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第七讲(1).pdf
下载文档

ID:3642757

大小:390.65K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2 考研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专业课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十八 第七
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72 号世纪经贸大厦 B 座 1608官网:电话:400-011-80901第第七七讲讲 马马克克思思主主义义认认识识论论(上上)认认识识的的基基础础、本本质质及及规规律律【内内容容提提要要】本讲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包括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认识的本质与过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等三个问题。本讲的重点是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本讲的难点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非理性因素等。本讲内容可以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问问题题讲讲述述】人能否认识世界,怎样认识世界?人能否改造世界,怎样改造世界?从哲学上讲,这就是认识、实践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要解决的问题。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一)实践的本质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集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文献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鲜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阐释了实践的内涵、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首先,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其次,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最后,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马克思对此形象地比喻道:虽然蜜蜂建造蜂房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本能活动。相反,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开研界】考研人的家园客服微信号:k a o y a n 4 8 8 4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72 号世纪经贸大厦 B 座 1608官网:电话:400-011-80902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所以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2017 年名词解释,中央财经大学】实践活动。(二)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1实践主体(1)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2)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3)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2实践客体(1)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2)实践客体也有不同的类型: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等等。3实践中介(1)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2)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语言符号工具系统。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4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开研界】考研人的家园客服微信号:k a o y a n 4 8 8 4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72 号世纪经贸大厦 B 座 1608官网:电话:400-011-80903(2)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例如,主体把物质工具如电脑、汽车等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把作为精神性客体的精神产品、先进理念和思想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都属于客体主体化的表现。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2008 年名词解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认识的主体与客体。【2017 年名词解释,宁波大学】主体客体化。【2010 年辨析题,电子科技大学】从“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的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而使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主要是人类的科学认识活动。【2011 年简答题,北京邮电大学】简述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1实践的基本类型(1)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2)社会政治实践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相适应,社会政治实践的方式也是历史地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政治实践主要采取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形式。(3)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它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精神文化的生产不是一个纯粹的意识过程。人类的任何实践形式无疑都离不开意识活动,但一种活动能否被称为实践活动,关键是看它是否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是否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状态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状态。例如,教育是一种科学文化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纯粹的意识活动,而是通过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实际地改变受教育者的存在状态。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2虚拟实践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开研界】考研人的家园客服微信号:k a o y a n 4 8 8 4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72 号世纪经贸大厦 B 座 1608官网:电话:400-011-80904(1)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2)虚拟实践的出现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由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3)必须看到,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2017 年简答题,河北大学】物质生产实践的根本特点是什么?(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必须去直接经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于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然而,“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3)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潜心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等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推动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3)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自然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开研界】考研人的家园客服微信号:k a o y a n 4 8 8 4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72 号世纪经贸大厦 B 座 1608官网:电话:400-011-80905科学的不断创新,目的是推动技术的更大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创新,目的是认识社会,认识人类自身,改造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创造精神财富,促进入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毛泽东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也就是说,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2010 年辨析题,中央财经大学】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2017 年简答题,扬州大学】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2010 年简答题,华东政法大学】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018 年简答题,浙江财经大学】如何理解恩格斯说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2018 年论述题,浙江财经大学】试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谈谈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认识的本质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需要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就明确指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就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认识和回忆,故而提出了“认识即回忆”的观点。各派唯心主义哲学对此的说法和表现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开研界】考研人的家园客服微信号:k a o y a n 4 8 8 4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72 号世纪经贸大厦 B 座 1608官网:电话:400-011-809062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这种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缺陷。(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它把认识的主体只是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把认识的客体只是看作人们静观的对象,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只是看作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认识就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它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又克服其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的缺陷,坚持科学的实践观。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1)把实践的观点引人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作出了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完全不同的科学解释。(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它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价值等方面的关系,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能动反映论,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也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所认为的人的认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是无法证明的这一观点。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开研界】考研人的家园客服微信号:k a o y a n 4 8 8 4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72 号世纪经贸大厦 B 座 1608官网:电话:400-011-80907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人们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基于这种认识,人类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创新出新客体的理想形态和功能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总之,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尤为重要。(3)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反映和创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其一,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其二,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所以,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只坚持认识的反映性,看不到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相反,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实际的认识活动,而且也会给实践带来危害。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弄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2017 年名词解释,浙江理工大学】认识。【2009 年简答题,中央财经大学】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二)从实践到认识列宁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它是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苹果色、香、味等方面的感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开研界】考研人的家园客服微信号:k a o y a n 4 8 8 4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72 号世纪经贸大厦 B 座 1608官网:电话:400-011-80908再现。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作为“生动的直观”,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因为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如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抽象、概括感性认识,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它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2)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段话说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二者关系的交融性。(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针对一些人实践体会虽多,然而在把实践体会上升到理论高度,再从理论高度看问题、解决问题上的弱势,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开研界】考研人的家园客服微信号:k a o y a n 4 8 8 4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72 号世纪经贸大厦 B 座 1608官网:电话:400-011-80909性认识的基础。习近平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因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5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1)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人作为认识主体是知、情、意的统一整体,不仅有认知能力,还有情感和意志。(2)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3)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美好的心境、坚韧的意志、饱满的热情等,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所以,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2009 年名词解释,北京邮电大学】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013 年简答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017 年简答题,青岛大学】简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三)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1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也不可能得到证实的。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如果没有这个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就还没有完成。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开研界】考研人的家园客服微信号:k a o y a n 4 8 8 4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72 号世纪经贸大厦 B 座 1608官网:电话:400-011-809010(1)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即为了什么而实践;(2)形成实践理念,即实践的理想蓝图是什么;(3)制定实践方案,即把实践理念具体化的计划、措施和手段;(4)进行中间实验,即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以及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等。(5)除此之外,从认识到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007 年简答题,北京工商大学】结合实际以及自己的体会,谈谈人的认识活动的两次飞跃各自需要怎样的条件才能实现?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3)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经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习近平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2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毛泽东强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2)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开研界】考研人的家园客服微信号:k a o y a n 4 8 8 4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72 号世纪经贸大厦 B 座 1608官网:电话:400-011-809011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2017 年简答题,四川师范大学】简述认识的过程及其基本规律。【2017 年简答题,中国传媒大学】怎样理解“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008 年论述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述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掌握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开研界】考研人的家园客服微信号:k a o y a n 4 8 8 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