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2
考研
政治
考点
课程
讲义
王颖
免费
分享
资料
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1第一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与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与分析)【选择题考点】【选择题考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革命性: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理论区别于其它理论的显著特征。(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5)发展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2和作用。4【物质】【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认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5【物质和运动】【物质和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6【运动和静止】【运动和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7【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8【人类社会物质性】【人类社会物质性】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3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折中主义观点,是错误的。(2)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体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第二,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第三,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10【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11【实践】【实践】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2【意识及其本质、能动性】【意识及其本质、能动性】(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4了决定作用。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3)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所讲的“创造世界”首先是指在意识中形成新的观念世界,然后通过实践,把观念世界变为现实世界即改造过的属于人的世界。1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1)物质与意识的区别:第一,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第二,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第三,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2)物质与意识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14【规律的含义及特点】【规律的含义及特点】(1)规律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2)规律的特点: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客观性。1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16【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相对。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17【发展】【发展】(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5符合。(2)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所以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18【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的。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在内部矛盾推动下的事物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外力作用只是一个条件;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与继承,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2)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把否定的动力看成是外部矛盾的推动;盲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认为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既割裂了事物的联系,又使事物发展过程中断。(3)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要坚持批判继承和创新。19【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事物变化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坚持该原理就是坚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相信道路曲折、前途光明。20【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6偶然与必然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所决定,偶然性则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决定的;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则对发展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作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体现并受必然性的制约,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21【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能与现实是揭示客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把握可能性范畴,必须区分可能和不可能。可能是指在现实中存在着客观根据、具备一定条件就能实现的东西。不可能是指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根据和条件,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现实的可能是指在现实中有着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一定阶段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则是指在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不充分,因而只能在将来才能实现的可能性。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可能性是潜在的、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现实性也不同于可能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条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好的可能性。22【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因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关系范畴。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2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前者是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后者是先验论,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2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缺乏实践的观点、缺乏辩证法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72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到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就是通过实践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然而,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26【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这一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问题谁是第一性、第二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历史理论都是唯心主义的。27【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物质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所构成的生产方式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成为社会的人。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8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28【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的过程和一切因素的总和。社会意识包括低层次的社会心理和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等。2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3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9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属于社会的物质关系,不包括生产力。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分为两大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和政治法律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3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和发挥作用。社会规律仍然是客观的,其客观性表现为它是由无数创造历史的个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合力”,这种“合力”是不以任何个人、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支配人们的活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34【社会形态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更替是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5【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10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36【阶级斗争、革命、改革和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革命、改革和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2)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马克思主义重视社会革命的伟大作用,同时也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所起的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4)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造福于人类作出了贡献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问题。37【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38【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所遇到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条件的制约。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1139【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历史进程的影响者,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析题考点】【分析题考点】1【联系的含义及特性】【联系的含义及特性】(1)联系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的关系。(2)联系的特征: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普遍性: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多样性: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条件性: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辩证矛盾是反映客观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2)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重基本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内;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作为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4)坚持矛盾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12(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促进量变。第二,完成质变。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坚持矛盾的普遍性是科学认识的前提,人们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过程中,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之间或矛盾诸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和特殊本质。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第二,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第三,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第四,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5【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13(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善于抓关键看主流。6【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存在的质、量、度】(1)质: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质是客观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它的各种属性、特别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表现出来的。事物的质是多样的。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2)量: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由质到量则是人们认识的深化。(3)度:度是指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它是区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标准。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一旦超出度的范围,就要引起质变。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规定性。只有准确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在实践中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7【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1)量变指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的连续性。量变的基本形式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结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这是对原有度的突破与超越,是事物连续和渐进的中断。(2)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即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即超越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体现和巩固量变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8【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14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9【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1)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依据的范畴。现象可区分为真象和假象,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假象不同于主观范畴的错觉。(2)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象是表面的可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只能靠抽象思维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多变的,本质是共性的、普遍的、深刻的、稳定的。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3)在实践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10【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高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理解认识源于实践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关系:第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第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讲,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破坏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1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2022 考研政治考点带背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7 号韦伯时代中心 C 座北配楼电话:010-88820136网址:15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两者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1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有条件的: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