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江淮文史
读者
作者
审者
江淮
文史
建成
江淮文史江淮文史创刊周年012JIANGHUAIWENSHI30我与江淮文史结缘,从她创刊就开始了。30年来,对江淮文史来说,我分别充当了“三者”的角色。一是“读者”。30年前的一天,省政协的一位领导同志,知我喜欢历史,特地让人送我一套书,是当时很热门的蔡东藩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同时还带来一本杂志。开始我对这本杂志并未引起注意,只是有一天,读书之余随手翻了一翻。没想到这一翻,就不忍释卷,一口气读完。那个年代,各类刊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文史类的刊物,虚无历史有之,哗众取宠有之,粗制滥造有之,真正让人爱看并且耐看的不多。而江淮文史,从面世第一期起,就以清丽脱俗的风格,引起社会上的注目。她既有史论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活泼,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30年来,我对江淮文史几乎每期必读。文史是我在大学的必修课,但通过阅读江淮文史学到的文史,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比如,我虽早知道法国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华人读者作者审者我与江淮文史仲建成/文江淮文史013JIANGHUAIWENSHI江淮文史创刊周年30民共和国建交的,但只是有一个概念。待读过陈金沙同志撰写的在周总理领导下参与中法建交谈判访中国原驻瑞士大使李清泉后,对中法建交的曲折过程和意义才有了更深刻更形象的理解,同时也对我们省政协的老领导、中法建交谈判直接参与者李清泉同志更增敬重之情。“万(里)、顾(卓新)、赵(守一)”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最早派来安徽的三位省委领导人,为安徽的稳定、改革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对他们如望云霓,高山仰止。读了赵培根同志撰写的忆卓新同志的安徽情安徽事,更看到此前所不知的顾卓新同志人格魅力另一面,深感他不仅是位高权重的优秀高级干部,也是一位深接地气可亲可敬的“邻家大叔”。江淮文史十分重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重要史实的整理和研究。由于工作关系,有一些事件我是亲眼见证或者是涉身其中的,读来更感特别亲切。黄璜同志关于安徽“傻子瓜子”的点滴回忆一文,一下子就把自己带回到那个火红的改革年代。黄书记在不同场合谈论如何对待“傻子瓜子”问题时的音容笑貌,甚至时任黄书记秘书的詹夏来同志送发书记批示电报时的匆匆脚步,都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再比如,读到卢荣景同志撰写的开启皖江开发的序幕,不禁使我想起,中央作出开发浦东的战略决策以后,我省积极响应,率先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并且在省委小礼堂召开领导干部大会进行动员部署的情景。由于事出紧急,大会已经开始,卢书记的讲话稿还未印出,我们几位工作人员,就从省委南楼到小礼堂跑步接力,打印几张就先送去几张,最终没有耽误会议的进行。诸如此类的文章,每江淮文史江淮文史创刊周年014JIANGHUAIWENSHI30每读来,都浮想联翩,感动不已。正因为对江淮文史的这份珍爱和感情,我不愿错过任何一期刊物。每次外出回来,我都会将这期间出版的江淮文史全部找到,一睹为快。二是“作者”。江淮文史坚持“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原则。经常阅读该刊上的美文,我也不时涌起将自己亲历的有关事件记录下来的冲动,但怯于自己的文史功底和文字水平,迟迟没有动笔。退休以后,偶尔与朋友谈起自己的一些经历,不少朋友很感兴趣,敦促我把这些记录下来,既是史料留存,也是对刊物的支持。在大家的鼓励下,在纪念唐山地震45周年时,我写了我所亲历的唐山大地震前后,记录了唐山大地震当天,我和在国家地震局学习的同学一起,赶往唐山参与抗震救灾,并在唐山坚守了近一个半月的难忘经历。十分巧合的是,文章写出后,我得知大学同学陈启涛,那一时期正在部队服役,也是和我同一天赶到唐山参加救灾,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我有多次交集。我就文章中的有关情节向他求证,得到他的肯定,更使我增强了撰稿的信心。陈香梅女士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华人华侨领袖,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的夫人,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曾接受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我们在美国学习期间,多次与陈香梅有过接触,特别是在我驻美使馆为我们专门举办的招待会上,陈香梅鼓励我大胆用英语演讲,使我避免了怯场尴尬,令我十分感动,至今难以忘怀。2018年清明前几天,93岁的陈香梅女士在华盛顿家中去世。从媒体上得到消息以后,我深夜难眠,在计算机前一气写出难以忘却的江淮文史015JIANGHUAIWENSHI江淮文史创刊周年30纪念记与陈香梅女士的几次接触。这两篇文章写出之后,我分别征求了一些朋友的意见。不知为何,一些刊物和自媒体也看到了,找到我要求在他们刊物或平台上发表,我都婉言予以谢绝,坚持交给江淮文史。三是“审者”。我在工作期间,曾经分管过江淮文史杂志。审读把关稿件,是我应尽职责。退休以后,编辑部要我继续承担社外审读工作,虽经请辞,但未获允。刊物每期十几万字,审读费时费力,有时为了核准一个史实、一个数据,要查找很多资料,甚至要实地或找当事人直接核实。如有一篇文章提到,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同志在合肥瑶海渡江战役总前委住地收到前线的捷报,心情大好,即席赋诗,并将之书写在墙上。这个情节不少刊物此前都多次提到。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因为我曾陪同陈毅同志长子、时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访问过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当看到墙上这首诗旁边的说明中,介绍是陈毅所作并亲自书写时,陈昊苏当即予以更正,说字是陈毅写的,但诗是时任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所作;并说其母亲张茜牵头编写陈毅诗选时,专门对此作了考证。为了防止记忆有误,我在将审读建议提交编辑部前,又专门找出当年陪同陈会长访问时的工作笔记和陈毅诗选,再次加以确认。杂志审读是要求很高的综合性工作。对每一期审读我都怀抱戒慎恐惧之心,不敢有丝毫疏忽懈怠,竭尽自己的水平和所能,协助编辑部把好政治关、史实关和文字关。好在江淮文史编辑部现在力量很强,年轻同志成长很快,机关分管领导和文史委的同志也都很专业。相信刚至而立之年的江淮文史,一定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