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考研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pdf
下载文档

ID:3643196

大小:7.79MB

页数:840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622中西哲学史 2015 考研 中国 人民大学 622 中西 哲学史 命题 规律 分析 知识点
622 中西哲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主讲人:黄娇娇、李倩黄娇娇、李倩 课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 1.课程导学 2.命题规律以及考点分布分析 3.常考知识点精讲 第二阶段冲刺串讲及模拟四套卷精讲 1.复习备考策略及应试答题技巧 2.重点知识点串讲 3.全真模拟4套卷精讲 课程介绍 第一阶段: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主要根据历年出题规律整理出本科目的重要章节并就每个章节中重要的常考知识点进行讲解,再配以真题、典型题告诉考生考点的出题点在哪,帮助考生有效的复习,抓住复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阶段:冲刺串讲及模拟四套卷精讲首先针对本科目重要的考点、知识点进行冲刺阶段的串讲,告诉大家哪些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帮助考生在考前把握住重点、常考点;其次,模仿真题难度,按照真题题型精选模拟试题编写出了模拟四套卷,考生可以在考前进行模拟自测,考察自己的掌握程度。随后我会对这些模拟试题进行一个精讲,并就答题思路、答题技巧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课程说明 由于622中西哲学史包含两门课: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为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本课程决定将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西方哲学史分开教学。 阶段 内容 西方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课时总计 强化阶段 课程导学 1 1 考点精讲 14 15 30 冲刺阶段 备考策略 1 1 知识串讲 1 1 2 模拟试题 8 8 课时计划 课时安排 章节 课时 重要程度 课程导学 1 古代哲学 早期希腊哲学 1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3 晚期希腊哲学 1 中古哲学 教父哲学 1 经院哲学 2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1 近代哲学 经验论和唯理论 1 法国启蒙哲学 1 德国古典哲学 2 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思潮 1 第一阶段:西方哲学史 课时安排 第一阶段:中国哲学史 章节 课时 重要程度 中国的哲学 中国哲学概况 1 先秦百家哲学 道家 1 儒家 1 墨家 1 法家、名家 1 汉唐三教哲学 天人关系论 1 名教自然、有无之辨 1 佛性之源 1 道教的回应 1 儒学的复兴 1 章节 课时 重要程度 宋元明清理学哲学 天理的发现 1 天理的挺立 1 本心彰显 1 气统“上下”1 天理的解构 1 冲刺阶段:章节 课时(共11节)重要程度 复习备考策略及应试答题技巧 1 重难点知识点串讲 2 模拟试题(一)2 模拟试题(二)2 模拟试题(三)2 模拟试题(四)2 622 中西哲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命题规律分析与常考知识点精讲 第1讲:课程导学及考情分析 主讲人:黄娇娇、李倩黄娇娇、李倩 本讲内容 一、参考书目 二、考试科目分析 三、考情分析 四、课程导学 622中西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张志伟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新编 张立文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参考书目 选择这两本教材的原因:1、参照08年以前的参考书目。以伦理学专业为例:2、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两本教材具有较高的权威性。3、哲学学科考的并不是教条,而是对哲学思想的理解与掌握。一本权威性的教材只是提供知识的载体,重要的是自己的吸收。 二、考试科目分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管理学、逻辑学专业的逻辑哲学与逻辑史方向、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科技哲学问题方向:初试科目三为中西哲学史,科目四为哲学专业综合。中西哲学史:1、此科目考试分两个单元: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部分)、西方哲学史(不含现代部分);2、每个单元共四道或五道题目,考生需选择三道题目回答。每题满分25分,每单元满分为75分,试卷总分满分150分。(二)、哲学院不指定参考书目,对其他有关考试内容或考试范围的问题不做解释。 2013年真题展示 三、考情分析 四、课程导学(一)哲学问题 (二)哲学史 (三)学习哲学的方法 (一)哲学问题 1、什么是哲学?2、哲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3、哲学的特点。 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什么?”追问的是哲学事实上是什么,哲学史的主要任务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描述迄今为止哲学思想的历史。“什么是哲学?”追问的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被称为哲学,也就是说,哲学应该是什么。哲学史并不是已成过去的材料的堆积,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运动过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史就是通过对“哲学是什么”的考察来回答“什么是哲学”的问题。 (2)哲学产生的条件 闲暇: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惊异:苏格拉底:“这种疑惑感是哲学家的一个标志。哲学确实没有别的起源。”自由:黑格尔:“思想的自由是哲学和哲学史起始的条件。” (3)“爱智慧”philosophy 一 词源 于古希腊文Philosophia。它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 2、哲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科学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它诉诸理性而以自然为其认识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而不能解决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目的以及世界观等等问题。宗教产生于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理想,亦即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永恒无限的精神层面上关注人类的来源与归宿,以超自然的存在作为信仰的对象;虽以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为目标,但是由于它以信仰为前提和基础,缺乏理论上的普遍性。哲学,像自然科学一样诉诸理性,但又像宗教一样,以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作为其希图实现的理想。这是哲学所具有的一大长处。 3、哲学的特点 a、求知 哲学思考起因于人类所普遍具有的好奇或惊异,且其所思考的都是一些永恒无解但又不可回避、源远流长但万古常新的难题。b、诉诸于“终极关怀”人始终带有固有的矛盾性,哲学问题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理性的存在,这就使他形成了超越自身有限性而通达无限的自由境界的理想。但这个至高无上的理想,需要人类长久的探寻。 c、历史性与时代性 哲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是任何一位哲学家都会关注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家有继承也有创新地对它们进行了回答。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些富于时代特色的、具有特殊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哲学具有理想性的特点,它不仅关注终极关怀的最高理想,同时也关注社会生活的现实理想。 (二)哲学史 1、“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就是哲学”。哲学史上存在许多种哲学,没有一种哲学可以代表所有的哲学而被成为哲学本身,所以哲学只能是哲学史。2、齐头并进的运动 在西方哲学史上,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都代表着一条哲学运思之路,在这个方向上把追问智慧之境界的某种方式推进到了极致,所以每一条道路都具有永恒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都是不可代替的。在哲学思维的水平上,古代人与现代人至少是可以比肩并立的。 29 3、继承和发展 当我们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或“哲学史就是哲学”时同时意味着我们总是需要返回源头,开辟新的方向。也就是说,哲学史上的思想都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每一位哲学家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事哲学思考。(三)学习哲学的方法 对话的方法 学习西方哲学史不仅要了解哲学家们说了什么,更应该了解他们为什么说,也就是他们所面对的哲学问题是什么,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这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就是“对话”的方法。包含的三个要素: 1、共同的话题 一方面是对一些永恒无解、万古常新的难题的思考。这些难题永远不会过时,成为古今交流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对哲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的学习。哲学问题没有极致的答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解答方式,也不可能被其他所取代,一切的解答方式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2、相对而说 “对话”是一种相互之间的交流,亦即“视界交融”。哲学解释学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为客观存在的文本。我们既不可能完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到现代,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但是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我们面临着和古人一样的疑问,所以在对话中我们不仅要融入古人的思维环境中,也要抽离出来,在现实环境中行使自己的发言权。 3、理解 学习哲学史一定要阅读原著(最好是原文原著),这样才能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文本使他们话语,是他们的思想表达,是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有着丰富意蕴的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存在。哲学不仅是时代精神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因此,学习哲学史必须深入了解形成于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的或理论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广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他们作为哲学思考的基础,构成了哲学家们的“视界”。 小结:本讲主要是对“622 中西哲学史”考试科目进行总体分析,并对引入西方哲学史。包括教材分析、哲学与哲学史的涵义、哲学的特点、哲学方法。旨在让学习者对西方哲学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1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主讲人:黄娇娇黄娇娇 622 中西哲学史 命题规律分析与常考知识点精讲 第2讲:早期希腊哲学 2 一、总述 1.本讲介绍 2.学派和代表人物 3.特点 二、考情分析 三、伊奥尼亚哲学 四、南意大利哲学 五、多元论学派 3 一、总述 1.本讲介绍 早期希腊哲学是希腊哲学的产生阶段,由于后世研究者们多以苏格拉底划分前后,因而被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家所研究的主要是宇宙的生成和自然的本原等问题,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宇宙论时期”或“自然哲学时期”。 4 2、学派和代表人物 三大学派 伊奥尼亚哲学 南意大利哲学 多元论学派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 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克塞诺芬尼、巴门尼德、芝诺 毕达哥拉斯学派 德谟克利特 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萨戈多 5 3、特点 早期希腊哲学在性质上是自然哲学 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宇宙万物,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加之哲学家们的作品大多被冠以论自然的名称,因此他们一般被称为“自然哲学家”。早期希腊哲学研究中心是“本原”问题 在早期自然哲学家看来,在千变万化、生灭不已的自然中一定有某种东西是不变的,它是自然最原始的开端和始终如一的主宰,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这个东西就是“本原”。 6 早期希腊哲学的方法主要是观察与想象基础之上的类比和宣称 虽然有的哲学家已经开始使用逻辑论证,但并不普遍,更不严格和精密。早期希腊哲学思想往往带有地域特色,并且以此为据,区分出不同的学派 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个地区的三个学派:东部的伊奥尼亚学派、西部的南意大利学派、北部的阿布德拉学派。 7 二、考情分析 早期希腊哲学是希腊哲学的产生阶段。当时的希腊人试图摆脱宗教神话的限制,以理性的目光探求自然的秘密。于是,希腊人便开始了哲学思考,而这些最初的哲学思考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性和直观性。因此,虽然这个时期的哲学思考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但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出现频率较低。近5年考试中,只在2012年时,出现过涉及赫拉克利特的考点。 8 三、伊奥尼亚哲学(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论 米利都学派是在伊奥尼亚地区产生的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学派。创始人为泰勒斯,主要代表人物有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这个时期的哲学思考主要集中于对世界本原的追问。 9 1.泰勒斯 两个命题:(1)“大地浮在水上”(2)“灵魂是一种具有活动能力的东西”泰勒斯所留下的这两个命题,涉及了早期希腊哲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即万物的“本原”问题和自然之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或动力问题。也就是说,在泰勒斯看来,世间万物的开端和主宰是“水”这一充满灵性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最原始最古老的开端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主宰和最终的归宿。由此可见,当时的哲学家大多是在时间上最古老的开端这一意义上规定本原的。 10 2.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相比于泰勒斯来说,在思维的抽象性和解释的具体性上有一定的进展,他对本原的规定突出了本原的流动性。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apeiron),即无限定、无定形或无规定的意思。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无定”似乎不仅指的是本原,而且是本原的性质。一方面,它是万物由之而来、毁灭后又复归于它的开端和主宰;另一方面,它是普遍的,富于变化的,没有固定的形式。 11 阿那克西曼德还十分关注万物生成的原因问题,在他看来,生成起源于本原内部的两种对立的力量:本原虽无确切的规定和限定,但却内含着热与冷、干与湿等对立。“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由此生成的也是它们灭亡后的归宿,这是命运注定的,根据时间的安排,它们要为各自对他物的损害而互相补偿,得到报应。”由于永恒的运动,对立物从“无定”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世界万物。阿那克西曼德关于“命运”的思想已经涉及了必然性或规律的问题,只是他还没有明确表达而已。 12 3.阿那克西美尼 作为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将“无定”进一步解释为“气”。气蒸发生成火,凝结变为风,而后形成云,再凝结形成水,继之是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事物中生成其余的一切。阿那克西美尼不仅以气的凝聚与疏散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从本原自身内部寻找运动变化的原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经泰勒斯的两个命题合而为一。 13 米利都学派的三位哲人已经(虽说可能还不够彻底)摆脱了宗教神话的束缚,用自然本身的东西来说明自然万物的生成和存在,试图从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的自然万物中概括出它们统一的本原,宣告了哲学的诞生。在他们对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阐释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对立和运动等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4(二)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 1、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公开否定神创世界说,强调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一方面,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真正不变的东西恰恰是“变”本身;另一方面,变化是有一定的尺度的,这个尺度就是逻各斯。 15 2、万物根据逻各斯(logos)生成 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这个逻各斯不仅永恒存在着,而且“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逻各斯是共同的”。逻各斯概念的引入和阐述是赫拉克利特对于哲学的一大历史功绩,对他本人的哲学和后来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逻各斯是运动变化的尺度,使只是具有了确定性;另一方面,始终处于生灭变化之中的自然万物,和永恒不变的逻各斯构成二元论的存在。 16 3、对立面的同一 “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谐,就像弓与琴一样。”“生与死、醒与睡、少与老是同一的”“战争史万物之父,亦是万物之王。”赫拉克利特不仅强调或的生生不息,肯定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声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坚持运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而且从大量的现象中,概括出对立面之间的同一,并觉察到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斗争,但是,最终他把和谐和统一看做运动变化的归宿。 17 4、自然惯于掩盖自己 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涉及了认识论问题。一方面,他充分肯定了通过感官得到认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本性隐于深处,逻各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张要正确理解感觉和语言材料,把握自然或本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 18 四、南意大利哲学(一)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以毕达哥拉斯为创始人,集政治活动、宗教信仰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团体。“什么最智慧?数目”“什么最美好?和谐”毕达哥拉斯 19 1、数是万物的本原 由于毕达哥拉斯本人及其弟子擅长数学研究,而且取得过很大的成就,所以当他们从哲学上探讨万物本原时,便发现了数量关系乃是事物的共同属性,因而将这种不具形体的、普遍的、抽象的“数”看做万物的本原。数作为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 20 2、宇宙是天体的和谐 “和谐”在毕达哥拉斯那里主要指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或产生于和谐。与“无定”和“混沌”观念相比,“秩序”与“和谐”、“规定”的思想更有利于说明知识的可能性和确定性。 21 3、灵魂学说 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仅把灵魂不朽、灵魂轮回等宗教观念引入哲学,而且在学派内部严格制定和遵循若干宗教禁忌。同时,他们从哲学上对灵魂是什么和如何净化灵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对灵魂是什么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尘埃,有的认为是和谐。在他们看来,通过音乐熏陶和哲学思考,可以使灵魂处于和谐状态。 22(二)爱利亚学派 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其总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从而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为哲学思想的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最终演变为整个西方哲学主要的表达方式。思想先驱是克塞诺芬尼,创立者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辩护者是芝诺,论证者是麦里梭。 23 1.克塞诺芬尼的一神思想 克塞诺芬尼对神话中的神人同形同性论进行了讽刺性的批判,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神的新见解。首先,神是唯一的;其次,神是不动的;最后,“他全视、全思、全听。”神是唯一的、不动的、主宰一切的,这是克塞诺芬尼思想的核心内容。 24 2.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1)两条研究的途径 真理之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意见之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第一条是确信的途径,它与真理同行;第二条根本不可能,因为“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两条路径的区分实际上体系那了巴门尼德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把人们关注的目光从现象引向常驻单一的本质。 25(2)存在的特点 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存在的唯一性或单一性在于它的连续性和不可分性。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第三,存在是不动的。第四,存在是完满的。“有如一个滚圆的球体”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一方面,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另一方面,存在只能由思想把握。“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即是说,在感性认识中不可能确立只是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 26(3)逻辑论证 “存在”是对事物最普遍的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巴门尼德认为,真正不变的只能是“存在”(“是”)。在一个判断中(“S是P”),主词和宾词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变的唯有这个“是”。 27(4)贡献 首先,两条道路或者两个世界的划分,去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其次,他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基础。再次,他开始使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最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 28 3.芝诺 芝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在于他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所作的辩护。他的辩护,从形式上看使用的是归谬法,在内容上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论证存在单一反对存在众多,二是论证存在不动反对存在运动。 29(1)存在单一 第一,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论证。第二,从有限与无限的角度论证。 30(2)存在不动 第一,“二分法”。第二,“阿基里追龟”。第三,“飞矢不动”。第四,“运动场”。 31 五、多元论哲学(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1、四根:火、土、气、水。这四种元素本身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依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产生出可感事物,分解则是事物的消亡,整个世界处于一与多的永恒循环中。动力:友爱、争吵 四种元素本身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是在它们之外的“友爱”和“争吵”作为动力使他们分分合合。“友爱”是一种亲和力,靠它组合四根,形成事物。“争吵”是离散力,由它导致事物的分离消亡。这两种力量大小相同。作用相反。 32 2、同类相知与流射说 所有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官相接处而进入感官时,同时,当某物适合某些通道时,感觉就会产生。基于这种符合关系,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同类相知”说。3、灵魂轮回说 灵魂开始处于原始的纯洁状态,但进入肉体后,沾染了血液带来的罪恶,于是便不得不历经轮回。 33(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1、原子与虚空 充实而坚固的是存在,空虚而稀薄的是非存在。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或存在和非存在。原子不可分割,内部充实坚固,数量无限,无能为感官所感知,因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相互区别。虚空虽空虚而稀薄,但同样实在,不同的原子只能在虚空中才能运动从而形成万物。 34 2、宇宙生成理论 原子在虚空中进行漩涡运动生成宇宙。3、认识论(1)“影像”说 当影像从外面进入感官时,感觉和思想就产生了。(2)“约定论”“甜和苦是从俗约定的,热和冷是从俗约定的,颜色也不例外,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由此,他认为有两类知识:一类通过理智得来,是真实的,可以作为判别真理的尺度;另一类通过感官得来,是虚假的,没有能力正确地判别真假。 35 4、灵魂思想 灵魂是由精细的球形原子构成,自己运动并使他物运动。幸福就是灵魂的安宁。若想达到灵魂的安宁,需要克制欲乐,淡泊名利。 36 小结:早期希腊哲学一自然万物的本原为主要研究对象,哲学家们试图以自然来说明自然,开启了人类哲学思考的大门。但是,这种对自然的解释是建立在经验和观察基础之上的,缺乏科学的手段,不可避免的具有朴素直观和猜想性。从泰勒斯发展到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达到了最高成就,但同时标志着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结束。随着人类思维不断进步,思想日益活跃,人们对社会和人自身的问题愈加关注。 37 1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主讲人:黄娇娇黄娇娇 622 中西哲学史 命题规律分析与常考知识点精讲 第3讲: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一) 2 一、考情分析 二、智者的启蒙 (一)智者 (二)普罗泰戈拉 (三)高尔吉亚 三、苏格拉底 (一)认识你自己 (二)德性即知识(2010年考点)(三)“是什么”的问题 (四)助产术 3 一、考情分析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由智者派的大师们开启先河,因苏格拉底而确定方向并由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有柏拉图建立体系从而使之发扬光大,而亚里士多德则在批判的基础上集之大成,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页。希腊三贤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必然决定了他们也是我们考试的重点,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4 二、智者的启蒙(一)智者 所谓“智者”(古希腊语为“sophistes”),原本泛指有识有才之士,但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一词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由于智者显著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倾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视之为批判的对象,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智者们声名狼藉,直到黑格尔才恢复了智者的本来面目,开始比较客观地评价智者的地位和作用。 5 1、智者的兴起 早期自然哲学家对本原问题众说纷纭,动摇了人们对获得知识的信心。再加上,雅典民主制赋予话语较高效力性。话语成为重要的政治工具及国家权力的关键。广泛的社会需要决定了智者的产生和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 6 2、智者的贡献 智者的兴起不仅应和了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也是哲学从对自然现象的好奇转向对社会现象的好奇的产物,他们通过集会演讲、法庭辩论等形式,在给学生传授修辞学、论辩术以提高他们论辩技巧和获胜能力的同时,贯穿了批判迷信、鼓吹怀疑的思想内容,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启蒙的思想解放作用。智者们对哲学、逻辑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7 3、智者的缺陷 由于智者运动具有“求胜不求真”的鲜明特色,与真正的“爱智之人”所理解的“智慧”大相径庭,所以发展到后来,便逐渐蜕变为典型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变成了不顾事实、玩弄文字游戏的诡辩,因而遭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谴责。 8(二)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81前411年)生于阿布德拉城。著作有论真理、论神、论相反论证,但均已遗失,后人研究其思想的主要依据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等人的记载。两个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9 1、人是万物的尺度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记载:“他(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由于缺少其本人的直接著作为判别依据,我们只有尊重古人的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在不同的著作中多次提到,普罗泰戈拉所说的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按照柏拉图的解释,这一命题的含义是:“对于每个感知者来说,食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 10 这一命题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虽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它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11 2、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这一命题可以看做普罗泰戈拉的方法论原则。在他看来,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就是你所感知的那个样子,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提出与任何理论相对立的说法。普罗泰戈拉的这个命题作为方法论原则,不仅是芝诺揭露矛盾的技巧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苏格拉底辩证法的提出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对后来怀疑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 3、社会生成论 与传统的神创世说或自然生成论不同,在社会产生的问题上,普罗泰戈拉持约定论的态度。柏拉图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描述了普罗泰戈拉关于人类社会产生的神话。普罗泰戈拉以神话的方式说明,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技术和智慧,城邦起源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这种思想可以看做是后世社会契约论的先驱。 13(三)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38前375年),据说是恩培多克勒的学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活动家和演说家,以外交使节的身份长住雅典,教授雄辩术。代表作:论非存在或论自然,其主要内容在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反杂学一书中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高尔吉亚通过逻辑推论的方法批判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14 1、无物存在 如果有物存在,那么它有三种可能:存在;非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首先,假设该物是“非存在”,说“非存在”存在,也就是说一个东西既存在又非存在,这是荒谬的。 15 其次,假设该物存在,那么它或者是永恒的或者是生成的。如果是永恒的,那就必须是无限的,即不在任何地方。如果是生成的,一方面它不可能从存在中生成,因为存在是始终存在,不是生成的;另一方面它也不可能从非存在中生成,因为非存在不可能生成存在。既然存在不是永恒的也不是生成的,所以“存在”不存在 16 最后,第三种可能也不成立。因为既然第一、第二种可能皆不成立,那么,由它们合成的第三种可能自然也不成立。既然某物存在只有上述三种可能,而它们无一成立,结论就只能是:无物存在。 17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 这个命题的实质是思想和存在不同一。他进行了两方面的论证。首先,我们所思想的东西并不因此而存在。其次,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是真实的存在,那么,不存在的东西就思想不到了。但这是不成立的。所以,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不能被思想。 18 3、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认识存在要考各种感觉,而告诉别人要靠语言。感觉不能互相替换,语言更不能和存在替换。既然存在不能变成语言,即使我们认识了存在,也不能告诉别人。 19 高尔吉亚的命题带有浓厚的怀疑论色彩,但其理论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三个命题从否定方面证明了存在和非存在的不可分割性,说明了思维矛盾的必然性,推动了哲学思考的深入。同时,他的论证过程中对抽象概念和辩论技巧的运用训练了人们的思辨能力。 20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出生在雅典,父亲是石匠母亲是产婆。自从师从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尔克劳接受了哲学教育之后,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爱智”事业。三、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21 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述而不作的哲学家,因而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关于他的思想,我们只能主要通过他的学生克赛诺封、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来了解。由于柏拉图的对话体著作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如何区分他们二人的观点一直是哲学史上的难题。通常人们将柏拉图有关德性的早期对话看作是苏格拉底的思想。 22(一)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以“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在他看来,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的本原(早期自然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学的真正独享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苏格拉底一向以无知自居,他认为,对人来说,自知自己物质而热爱智慧,才是真正的聪明。 23 在批判自然哲学家和智者的基础上,苏格拉底开始正本清源,摒弃感觉高扬理性,使哲学从求胜求智转向求真求善,以追求知识为人之本性,从而竖起了理性主义大旗,划时代地实现了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的转折。正因为如此,人们通常以苏格拉底划分前后,将此前的希腊自然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24(二)德性即知识 对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人的德性是指人之为人的本性,后来具有了伦理上的意义。 25 “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潜在地拥有德性,也就是说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真正的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他把德性和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的结论。 26 在苏格拉底看来,驱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自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 27(三)“是什么”的问题 如果说知识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知识,那么认识德性所认识的是什么?换言之,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被看做是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苏格拉底要求认识的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规定,因而他所理解的知识乃是对事物之一般、普遍的类本质的认识,唯有它才是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28(四)助产术 对苏格拉底来说,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是什么”,而认识的方法就是“辩证法”,即苏格拉底所说的“助产术”。 29 苏格拉底在施行助产术时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的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认识。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饥、归纳、诱导和定义。 30 反饥:指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之所以要反饥,是为了打掉对方自以为是的傲气,迫使他承认对原以为十分熟悉的东西实际上一无所知。因为只有自知自己无知,才有可能接受助产术。归纳:助产术中引导方向的重要步骤。它通过对答者具体而片面的意见的否定,一步步地将其导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31 诱导:助产术的实质,也可以看做是狭义的助产术。它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帮助对方说出蕴藏在头脑中的思想,进而考察期真伪。定义:助产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对所论德性的共同性质做出说明,获得确切的概念性认识,并牢牢掌握它。 32 苏格拉底的方法,其目的是将普遍的东西提到首要地位,通过反饥、归纳和诱导的反复论证,追求一种绝对的、永恒的共性,追求最高的德性善的最终把握,并把它看做比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更加真实的存在。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直接为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不仅对哲学也对后来西方整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黑格尔更是将这种对话内化于精神之中,将其发展为详尽完善的辩证法体系。 33 1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主讲人:黄娇娇黄娇娇 622 中西哲学史 命题规律分析与常考知识点精讲 第4讲: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二)柏拉图篇 一、考情分析 二、柏拉图其人 三、柏拉图的理念论 (一)理念 (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三)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 (四)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 四、柏拉图哲学的影响 2 之所以把柏拉图及其思想单独放在一讲,不仅是因为他思想内容丰富,更是因为他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在考验知识范畴中也是重中之重。从2008年至今,有关柏拉图思想的考点已经出现过4次,分别是09年、11年、13年和14年,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柏拉图思想中的理念论部分为重中之重。3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经后世考证,有24篇著作和4封书信被证实确为柏拉图的作品,主要有:申辩、普罗泰戈拉、国家、巴门尼德等。4 柏拉图一生都对政治报有很高的热情,他创立学园的目的既是为了学术,也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他勾勒出一幅改造现实的理想国家蓝图,想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联姻,产生“哲学王”。为了培养哲学王,柏拉图殚精竭虑,在吸收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人思想的基础上,主要沿着苏格拉底寻求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的思想前进,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亦即“理念论”,被称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5 (一)理念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因此被称为“理念论”。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本意指“看见的东西”,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6 1、什么是“理念”“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又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不仅不受事物的影响,而且理念与理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事物是克制的理念的派生物。7 2、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了说明。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为原型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分有”和“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在于有无造物主。8 3、理念的多重含义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该事物的。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是理念不完满的摹本。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其本质,成为完满的存在。9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理念世界。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10 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存在又不是不存在,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即我们所说的现象。另一方面,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存在的根据。11 柏拉图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反复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1、“日喻”可感的事物世界:太阳 万物的可见性、眼睛的视力。可知的理念世界:善理念 理念的可知性、心灵的认识能力。12 2、“线喻”(2013年考点)可见世界 可知世界 影像(摹本)原本(具体事物)数理理念 伦理理念 清晰 清晰 模糊 模糊 意见 知识 几 何、数 学及 相 近 学 科的研究对象 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 灵魂的四 种功能:猜想 相信 推论 理智 13 3、“洞喻”矮墙 洞壁 雕像 影像 人 太阳 火把 洞穴 可知世界 可感世界 14 在某种意义上,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解决知识的问题。在他看来,事物的世界可感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