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_2021
学年
新教材
高中语文
第八
单元
16.2
六国论
课件
新人
必修
下册
第八第八单元单元 六六国论国论 预习助读预习助读 【认识作者】【认识作者】苏洵苏洵(10091066),字明允字明允,眉州眉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今属四川)人人,北宋散文家。苏洵精于古北宋散文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文写作,尤长于策论尤长于策论,主张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言必中当世之过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闻名,故称他为故称他为“老苏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人合称“三苏三苏”,均列入均列入“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有嘉祐集。【了解背景】【了解背景】苏洵生活在北宋真宗、仁宗、英宗时期。其时苏洵生活在北宋真宗、仁宗、英宗时期。其时,宋王朝虽然宋王朝虽然经济上比较富庶经济上比较富庶,但统治者重文轻武但统治者重文轻武,轻视州郡武备轻视州郡武备,军事上屡军事上屡战屡败战屡败,面对外敌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外敌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看到北宋王朝的看到北宋王朝的“为国者为国者”被契丹、西夏等强敌积威所劫被契丹、西夏等强敌积威所劫,以以物赂敌物赂敌,以财资敌以财资敌,换取一时苟安换取一时苟安,苏洵内心郁结苏洵内心郁结,忧思不尽忧思不尽,于于是借六国旧事针砭当下是借六国旧事针砭当下,写下了这篇名文。写下了这篇名文。【相关链接】【相关链接】论论,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政论、史论两种。政论主要用分政论、史论两种。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主要通过评论历史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知识积累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加点字加点字 读读 音音 加点字加点字 读读 音音 六国互六国互丧丧 sn 颠颠覆覆 f 赂赂秦秦 l 与与嬴嬴 y 厥厥 ju 洎洎 j 暴暴霜露霜露 p 革灭革灭殆殆尽尽 di 草草芥芥 ji 胜负之胜负之数数 sh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通假字通假字 暴暴霜露霜露(同同“曝曝”,暴露暴露)(2)一词多一词多义义 或或 当与秦相较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未易量(副词副词,或许或许 )或曰或曰:六国互丧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赂秦耶(不定代词不定代词,相当于相当于“有人有人”)马之千里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副词,有时有时 )得得 小则获邑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大则得城(动词动词,得到得到 )此言得之此言得之(形容词形容词,正确正确 )林尽水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便得一山(动词动词,看看到到 )(3)词类词类活用活用 李牧连李牧连却却之之(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使退却退却)义义不赂秦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坚持道义坚持道义)日日削削月月割割,以趋于亡以趋于亡(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一月月地)(4)古今异古今异义义 至于至于颠覆颠覆 古义古义: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表示另提一事。其实其实百倍百倍 古义古义:它的实际数目。它的实际数目。今义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承上文,多含转折意多含转折意)。思厥先思厥先祖父祖父 古义古义:泛指祖辈、父辈。泛指祖辈、父辈。今义今义:父亲的父亲。父亲的父亲。可谓可谓智力智力孤危孤危 古义古义:智谋和力量。智谋和力量。今义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的能力。(5)重要重要虚词虚词 以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介词,因为因为 )秦以攻取之外秦以攻取之外(介词介词,用用 )暴霜露暴霜露,斩荆棘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以有尺寸之地(连词连词,才才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介词,用用 )日削月割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趋于亡(连词连词,表结果表结果 )苟以天下之大苟以天下之大(介词介词,凭借凭借 )3.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1)赂秦而力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破灭之道也(判断句判断句 )(2)其势弱于秦其势弱于秦(介词介词结构后结构后置置 )(3)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五战于秦(介词介词结构后结构后置置 )(4)洎牧以谗诛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被动句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被动句 )4.记诵有关名句记诵有关名句 (1)六国破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非兵不利,战不善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破灭之道也。之道也。(2)古人云古人云:“以地事秦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犹抱薪救火,薪不尽薪不尽,火不灭。火不灭。”此言得此言得之。之。(3)齐人未尝赂秦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4)日削月割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苟以天下之大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是又在六国下矣。问题研讨问题研讨 【任务一】【任务一】把握本文的观点、态度把握本文的观点、态度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非兵不利,战不善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赂秦。分论点分论点:赂秦而力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2.第第3段最后一句话段最后一句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齐人勿附于秦,刺客刺客不行不行,良将犹在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未易量”,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总说六国总说六国,提出假设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果韩、魏、楚不赂秦,齐国齐国“勿附于秦勿附于秦”,燕、赵有正确的决策燕、赵有正确的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这句话同时也为下文进一步论证做铺垫。也有不灭亡的可能。这句话同时也为下文进一步论证做铺垫。【任务二】【任务二】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1.第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是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的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开头总述秦国在攻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开头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取之外,接受献地的情况接受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大则得城。”接下来是三接下来是三组对比。首先组对比。首先,从数量上对比从数量上对比,指出强秦受赂所得的土地要比指出强秦受赂所得的土地要比以攻取所得的土地多很多倍以攻取所得的土地多很多倍,六国因赂秦所亡的土地要比因六国因赂秦所亡的土地要比因战败而丢失的土地也多很多倍战败而丢失的土地也多很多倍,说明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说明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其次其次,从态度、效果上对比从态度、效果上对比,用先人开辟土地的艰难与后人割用先人开辟土地的艰难与后人割让土地的轻易对比让土地的轻易对比,从侧面证明不能赂秦的道理从侧面证明不能赂秦的道理;用用“得一夕得一夕安寝安寝”与与“秦兵又至秦兵又至”对比对比,说明赂秦的灾难性后果。最后是事说明赂秦的灾难性后果。最后是事理的对比理的对比,用用“诸侯之地有限诸侯之地有限”与与“暴秦之欲无厌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奉之弥繁”与与“侵之愈急侵之愈急”进行对比进行对比,说明正是赂秦导致说明正是赂秦导致“不战而强弱胜负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已判”,“至于颠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固宜然”。2.作者在第作者在第4段用了两个叹词段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呜呼呜呼!”承接上文承接上文,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悲夫!”回到历史回到历史,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抨击六国的政策。的政策。作用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连接作用起连接作用,便于话题便于话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转移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引导读者理清思路。3.第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最后一句有怎样的深刻含义最后一句有怎样的深刻含义?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假设论证。为六国设图存之道假设论证。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一是用谋臣,“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并力西向”。最后一句是作者对历。最后一句是作者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后的议论史事实进行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结合结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不要重蹈历史委婉地劝谕当权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的覆辙。课堂活动课堂活动 “六国破灭六国破灭”真的就如苏洵所说的全是真的就如苏洵所说的全是“弊在赂秦弊在赂秦”吗吗?对此对此,你怎么看你怎么看?观观点点一一 “弊在赂秦弊在赂秦”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苏洵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苏洵之所以这么说,目的目的在于借此讽喻北宋王朝对于契丹、西夏的贿赂妥协政策。在于借此讽喻北宋王朝对于契丹、西夏的贿赂妥协政策。论史是为了刺时论史是为了刺时,谈古是为了讽谈古是为了讽今。作者这种反对以赂求今。作者这种反对以赂求安、主张以战求安的思想安、主张以战求安的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观观点点二二 这个说法不准确。魏、韩、赵三国互相攻伐这个说法不准确。魏、韩、赵三国互相攻伐,国势日衰国势日衰,被秦被秦国坐收渔翁之利。可见魏、韩之亡源于诸侯间的相互攻伐国坐收渔翁之利。可见魏、韩之亡源于诸侯间的相互攻伐,而为秦国所乘。而楚国虽为大国而为秦国所乘。而楚国虽为大国,却未使得国家与秦国同步却未使得国家与秦国同步发展发展,最后为秦国所灭。最后为秦国所灭。观观点点三三 作者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苏洵认为齐、燕、赵亡国作者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苏洵认为齐、燕、赵亡国,原因原因是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能独完”,而历史并不完全而历史并不完全如此。至于苏洵如此。至于苏洵“至丹以荆卿为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始速祸焉”的理论的理论,更是站更是站不住脚。不过我们不能苛责作者不住脚。不过我们不能苛责作者,毕竟他只想借此劝诫当时毕竟他只想借此劝诫当时的统治者。但在今天的统治者。但在今天,我们我们再读这类文章时应抱有怀疑的态再读这类文章时应抱有怀疑的态度度,正所谓正所谓“尽信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则不如无书”。整合建构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思路整合】【审美鉴赏】【审美鉴赏】论证严密论证严密,形象生动形象生动 1.借古讽今借古讽今,切中时弊。切中时弊。本文依据史实本文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这一点来立论,针针砭时弊砭时弊,切中要害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现实巧妙地联系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语意深切,发人深省。发人深省。2.论点鲜明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证严密。本文为论说文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弊在赂秦秦”的论点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分别就“赂秦赂秦”与与“未尝赂秦未尝赂秦”两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