空界限被打破,线上社交成为了人们自我呈现的重要渠道。梅罗维茨在吸收戈夫曼和麦克卢汉的观点后提出了媒介情境论,他认为,电子媒介削弱了物质场所对情境的重要性,决定人们互动性质的并非场所本身,而是信息流通的形式。由此,梅罗维茨认为,“前后台”的界限不再明显,并提出了“中区”的概念,用以指代“前后台”的混合性场景。而从已有场景中脱离出来的新场景,被称为“前前区”和“深后区”,相较于“前后台”,其可见性更低3。Plog 是媒介技术发展下所催生的一种社交表达方式,创作者通过在云端发布作品进行线上自我展演。本研究将拟剧理论与媒介情境论作为解释框架,着眼于 Plog 的独有特征,探赜其创作者的自我呈现行为。1 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首先,选择了以图文分享为主要社交模式,且用户数量前三名的“微信”“微博”“小红书”三大平台,并在平台上发布招募信息征集到了 15 名访谈对象,其中包括 4 名男性,11 名女性,且个人平台账号发布 Plog 总数量均在 20 条以上。访谈对象分别来自北京、杭州、安徽、山东、湖南、四川等 10 个省市。职业包括在读学生、穿搭博主、空乘、设计师、媒体从业者、企业职员等。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参与式观察为主,通过对研究对象社交媒体平台呈现内容的长期关注,对其 Plog 制作风格与内容表征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二阶段,对 15 位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 0.5 1.5 小时的半结构性访谈,访谈对特写的整饰:Plog创作者的自我呈现行为探赜赵 淼,陈改玲摘 要 Plog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表达方式,顺应了加速时代个体对碎片化信息的呈现与捕获需求。为了探究Plog 创作者的自我呈现行为,在拟剧理论与媒介情境论的视角下,基于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获取实证材料,对其自我呈现机制进行剖析。研究发现,Plog 创作者在“前前区”打造理想人设;在“中区”展示私域情境;在“深后区”再塑共通价值标准。Plog 特写式呈现、给予式表达、轻量化制作的特征背后凸显了其得以流行的内在动因。从 Plog 的传播热潮可以反思窥见后现代语境下媒介技术所带来的问题。关键词 Plog;自我呈现;拟剧理论;媒介情境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3)01-0091-04基金项目:本文是“杭州市委宣传部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项目”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赵 淼,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时尚传播与文化创意。陈改玲(通讯作者),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时尚传播与文化创意。DOI:10.16604/ki.issn2096-0360.2023.01.0162023年第1期 NEW MEDIA RESEARCH92新媒体研究主题围绕 Plog 的制作经验、表达需求、发布动机、传播效果等方面,对 Plog 创作者的自我呈现行为有了深入了解。第三阶段,将参与式观察的记录与访谈记录对照梳理,对部分遗漏问题及有关疑问进行了第二轮的回访。表 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编号性别省份职业发布平台1女北京空乘朋友圈、小红书、微博2女山东银行职员朋友圈、小红书3女天津小学老师朋友圈、微博4女北京企业职员朋友圈、微博5女重庆大学老师朋友圈、小红书、微博6男安徽媒体工作者朋友圈7男江苏企业职员朋友圈、微博8女湖南在读学生朋友圈、小红书、微博9女浙江穿搭博主小红书、微博10女浙江设计师朋友圈、微博11女四川在读学生微博12男上海企业职员朋友圈13男四川在读学生朋友圈、微博14女浙江媒体工作者朋友圈15女北京企业职员朋友圈、微博2 如何表达:Plog 创作者的自我呈现机制梅罗维茨认为情境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而电子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人们线下交往的时空界限,出现了不同场景相互融合的趋势,因此在戈夫曼“前后台”概念的基础上,加以细化扩展,提出了“前前区”“中区”与“深后区”理论3,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本文探究了 Plog 创作者的自我呈现机制,如图 1 所示。图 1 Plog 创作者的自我呈现机制示意2.1 前前区:剧班共谋,打造人设展示窗口“前前区”是表演者最理想化的舞台,在这一区域他们有不可动摇的人设。Plog 创作者的“前前区行为”主要是在评论区与观看者的互动。每场演出都并非独角戏,而是需要多个参与者的配合,戈夫曼用“表演剧班”来指代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所协调配合的一组人2。剧班成员以不同身份出现,共同维护情境定义。Plog 作品的评论区便是剧班协作演出的舞台,观看者常通过点赞、评论等互动行为参演。评论区作为一个他者可见的区域,使得创作者和评论者之间构建起了一种共谋的关系,通过相互承认、对在场的他者保守秘密等方式,来呈现其理想角色,巩固人设。“我朋友圈的互动量还挺多的,点赞居多,评论的一般都是我发了合照。点赞评论互夸三连,约定俗成吧哈哈,就像以前在 qq 空间互踩一样。”(案例 4,女,企业职员)“没事儿的时候我会自己画一些素材,然后做Plog 的时候用上,经常有人会评论夸我的设计或者私信管我要素材包。有种被认可的感觉,所以我一般也都会免费分享。”(案例 10,女,设计师)从案例 4 和案例 10 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创作者在与他者的“共谋展演”中,不仅在第三方面前树立了理想形象,同时也强化了对自我的认同。但是,在表演过程中也会出现意外状况,比如遇到其他参与者的嘲弄,表演者为了确保不会出现失态或闹剧,因而会选择欺骗性的演出,例如案例 4 的表述:“之前发年终总结 Plog,有个不太熟的朋友给我评论说我过去一年胖了不少,我觉得挺没礼貌的其实。但是因为有不少共同好友,我又不想显得很小气,就回了个表情。”(案例 4,女,企业职员)“前前区”是创作者理想人设的展示窗口,因此创作者常会克制自己的行为以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2.2 中区:主动展演,创造可见的私域情境电视媒介的出现使得“后区前置”,梅罗维茨将这种同时兼有“前、后台”取向的混合场景称为“中区”。但梅罗维茨所表达的“中区”概念,是一种被动的混合,他认为这种混合会影响表演者“前台”的印象管理3。然而,在新媒体语境下,表演者为了博取关注或信任,常常积极主动地暴露“后台”,展现可见的私域情境,学者骆正林、宋玉生将其概念化为“展演型中区”4。Plog 创作者一方面在“中区”展示自身的符号资本,塑造“前台”的理想化形象,另一方面适度展示“后台”私域空间,拉近与观看者的距离。鲍德里亚认为,个体从他人角度获得自己的身份,其首要来源并不是他们的工作类型,而是他们所展示和消费的符号意义5。Plog 创作者通过作品中的一系列符号来塑造自身形象,获取他者认同。93新媒体研究MEDIA OBSERVER 媒体观察 比如通过豪宅、豪车来展示自身经济地位,通过晒宠物来展示爱心等。或如案例 10 的设计师,发挥自身专业技能对 Plog 进行风格美化,并以此作为彰显自身时尚品味的符号。此外,创作者适度展示“后台”能够满足观看者的窥私欲。Plog 创作者将可被他者观看的幕后生活抓取特写镜头展现在舞台之上,并根据特定情境来决定发布内容的可见性。也有创作者特意设置暗号等待被有心的观众发现,从而满足自己特定的呈现意图。“我的 Plog 就像是我的日记,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想要记住的瞬间吧,我不仅是发出来跟大家分享,更是发给自己看,偶尔 emo 的时候回顾一下。但一般刚加了陌生人我会紧急锁住,不太想让陌生人看到。”(案例 8,女,在读学生)“前几个月我订婚,但是不想在朋友圈秀的太高调,就在微博发了条生活碎片的 Plog,其中藏了张喜糖的照片,配文:糖果批发小卖部。但只有两个好朋友发现了我的小心机。”(案例 15,女,企业职员)可以窥见,Plog 创作者的“中区行为”使得光鲜亮丽的“前台表演”和具有私密特质的“后台情境”并行展示,但不容忽视的是,表演者对“后台行为”的整饰,会让其进一步隐匿真实的自己。2.3 深后区:仪式准备,对共通价值标准的再塑“深后区”是比“后台”更加隐秘的私人领域,在后区前置的趋势之下,“深后区”正被不断挤压。Plog 创作者在发布前对自我理想形象的勾画以及对作品的构思,都属于“深后区”行为。个体自我呈现的表演总倾向于迎合在社会中得到正式承认的价值,而当这种表达倾向最终被当作现实接受时,这一表演总是具有某些仪式化的特征2。Plog 创作者的作品呈现风格以及内容符号隐喻都指向了其所表达的价值观,而当创作者所传达的价值得到认可,便会形成一个仪式的场域,与观看者形成情感上的勾连。如案例 9 通过塑造作品风格形成了和粉丝之间的互动仪式:“我的账号总定位是职场穿搭分享,但因为现在穿搭博主太多了,定位也必须更细化,于是我做了复古知识分子的风格,我的粉丝都喊我 老师,每次发文他们都会评论说 老师来上课啦,这也成为了我和粉丝之间的一些互动小暗号。”(案例 9,女,穿搭博主)当然,并非所有创作者都是有意而为之,对理想形象的设定有时是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形成的,例如案例 6 希望通过发布的 Plog 作品来展现自己的审美水平,从而塑造了其专业媒体人的形象:“我就是随手分享一些生活的所见所闻,不是专门做账号所以也没去规划具体的风格,但是我对照片还有字体、设计啊都很有考究。在媒体工作嘛,这也算我的专业,发的东西得体现出我的审美水平啊。”(案例 6,男,媒体从业者)“深后区”成为了创作者的工作台,他们在这里对共通的价值标准进行再塑,并准备各种舞台装置服务于其倾向呈现的价值。当其表达的价值被认可接受,仪式开场。3 缘何表达:Plog 流行的内在动因媒介形式的变迁是一个不断满足人类使用需求的过程。保罗莱文森曾提出补偿性媒介的概念,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以往的某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6。Plog 整合了文字符号的解释功能、图片符号的视觉冲击,又通过后期媒介技术进行了个性化修饰与故事性拼贴。从 Vlog的风靡到 Plog 的兴起,从形式上看是一种从流动到静止的表达降级,实际上是用户对自我主体性的追求以及对轻量化内容接触需求下的必然选择。3.1 特写式呈现:理想身份的精确化建构Plog 创作者将挑选的场景从动态中抽离,并截取了关键一帧,对其精雕细琢。只有被创作者修饰并审核过的内容才会被展示观看。Plog 通过对特写镜头的抓取直接呈现了关键要素,又通过文字解读矫正了对图片可能会出现的理解偏差,使其所传达的符号意义变得确定,展现了创作者的权威和主体性价值,完成了个体理想身份的精确化再现。戈夫曼认为,观众会根据自己的信念来接受表演者给予的暗示,而观众的这种接受符号的取向一方面可能会使表演者处于被误解的境地,另一方面也会被表演者利用故意进行误传2。Plog 特写式的呈现特征,通过对传播内容的严控大大降低了创作者被误解的可能性,创作者反而会利用观众的符号接受取向,来帮助自己建构形象。“我家有一整面的书墙,我在拍照取景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