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资本
运动
空间
矛盾
透视
资本主义
变化
趋势
再认识
林承园
资本运动的空间矛盾透视 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再认识林承园(湖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68)收稿日期:2022 12 10基金项目:2021 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21Z019);湖北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金项目(BSQD2020087);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培育项目(2020SW0067)作者简介:林承园,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协调发展研究。摘要:分析资本增殖的空间矛盾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同时有助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尽管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作了深入挖掘,但是其阶级立场和理论适用性都存在一定局限,亟需探索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中国视角、社会主义视角和东方视角。概括来说,空间矛盾表现为单个资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生产要素使用的空间分离与空间集中,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存在对内空间集聚和对外空间扩张之间的矛盾,建立在一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关系矛盾的空间表征为空间异化、权力空间、阶级分化和空间拜物教。关键词:马克思;资本增殖;无序扩张;空间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2674(2023)02 067 14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1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特定的历史时期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无序扩张产生的矛盾和弊端,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对阶段产生的绝对矛盾,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只要合理、有效调节,就能适时规避其弊端。基于 MEGA2 的文献梳理,从空间视角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资本无序扩张相关论述,有利于深入了解资本增殖的空间一般原理和规律,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和趋势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健康发展,促进资本良性互动和要素的自由流动,运用政府的力量有效规避市场“失灵”和资本的恶性扩张,促进中国经济健康、有序运行。一、问题的提出及学术回顾20 世纪 60 70 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空间转向问题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空间视角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角,带来了哲学社会科学一系列的新突破。随着新材料的出现,马克思的许多遗留的文献陆续整理、翻译、出版,让更多有关空间方面的思想得以发掘,例如,直到 20 世纪下半叶政治经济学批判大76纲 才得到了广泛传播,其中论述了马克思对于 政治经济学批判 这部巨著的宏伟写作计划,而具体写作部分如城市与乡村、国际市场、殖民主义、国际贸易等内容则有明显的地理倾向。2 鉴于此,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应运而生,相关文章刊登在空间与社会 对极 国际城市与区域研究杂志 等刊物上。加拿大学者斯蒂芬基普弗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空间转向方面的成果,根据主题概念的不同,将其分为五个阶段:1 1970 1980 年代,一些学者开始对空间转向问题进行探索,以爱德华索亚(Edward So-ja)的 后现代地理学、安迪梅里菲尔德(Andy Merrifield)的都市马克思主义 为代表。2 为解决全球城市化和城市问题的全球城市研究,代表人物和作品有陆伯斌(Robert Ross)的 殖民城市 和全球资本主义、安东尼金(Anthony King)的全球城市 和城市主义、殖民主义和世界经济、彼得泰勒(Peter TayLor)的 世界体系中的世界城市 等。3 针对欧美发展作出的解决空间不平衡问题的欧美方案,如列斐伏尔的 从农村到城市 南特尔的爆发 城市的权利 都市革命 空间的生产,多琳马西(Doreen Massey)的 劳动的空间分工 空间、地方与性别 全球地方感。4 1990 年代以来城市研究的热潮,在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关于后现代城市的讨论,并形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 城市政治生态学。5 关于政治、劳工、移民等其他城市斗争的后殖民问题的空间考察,比如阿纳尼娅罗伊(Ananya Roy)的 贫民窟城市、詹妮弗罗宾逊对于非洲城市化考察的 普通城市、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的 殖民地的现在、大卫哈维的 新帝国主义、维奈吉德瓦尼(Vinay Gidwani)在资本中断 中针对印度的劳动力与浪费的研究等等。3 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有深化和发展,但是不能因此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第二代”或“升级版”,甚至错误地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替换掉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只读“西马”,不读“马”,这会出现很多误解和误读。2000 年之后,国内学界关于考察马克思主义空间性方面的文章与日俱增,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通过学术梳理可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研究逐渐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视角、社会主义视角和东方视角,但是也存在“三重三轻”:重视推介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轻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进行空间向度的考察;重视从哲学角度分析,追求空间正义,轻于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原始角度考察;重视研究流通领域、空间集聚和扩张等表征,轻视系统性地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思想。本文通过对新整理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的梳理、分析和总结,带着探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危机和空间矛盾”的使命“重读马克思”,深化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命运的认识,同时为开创都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学派,树立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之中国话语权提供信心和勇气。二、单个资本生产和流通中的空间矛盾从商品价值的生产到商品价值的实现的这个过程需要面临着两种空间形态,即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空间分离和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空间集中。(一)生产要素使用的空间分离与集中资本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要等到商品生产和贸易达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 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史。”4 143关于这一点,法文版资本论 比德文版资本论 的论述更为详细,德文版只讲到商品生产和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必要条件,而法文版更进一步指明商品生产和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正如资本的产生需要一定条件,商品和货币的出现同样也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即只有当社会内部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完成分离时,商品才脱离产品外衣以新的形式存在。4 169而货币是在商品流通取代产品交换之后才出现。而这种社会分工在简单协作时期862023 年第 2 期表现为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这么一个基本的事实,城乡的分离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结果。而后来的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也都是在生产者与生产资料这种空间分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在写作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一般”这一部分时,不仅将生产资料的空间分离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和前提,而且将生产资料的相对集中也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所必备的要素条件之一(图 1)。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将生产资料集中到相对少数人手中,就不会出现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的彻底分离,部分生产者也不会加入到雇佣工人的团体当中。这种空间集中的好处在于:一是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生产资料的空间集中会产生“生产合力”,远大于若干个生产者相加的总和。二是节约劳动和非生产费用,劳动资料不会因为工人人数增加而同比例增加,这是共同使用机器机节省成本的好处;在农业上则表现得更为显著,原来分散用在 500 英亩土地上的全部资本和劳动现在可以集中在 100 英亩土地上进行精耕细作。三是促进科技的进步,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空间的集中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改进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从而使最新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上的需求更迫切,这个过程无疑地提高了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二)空间分离与集中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是伴随着空间分离和空间集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工有赖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和前提又要求生产资料集中到相对少数人手中,这些相对少数人往往是非生产者,即资本主义的食利阶层 资产阶级。部分生产者也在这种空间分离和空间集中周而复始的过程中逐渐沦落为一无所有的人,成为无产阶级的一份子。劳动一旦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出现,资本主义时代才能够具备可供执行的生产条件。4 170由空间分离和空间集中所导致的矛盾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劳动与对象化的劳动相对立,产生异化劳动。马克思在 1863 1865 年手稿中指出,在劳动过程从属于资本之前,手工业劳动属于劳动者自身劳动的一部分,但当劳动过程从属于资本时,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使劳动强度变得更激烈,劳动持续时间延长,劳动技艺更熟练,劳动在管理者的监视下变得更有秩序。这种变化一改劳动过程从属于劳动者自己时所表现的散漫、无序的状态。尽管如此,这些变化还不同于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阶段,我们可称之为“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劳动对资本仅是形式上的从属。当劳动发展到对资本实际上的从属关系时,工人的劳动不仅作为异己的东西和敌对的东西,同时作为对象化和人格化于资本的东西,与工人相对立。5 比如,在奴隶社会的手工业生产过程中,独立的个人劳动在生产中熟练度的高低,确实能够左右生产,但是劳动的结果 产品却属于师傅,无论是帮工的数量还是师傅的数量,甚至劳动的价格、产品的价格都取决于手工业工会,在这个过程中,资本被束缚着且不起作用。直到手工业经营转为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后,所有劳动束缚消失,工人的劳动因熟练程度不同而形成工资差别,工人因计件工资形式激发了生产动力和积极性,比奴隶社会劳动强度更高、更熟练、更灵活。第二,适应大工业的分工,机器换掉劳动。从简单的协作到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再到大工业的分工,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但资本主义协作还必须同时具备其他条件。工场手工业将工人劳动聚集起来受同一资本控制,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人变成生产机器的一部分,使劳动从属于资本,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然而,劳动者被划区分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生产主要依赖于熟练工人的劳动而不是非熟练工人的生产,因此,社会的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在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上发明了机器,大规模机器的使用形成机器生产体系,大工业的发展减少了很多劳动从属于资本的限制,比如原来的妇女和儿童因为不具备工场手工业生产需要的复杂劳动而不能成为劳动者,现在被机器取代之后,即使是从事简单劳动的非熟练工人也能成为劳动者。从普通的犁到珍妮机这96资本运动的空间矛盾透视种工具上的变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革命。6 34 36大工业给劳动带来四点变化:一是生产的连续性;二是自动化;三是运转迅速;四是不同生产流程可以同时作业。6 65,66因此,大工业的工作场景不同于工场手工业中单个工人或他的家庭或一个师傅带两个帮工使用工具,而是通过机械动力,让许多工具联合在一个机器内进行生产,劳动也属于机器的一个工具。甚至不同部门也靠着机器生产方式来经营,一类工厂可以依靠另一类工厂生产的半成品作为原料再加工,因此,处于机器生产线上的不同部门彼此相连。在大工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得以集中,这样能够更经济地使用生产资料,即用较少的耗费产生更多的价值增殖。6 144随着大工业生产,机器代替劳动,具有长期工作经验的熟练工(复杂劳动)被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廉价的简单劳动者。第三,局部劳动不生产具体的商品。工场手工业分工在空间上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局部劳动,这些局部劳动分散到整个社会生产这个大范围层面,这只是一种表面的、客观的现象。马克思对此做过透彻的分析,他认为使包括牧人、皮匠、鞋匠等独立的具体劳动发生联系的是资本主义商品价值规律。商品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他们的各自的生产都作为社会总生产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商品价值规律看似合理,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的无计划与工厂的有计划相互约束,资本家反对各种有意识的社会监督和调节,因为这样将侵犯他们自主经营逐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