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中医综合考研307《中药学》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王景洪).pdf
下载文档

ID:3643204

大小:13.83MB

页数:76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药学 2014 中医 综合 考研 307 考点 复习 思路 景洪
第一章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购和贮存()?第一节中药的产地()?第二节中药的采集()?第三节中药的贮存()?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第五章中药的配伍()?第六章用药禁忌()?第七章用量与用法()?第八章解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第二节发散风热药()?第九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第二节清热燥湿药()?第三节清热解毒药()?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第五节清虚热药()?第十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第二节润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第十一章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寒湿药()?第二节祛风湿热药()?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第十二章化湿药()?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第一节利水消肿药()?第二节利尿通淋药()?第三节利湿退黄药()?第十四章温里药()?第十五章理气药()?第十六章消食药()?第十七章驱虫药()?第十八章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第二节化瘀止血药()?第三节收敛止血药()?第四节温经止血药()?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活血止痛药()?第二节活血调经药()?第三节活血疗伤药()?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第一节温化寒痰药()?第二节清化热痰药()?第三节止咳平喘药()?第二十一章安神药()?第一节重镇安神药()?第二节养心安神药()?第二十二章平肝熄风药()?第一节平抑肝阳药()?第二节息风止痉药()?第二十三章开窍药()?第二十四章补虚药()?第一节补气药()?第二节补阳药()?第三节补血药()?第四节补阴药()?第二十五章收涩药()?第一节固表止汗药()?第二节敛肺涩肠药()?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中药学的特点中药学是中医综合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内容繁多机械记忆比重大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容易混淆复习重点熟悉中药、中药学、本草、道地药材概念。熟悉 神农本草经 新修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的作者、主要成就。掌握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药性理论。掌握麻黄等 味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熟悉银花、连翘等功效、主治相似药物的异同点。复习方法全面复习:要求面宽、广,不留死角。狠抓重点:以药性及每味药的功效、主治为重点。解析难点疑点:以相似药物的功效、主治对比为主。勿忘特点:抓个别药物的毒性、特殊药物的用量,如附子、蜈蚣。多做各种题型:如近 年各种中药学考题。总论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基本理论之间,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中药学是全国中医、中药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为培养中药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而设置的基础课程。在掌握了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等专业基础后,再通过中药学系统学习,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和中医各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必要基础。本课程除总论外,各论收载中药 味,总论及各论共 章。中药是中医治病救人的武器。一个好医生必须做到“医理通,药性熟”,中药学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我国人民以其聪明的智慧,掌握了多种多样防病治病的手段。但中医用以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则是药物。这些药物,对于保障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昌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对世界人民的历史功绩亦为世人所公认。中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瑰宝,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可贵的经验,广泛信赖的民众,巨大的市场潜力。在 世纪随着“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药学更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课程要求 中药学 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收等知识;熟悉中药的炮制、用法、用量等知识;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中药学教材收载常用或有代表性的中药 味。其中了解 味药的分类归属,功效及用法、使用注意;熟悉 味药的分类归属,功效,主治、用法、使用注意;掌握 味药的分类归属,功效、主治、用法、使用注意。考试点()名师精品课程电话: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学习请登录“考试点”?第一章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目的要求】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应当熟悉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我国地大物博,分布着种类繁多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近 多种。这些宝贵的资源的已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它对保障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一、有关概念(一)中药的概念:中药是和西药相对而言的,它是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具有以下 方面的特点:从产地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是出产于中国。中药的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二)本草的概念: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三)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二、中药的起源 中药起源于原始人生活、生产劳动实践。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予以注意。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知。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后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三、中药学的发展【秦汉时期】代表作:神农本草经 简称 本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作者: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充实和完善过程。成书年代:其成书的具体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二世纪。载药数目:种。本经 原书早佚,目前的版本,均系明清以来学者考订、整理、辑复而成。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本经 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本草经集注作者:梁陶弘景所辑。成书年代:公元 年左右。载药数目:种。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着对 本经 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各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考试点()名师精品课程电话: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学习请登录“考试点”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 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顺序。【隋唐时期】代表作:新修本草 又称 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作者:李眅、苏敬等主持编纂,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和物力。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 公元 年。载药数目:种。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且对中外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宋代】宋代本草书籍的修订,乃沿唐代先例以国家规模进行。宋代的官修本草有:开宝本草 嘉补注本草 本草图经 本草图经 亦称 图经本草,所附 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版刻本草图谱。宋代个人著名本草著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后世简称 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年。载药数目:余种。学术价值:各药之后附列大量方剂(药方)以相印证,医药紧密结合;宋以前许多本草资料后来已经亡佚,亦赖此书的引用得以保存下来;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金元时期】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这一时期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刘完素的 素问药注、本草论张元素 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李东垣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王好古 汤液本草朱丹溪 本草衍义补遗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他们在宋人基础上,以药物形、色、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食疗专著:元代忽思慧所著的 饮膳正要 是饮食疗法专著,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元蒙宫廷食物的性质及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中外医药交流元代中外医药交流更加广泛,在药物相互贸易中,政府还派遣人员去各国采购。阿拉伯人、法兰西人开始来华行医。回回药物院的建立,更促进了中国医药和阿拉伯医药的交流。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明代】代表作: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初稿 年,定稿 年,出版 年。载药数目:种(新增 种)。主要内容和体例:全书 卷,约 万言,附图 多幅,附方 余首。各论分 部、类。各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主要成就和贡献:本草纲目 集我国 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 刘文泰奉敕修定本草,编成 本草品汇精要,收药 种。本书绘有 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是古代彩绘本之珍品。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清代】清代本草研究的特色:()进一步补充修订 本草纲目 的不足,如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编撰成节要性本草,如汪昂 本草备要、吴仪洛 本草从新、黄宫绣 本草求真 等。()重辑 神农本草经,如孙星衍、顾观光等人的辑本;或对 本经 进行注释发挥,如张璐 本经考试点()名师精品课程电话: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学习请登录“考试点”逢原、邹澍 本经疏证 等。()大批草药专著,也为综合本草提供了新的内容。()清代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其中也不乏佳作。【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药学特点主要表现为 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这些中药讲义,对各药功用主治的论述大为充实。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者,当推陈存仁的 中国药学大辞典(年),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植物学、生物学工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中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当代的本草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本草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从 年起,各地出版部门根据卫生部的安排和建议,积极进行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在本草方面,陆续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 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残卷)、证类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 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六十年代以来,对亡佚本草的辑复也取得突出成绩,其中有些已正式出版发行,对本草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涌现的中药新著,数量多,门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当代本草学术成就的有:各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志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 原色中国本草图鉴要点: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本草纲目拾遗中药学的学习方法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自学往往不容易抓住重点,普遍反映是:药味众多,容易混淆,不易记住。一、抓住重点,掌握功效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作用的概括,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掌握功效不是简单地背诵功效术语。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以黄连泻火功效为例,它的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火邪,由于它归心经、胃经、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点。切不可孤立地死记硬背一些性味、归经和主治证。掌握功效还须理解其所具功效含义,例如肉桂有引火归原之功效,引火归原即温肾阳使虚火下归于肾,治命门火衰虚阳浮越之证。其次要明确功效范围,如泻火与泻肝火,前者包括泻各脏腑之火,含义广,后者是泻火功效的一个方面,含义狭。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与补气,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行气药大多辛温,能通畅气机。脾胃气滞证为适宜;补气药大多甘温,善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虚者为宜。此外,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行比较。如升阳与潜阳,泻火与补火,宣肺与敛肺等等。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一般可用 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因有毒,只可用 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 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 克,量小难以取效,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考试点()名师精品课程电话: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学习请登录“考试点”入汤剂。至于配伍,教材中为了使读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一适应证下列举了一些有关方剂作为参考。学习时可予一般了解,对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但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上,因为这不是本课程重点,应与方剂学有所区别。总之,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而予以分别对待。对普遍性的内容可予总的掌握,对特殊的内容则须重点记忆。因此,既不要毫无区别地逐条硬记,也不要把特殊内容作一般普遍性对待而轻易滑过。而特别要注意掌握其特殊性。三、归纳分析、明辨异同中药为数众多,而一味药常有数种功效,内容复杂,容易混淆。其实药物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其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中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等内容。将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点。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等。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印象,便于理解掌握。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如黄连、干姜、党参均能治泄泻,但其功效有异,主治有别。同样的如均治咳喘的麻黄、黄芩、北沙参、五味子;均治呕吐的生姜、半夏、竹茹、藿香等。同一药物因品种不同,炮制不同及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别,通过比较可加以区别,避免混淆。如川贝母与浙贝母,生地与熟地,生大黄与制大黄,附子与乌头等。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应用以上学习方法,可以综观教材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学好中药学。【课后习题】何谓中药、中药学?历代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本草学著作有哪些?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存【目的要求】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了解中药贮存与药效的关系及其注意事项。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神农本草经 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中药的产地与采集,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不仅中药人员应熟知,临床医生亦应了解。药物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方法的研究,是保证药材质量和保护药源的重要课题。第一节中药的产地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一、道地药材:亦称地道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专用名称。其特点有:历史悠久产地气候适宜品种优良炮制考究疗效突出有明显地域性考试点()名师精品课程电话: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学习请登录“考试点”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二、形成的原因中药材的生产多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状况。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各地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而,天然中药材有一定地域性,药品的产量与质量和产地有密切的关系。古代医药家的实践。古代医学药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经过使用、观察和比较,发现各地分布广泛的药材,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药品质量优劣不同;因而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三、常用道地药材:四川:黄连、附子、川芎、川贝母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地黄、山药、牛膝甘肃:当归山东:阿胶山西:党参宁夏:枸杞广东:砂仁广西:肉桂、田七江苏:薄荷、苍术云南:田七四、怎样正确对待道地药材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强调道地药材开发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加,再加上很多药材的生产周期较长,产量有限,因此,单靠强调道地药材产区扩大生产,已经无法满足药材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以及药用动物的驯养,成为解决道地药材不足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我国已能对不少名贵和短缺药材进行异地引种,以及药用动物驯养,并不断取得成效。如:原依靠进口的西洋参在国内引种成功。贵州原产的天麻,在陕西大面积引种成功。人工培育牛黄,人工养鹿取茸,人工养麝及活麝取香,人工虫草菌的培养等。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道地药材是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环境的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人们遂重东北人参。川芎在宋代始成为道地药材。三七原产广西田州,称为田七,云南产者后来居上,称为滇三七,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第二节中药的采集中药材所含的有效成分是药物具有防病治病作用的物质基础,而有效成分的质和量与中药材的采集季节、时间和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植物类药材的采收植物类药材其根、茎、叶、花、果实各器官的生长成熟期有明显的季节性,根据前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其采收时节和方法通常以入药部位的生长特性为依据,大致可按用药部位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全草类、叶类、花类、果实和种子类、根和根茎类、树皮和根皮类。(一)全草类:一般在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初见花时采收。此时茎叶有效成份含量最高。不用根者,割取地上部份:益母草、青蒿、薄荷、藿香等。连根用者,连根拔起:车前草、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特殊采用:茵陈嵩以幼嫩全草入药,忍冬藤茎叶同时入药。(二)叶类:叶类药材,大多在将开花至花盛开时采收。此时植物生长极盛,有效成份含最高,药力雄厚,应及时采收。如艾叶、荷叶、番泻叶、罗布麻等。但少数药材例外,如桑叶,宜深秋或初采收,习称“霜桑叶”或“冬桑叶”。(三)花类:在植物开花时采集,花蕾大多次第形成和开放,故应分批采摘。即开即采:菊花、月季花、洋金花、旋覆花等。花冠由黄转橙红时采:红花。采含苞待放的花蕾:槐花、金银花、辛荑等。花完全开放时采:蒲黄等花粉类药材。(四)果实、种子类:果实成熟时或将成熟时采:山楂、枸杞、川楝子等。幼果入药:枳实、青皮等。分次采成熟果实:瓜蒌。容易变质果酱,晴天清晨或傍晚采:桑椹、枸杞、覆盆子等。不宜过熟。考试点()名师精品课程电话: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学习请登录“考试点”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桑螵蛸应在三月中旬采收,过时则虫卵已孵化。鹿茸应在清明后 天截取,过时则角化。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小昆虫等,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获,如斑蝥于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矿物类药材大多可随时采收。第三节中药的贮存中药材经采集后,除少数随采随用的鲜品外,一般都要使之干燥或进行初步加工,然后才能贮存。贮存不当,不仅药材外观差,质量降低,影响疗效,而且还对人体有害。一、中药贮存常见的变质现象:虫蛀霉变走油变色二、中药贮存的时间与药效:用药宜“新”,一般不宜贮存太久,随着贮存时间延长,有效成分降低,影响药品质量。一些药物鲜用与干用,作用强弱有差异。如:鲜地黄寒凉之性优于干地黄,其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效尤佳。少数药物“用药宜陈”,即陈久药效尤佳。陶弘景有六陈之说: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李时珍谓不独六陈,大黄、木贼、荆芥、芫花、槐花亦宜久陈。临床还习用陈棕炭、陈艾叶等。上述药品,为什么宜久陈,贮存多久才为“陈”?至今尚无定论。据报道:陈棕炭止血作用较新棕皮好,久陈者作用更显著。芫花、狼毒久陈可减轻毒性。橘皮久陈散失其挥发油及陈皮甙,有效成分含量可相对增加。槐花久陈使其芸香甙转化为鞣质,发挥止血作用。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目的要求】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火制法等常用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炮制方法。一、炮制的概念: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在制备各种剂型之前,一般应根据医疗、配方、制剂的不同要求,并结合药材的自身特点,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才能使之既充分发挥疗效又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临床用药的目的。一般来说,按照药性和治疗要求而有多种炮制方法,有些药材的炮制还要加适宜的辅料,并且注意操作技术和适宜的火候。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而少数毒性、烈性药物的合理炮制,更是关系到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药物炮制法的应用与发展,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方法多样,内容丰富。二、炮制的目的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炮制目的;在炮制某一具体药物时,又往往具有几方面的目的。总的说来,炮制目的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马钱子等生用易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巴豆、续随子泻下作用剧烈,宜去油取霜用。常山用酒炒,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对于有毒性药物,炮制应适度,不可太过或不及。如:考试点()名师精品课程电话: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学习请登录“考试点”巴豆霜应保留脂肪油在 左右。马钱子砂烫,其士的宁生物碱含量应在 左右,偏高容易中毒,除去或破坏太过,疗效难以保证。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在中药炮制方法中,经常加入一些辅助药料(简称辅料),如酒、蜜、醋、姜汁等,各种辅料具体作用虽然不同,都具有增效的作用,液体辅料更是如此。桑叶、百部、紫菀蜜炙: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川芎、当归酒炒:增强温通活血作用。玄胡、香附醋炒:增强止痛功效。黄连、竹茹姜汁炒:增强止呕作用。天南星牛胆汁制:增强息风止痉作用。有些药物不加辅料,经过炮制也能强疗效。如:明矾锻为枯矾:增强燥湿收敛作用。槐花炒用:增强止血作用。决明子、莱菔子、杜仲等清炒:利于有效成分溶出,提高疗效。人参、黄芩等加热处理:防止甙类水解而避免有效成分含量下降。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药物的某些性味功效,在某种情况下不一定适应临床应用的需要,但经过炮制处理,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药物的性能功效,以适应不同病情和体质的需要。()一种药物往往有多种功效,有时不能全部用于某一临床证情,需要以加工炮制以适应临床。如:麻黄辛温,有发表散寒,止咳平喘,利水消肿之效,宜用于外感风寒,咳嗽气喘之证;若邪热壅肺,汗出咳喘者,其温散发汗作用,则对病情不利,通过密炙麻黄入药,则辛温发散之力减弱,止咳平喘之功增强更适应病情需要。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一般的中药材在采集以后,均可直接使用鲜品。诸如地黄、芦根、石斛等许多鲜品药材的疗效,较之干品更佳。然而由于产地、季节等等因素的限制,多种药材无法直接使用鲜品,皆需干燥处理,才可贮存、运输。多数药材可以日光曝晒,或人工烘烤进行干燥,但有少数动物药及富含汁液的植物药,需经特殊处理。肉苁蓉之肉质茎富含汁液,春季采者含水分较少,可半埋于沙中晒干;而秋季采者,茎中水分较多,需投入盐水湖中,加工为盐苁蓉,方可避免腐烂变质。桑螵蛸为螳螂之卵鞘,内有虫卵,应蒸后晒干,杀死虫卵,以防贮存过程中因虫卵孵化而失效。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材纯净,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药物在采收、贮存和销售过程中,往往会带有一些非药用部分及杂质、砂土甚至变质者,既影响药品质量,又造成称量不准确,经过修制或特殊处理,完全可以避免因此造成的不良影响。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一些药物具有臭气、异味或刺激性,患者难于接收,经过炮制以利于患者服用。地龙、紫河车、肉苁蓉:有腥气。乳香、没药:有特殊刺激性气味。海藻:有咸味。三、炮制的方法:现代的炮制方法在古代炮制经验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进,根据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可分为五大类型: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一)修治 纯净处理: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如:捡去合欢花中的枝、叶;刷除批把叶、石苇叶背面的绒毛;刮去厚朴、肉桂的粗皮等。粉碎处理: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牡蛎砸粹,贝母捣粉,角类药镑片或锉粉。切制处理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便于进行其它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需要,切片有很多规格。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桑白皮、批把叶:宜成丝。白茅根、麻黄:宜侧成段。四、水制: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材,软化药材以便于切制和调整药性。常用的有洗、淋、泡、漂、浸、润、水飞等。主要内容如下:洗:将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涤,除去上浮杂物及下沉脏物,及时捞出晒干备用。除少数易溶,或不易干燥的花、叶、果及肉类药材外,大多需要淘洗。淋:将不宜浸泡的药材,用少量清水浇洒喷淋,使其清洁和软化。考试点()名师精品课程电话: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学习请登录“考试点”泡:将质地坚硬的药材,在保证其药效的原则下,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变软。润:又称闷或伏。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用淋润、洗润、泡润、晾润、浸润、盖润、伏润、露润、包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饮片。漂: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水飞的目的在于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水飞法常用于矿物类、贝甲类药物的制粉。如飞朱砂、飞炉甘石、飞雄黄。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目的要求】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作用,及气与味的结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全面分析,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祛除病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药物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具有“偏性”。即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和偏衰。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说:“凡药物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而自得之。前人将药物的偏性将称为药性,以用来纠正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后人把药物与疗效相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是对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药性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禁忌等。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考试点()名师精品课程电话: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学习请登录“考试点”早在 神农本草经 序录中就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的记载。每味药物都有气与味,但不同的药物,大多四气五味是不一样的,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味”,由此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它对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四气(一)四气的含义: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药有寒热温凉四气”,是 本经 提出的。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二)四气的确定及作用:四气的确定: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准则。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寒性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热性药。四气的作用: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三)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药性寒热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基本趋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因此掌握药性寒热不能脱离其具体功效。掌握药性寒热时应注意:对于药性寒热,不仅要从共性方面进行理解,适必须结合每一药物的具体作用,方能掌握药物性寒性热的特点。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药性寒热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因此必须结合其他内容,方能全面认识与掌握药物的性能与作用。(四)四气的意义: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中医综合 中药学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则必然要加重病情。如果当用热药用了温药,或当用寒药用了凉药,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用了热药,或当用凉药而用了寒药,则病轻药重,易伤阴或伤阳。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则当以寒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二、五味(一)五味的含义: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味道。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二)五味的作用:内经 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同时还论述了过食、偏嗜五味对五脏系统的损害。这些损害有种种表现,总其大要,或直接损伤本脏,或伐其所胜而伤及他脏。故 内经 又提出了“五禁”等告诫。这些论述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 内经 论述的基础上,后世对五味的作用作了进一步补充发挥,综合前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分述如下:辛: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来说,行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芳香化湿药、芳香开窍药等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气滞、血瘀、表证不解、湿阻中焦、神志不清等病证。甘: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也就是说,能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大多具有甘味。因此甘味药多用治气、血、阴、阳不足之证、各种痛证,用于调和药性及中毒解救等多个方面。酸: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也就是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因此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肠滑久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如麻黄根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固精止遗、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涩味药虽与酸味药作用相似,但亦不尽相同,酸味药可以生津,即“酸甘化阴”而涩味药无此功用。考试点()名师精品课程电话: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学习请登录“考试点”苦:苦能泄、能燥、能坚。()泄: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燥:燥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坚:坚阴。泻火存阴。因此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咸: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也就是说,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坚散结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瘕痞块等证。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海蛤壳:软坚散结。海藻、昆布:消痰软坚。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阳起石、肉苁蓉、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甲、鳖甲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补肾作用。在临床上为了引药入肾或增强补肾作用,常常用盐水炮制一些药物就是从咸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